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历时与共时:语言与思维关系研究的出发点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历时与共时:语言与思维关系研究的出发点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本文从历时共时的角度对“语言思维关系”的研究进行了回顾,提出了“从历时的角度考虑二者关系,思维决定着语言;而从共时的角度看,语言决定了思维”的观点

【关键词】语言与思维;决定论;历时;共时

引言

对“语言与思维”的研究已经持续了几个世纪。西方学者们在18世纪末对东方语言的研究取得了诸如破译埃及象形文字等巨大成就,“语言与思维”的研究也随之蓬勃发展起来。此时期的德国学者Johann Herder以及Wilhelm von Humboldt认为,“不同种族的人说不同的语言是因为他们以不同的方式思考,而他们以不同的方式思考又是因为不同的语言提供给了他们不同的方式来描述这个世界”(Claire Kramsch, 1998)。这种思想后来由Franz Boas发展为“语言相对论”,然后由Edward Sapir和他的学生Benjamin Lee Whorf发展到“语言决定论”,其主要观点体现在“萨丕尔-沃尔夫假说”中,认为二者是相互依赖相互依存的关系。

作为语言与思维研究领域的经典理论之一,萨丕尔-沃尔夫假说最大的贡献在于它明确了语言与思维之间存在联系的观点。沃尔夫假说有“强势说”和“弱势说”两个版本:强势说又称为“语言决定论”,认为语言决定人思考的方式――由于完全排除了思维对语言的影响,这种观点被大多数学者所否定;弱势说的观点是,“语言使用者依据各自语言所提供的语义范畴倾向于用不同的方式标记经验”(Claire Kramsch, 1998)。

关于语言与思维关系的争论基本都是围绕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展开的。在不遗余力对“强势说”进行抨击的同时,学者们热衷于论证它的反面观点“思维决定人类的语言”,或者试图以中庸的态度对二者关系进行调和,摒弃“决定”一词。在笔者看来,这些分歧本质上一致的,产生分歧是由于学者们的出发点不同。同时,他们的论证中历时与共时交织到一起,因而没有充分的说服力。

1、 语言与思维的起源

我们需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是:语言与思维从哪里来?换句话说,在考虑谁决定谁时,我们需要考察二者出现的先后顺序,因为在很大程度上时间顺序决定着主次关系。

今天普遍认为,语言是思考的工具,只有在创造并掌握语言之后,人才能够进行系统抽象的思维活动。这一论调看似无懈可击,但学者们在引用它的时候却忽略了一个关键因素――它避开了“语言从何而来”的问题;从另一方面说,人类还有诸如音乐思维、审美思维等非语言思维,语言与思维的关系不是“没有语言就没有思维”。

语言的起源问题并非三言两语所能讲清,在此我们仅以一个简单的假设来说明人类进化初期“语言”与“思维”的相互作用。一个饥饿的原始人发现了一个红苹果和一个青苹果,当他分别尝过之后能够意识到两者的不同。然而,没有语言的原始人无法在头脑中对两种“不同的食物”进行抽象标记,也无法告诉别人红苹果是适合食用的。存活的需要迫使他们找到一种方式传递经验,让后代不必再去亲身尝试。个体经验的积累与遗传一起,使原始人的脑部逐步向高级进化,伴随着这种积累所发展起来的正是人类的原始思维。原始人利用自身所能够发出的声音表达情绪并希望能够被同类所感受(Herder,1998)。当他们的发音器官与听觉器官进化到足以发出并区分不同声音时,简单的语音就可以用作传递信息的工具。于是,A、B语音(分别代表“可食”与“不可食”)的区别在一个原始人儿童有机会吃到两种苹果之前就已经在其脑海中建立起来,相比之他的祖先,其思维水平已经处在了一个更高的层次。由此,我们可以说,祖先流传下的“语言”使婴儿的“思维”获得了发展,在整个人类的进化史中,这一过程被不断重复、积累、加强。在起源问题上,我们目前还无法断定语言与思维出现的先后顺序,二者基本是同时发展的。

2、 历时观与共时观

1)历时观:思维决定语言

从历时的角度看,思维决定语言。此观点基于我们在第三节中提出的“在人类进化的初期语言与思维之间不存在决定关系,同步发展”。而抛开语言起源的混沌时期,就整个人类语言发展史来看,大多数学者都能够欣然接受“思维决定语言”的观点。当沃尔夫在1940年首次发表自己的强势说时,其另类的观点立刻遭到了学术界的非议。当时的实证主义氛围拒绝接受“是语言决定思维而不是思维决定语言”的观点(Claire Kramsch, 1998),认为人类思维是对现实的抽象反映,语言只是这一抽象过程的中介。换句话说,语言是思维的外在表现。笔者将这一观点归入历时观,其本身并无问题。

2)共时观:语言决定思维

历时观所涉及的是语言的纵向发展,而共时观着眼于语言与思维在某一时段内的相互作用,在这段时间内,语言纵向发展的影响可以忽略。如果将个体语言与思维从整个人类的社会语言中独立出来,那么共时观所显示的无疑是社会语言影响着个人思维。

语言对思维产生决定作用主要在儿童学习母语的阶段,儿童在无意识中向身边的大人学习语言,同时建立起与之对应的思维体系。母语是一个民族集体思维的结晶,其意义、规则等皆由前人通过无数的个人思维创造并约定,后人学习后再通过个人思维对其进行发展。在学习母语的过程中,儿童同时学习着如何理解世界、如何解读意义、如何创造性地使用语言,当他基本掌握了母语的时候,他同时也学会了如何运用母语进行思维活动。在这一阶段,儿童思维的形成与发展受到了他所学习的语言的强烈影响。所以,从共时的观点来看,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强势说并非完全错误。

3、结语

“不同种族的人说不同的语言是因为他们以不同的方式思考,而他们以不同的方式思考又是因为不同的语言提供给了他们不同的方式来描述这个世界。”(Claire Kramsch, 1998)这句话实际上从本文所提出的历时与共时两种角度来阐释了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历时与共时是一个极为关键的分类,据此,问题的矛盾就可以解决:从历时的角度考虑二者关系,思维决定着语言;而从共时的角度看,语言决定了思维。

参考文献

[1] Claire Kramsch. Language and Culture.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

鲁涛(1985-),男,湖北黄梅人,哈尔滨工程大学在读硕士,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