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教师与“水”的断想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要给学生一碗水,老师得有一缸水。”这句流传多年的“至理名言”形象地反映出衡量师生知识的比例“参数”和传统教育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长期以来,这句话成了鼓励教师多读书学习,成为博学者的进言;同时也必然使教师成为居高临下的强势代名词。
然而,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学生不是碗,教师不是缸”。
因为,把教师和学生看成是“缸”和“碗”,容易使人想到灌输的形象。这无疑把教育的双主体活动变成了教师单向传输、学生被动接受的过程。
因为,即使教师有了一缸水,但如果不按教育规律去组织教学、开展教育,也不能倒满学生那“一碗”。即使教师有一缸水,那也是有限的,也有用完的时候,而学生求知的欲望是无止境的。老师要满足学生的要求,就不能只有一缸水。
而教师缸中水的质量如何?是否是陈年死水,已经腐烂变质?学生是否愿意“喝”教师的“水”?更是不确定因素。看来,教师不该只有一缸水,一缸死水,而应该有源源不断的“活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应该成为新生事物的快速接受者,成为不断学习的典范,终身学习的楷模。可以说,教师应该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然而,在知识爆炸的时代,新知识新科技日新月异,教师要成为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实在是难之又难。毕竟我们的时间不多、精力有限,毕竟我们有繁重的教育教学任务,即使我们付出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学习攻读,更新自我,也难于时时处处都超越学生。让教师全面站在最高处已不现实了。
那教师到底怎样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呢?
笔者想到了农村的“压水井”。在农村几乎家家都有的一种简易小水井。取水时,先倒引水于井筒中,然后抓住手柄快速下压,使井筒产生向上的抽吸力,慢慢将地下水抽上来。如果引水过少,则不能将水抽出;井筒内橡皮垫漏气太多,也不能如愿。只有引水足量,并保持压水时不急速下渗,才有可能将水抽吸上来。一句话,一定要有足够的引力才能压出水来。
笔者以为,教师就应该像倒入这压水井的那一杯“引水”。但这一杯水可不是普通的水,而是带给学生源源不断“活水”的“金子”。教师之所以为“教师”,主要是其阅历比较丰富,有熟练的教育教学技能和技巧。从现代教育的角度看,教师的知识不单要在“量”上有优势,更重要的是要有“质”的优势。现实让我们看到,许多教师自己并无很多“水”,但他们却能把学生培养成一个个栋梁之才,靠的什么?无外乎在于他们有很好的“引水”,很会引水。新课程理念把教师定位为“新课程的探究者与开发者”“教与学的设计者和促进者”,这一切都要求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导、善于把学生引入科学知识的殿堂。
“教是为了不教”,而以“缸水”引出“杯水”,注定教师要高高凌驾于学生之上,无疑有悖教育的本意。从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来看,后人总要超过前人,学生总要超过老师,这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规律。陶行知先生早就说过:“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
如果还要用“水”来比喻教育,那教师就应像“压水井”取水一样,用自己手中的“一杯水”,引出学生的“一缸水”!(稿件编号:091111008)
(作者单位:陕西省咸阳市淳化县石桥乡石桥中学,711201,电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