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视觉传达设计课程改革及创新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内容摘要】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学生有了更加自主、创新的想法,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教学的需要。尤其是对于视觉传达设计课程教学来说,需要有更加新颖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升其学习兴趣,以提高教学质量。文章首先对视觉传达设计课程的教学现状进行分析,找出其中的不足,并结合实际情况,探究对视觉传达设计课程专业教学的改革与创新策略,以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从而培养出更多具有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学生。
【关键词】
视觉传达设计;课程教学;教学模式;改革;创新
视觉传达设计(VisualCommunicationDesign)是通过可视的艺术形式传达特定的信息,并对信息接收者产生一定影响的设计艺术。视觉传达设计师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通常有建筑、工业产品、机构形象的推广,以及商业广告等。在电视、电影、建筑物、造型艺术、文字设计等众多领域均可看到视觉传达设计的影子。要想更好地达到信息传达的效果,就要求设计者拥有较强的创造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视觉传达设计课程是通过视觉媒介传达给接收者信号的一种设计教学模式。在视觉传达设计课程教学中,需要充分重视对学生创造力、想象力的培养,才能帮助其更好地适应岗位要求和社会变化。
一、视觉传达设计课程改革的重要意义
视觉传达设计的基本要素是文字、图形以及色彩,整个设计产品要主次分明、比例恰当,并且能够准确地突出设计的重点。因此,视觉平面设计课程的专业教学非常重要,教师不仅要通过专业的讲解帮助学生通过考试,更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出学习兴趣和实践操作能力。在当前我国素质教育和信息化教育理念不断推进的背景下,进一步进行课程优化是每一位教师的职责。作为视觉传达设计课程的教师,应该明确当前教育教学实践改革的意义和目标,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探索和总结经验,教师才能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从而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理论能力的全面型人才。因此,加强视觉传达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值得每一位教师认真思考。下面笔者将针对当前视觉传达设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展开论述。
二、目前我国视觉传达设计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从目前的教学实际来看,我国视觉传达设计课程专业教学中还存在着很多不足,即使在设计名校中,在视觉传达设计课程的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还有待提高。我国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的起步较晚,直到上世纪80年代才有了较为系统的课程安排和专业教学。对于我国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的现状,我们既要看到传统的教学方法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中所取得的成绩,也要理性分析其弊端,从客观的角度对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加以改进,以寻找更加适合现代经济发展和社会环境的教学方法,从而使学生在进入社会后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和适应性。笔者认为,目前我国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中的不足主要有以下4点:
(一)传统教学模式亟需优化目前我国高校教学中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已经受到广泛的关注。传统的视觉传达设计课程教学方法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这也是我国传统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教师按照教材中的课时安排进行备课,在课堂上进行详细的讲述、分析;学生采取记笔记、勾画重点内容等方式加深印象。这种教学方法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大部分学校都是采用这种教学方式。教学成果因人而异,有的学生能够很好地适应并取得优异的成绩,有的学生则无法深入地了解课本知识,在知识海洋中显得茫然无助。如果学生无法深入地理解专业知识,将很难适应未来工作,进而难以实现自我价值和人生抱负。
(二)教学理念较为陈旧很多高校在开展视觉传达设计课程专业教学时,多采用“项目式”“课题式”的教学方法。但这种教学方法缺乏稳定性,缺乏实际的商业项目激励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并受限于高校的实际情况,较难实现对项目的长久执行。在一些项目和课题的教学中,多是以学生之间互相讨论,总结相关的经验或疑惑,教师再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或引导。这种教学理念虽然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但学生还需要更多的实践机会磨练自己,实现专业课程学习的高效率和高质量。
(三)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我国传统的教学方法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就是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自我演示书本内容对学生进行教学指导。这种方法最明显的弊端就是学生不一定能够真正体会到教师所要表达的含义,对于书本知识缺乏深入的了解,更难以在实际中运用。即使教师不断地演示具体的使用方法,仍然会有学生表示无法理解。尤其是在设计类专业课程教学上,教师在课堂中对设计与创新理念的应用进行反复的演练和指导,仍然有学生难以实际运用,这主要是因为传统的教学模式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也就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四)缺乏合理、有效的练习许多教师在课程结束后,会给学生布置相应的作业,这基本上是所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会使用的方法。教师通过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完成知识练习题、试卷等作业,进一步加深和巩固教学效果。俗话说:“三天不念口生,三天不练手生。”从中可以看出,日常的练习对于知识的掌握是非常重要的。尤其对于视觉传达设计来说,合理、有效的练习是不可或缺的。然而过多的作业压力或者不够到位的练习也会造成适得其反的效果,学生对学习产生逆反心理,降低了学习主动性,反而影响了整体的学习效果。
三、视觉传达设计课程专业教学的改革与创新策略
视觉传达设计课程是一门结合基础知识与实践知识的学科,只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或只进行实践练习都是不可取的。如何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中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需要有创新的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效率,从而提高课堂时间的利用率,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有充分的时间进行实践练习。视觉传达设计的学习需要有强大的分析整合能力,学习者要经过大量的实践练习才能够灵活应对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因此,对传统的视觉传达设计教学方法加以改进是非常有必要的。笔者认为,要实现对视觉传达设计课程专业教学的改革和创新,可以从以下4点展开:
(一)优化传统教学模式和理念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的发展日新月异。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视觉传达设计行业的发展是随着社会经济格局的变化而变化的,而经济的发展是不可预测的,因此,需要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学生有非常强的应变能力。在视觉传达设计课程专业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重视对学生应变能力的培养,要紧跟行业的发展现状,找准突破口,及时优化传统的教学模式和理念,使学生在走进社会后能够迅速与工作、行业的发展接轨。
(二)突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视觉传达设计课程专业教学中,教师应努力营造较为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形成开放性的思维,面对问题要举一反三,不拘泥于单一的课本知识的解答,要让每个学生对所学知识形成自己的见解,帮助其逐渐在学习中形成自己的设计理念。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使学生参加商业设计品展览会、举办设计比赛等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借鉴与自我创新提升实践能力。
(三)重视教学研讨和交流,促进教学创新对于视觉传达设计来说,创意非常重要,设计师需要通过不断地碰撞思想火花,才能衍生出好的创意。为了实现较好的教学效果,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也需要教师之间进行思想的碰撞。笔者认为,实现教育教学的创新并不是仅靠某一位教师的钻研就可以实现的,而是需要多位教师进行教学方法和理念的探讨,共同设计教学实验,分析教学效果。因此,笔者认为,高校可以尽量多开展教学研讨交流会,给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教师提供更多沟通的机会,取长补短,结合市场发展现状和学生的性格特点,对学生展开高效、优质的教育。
(四)构建全新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教学方法要在视觉传达设计课程专业教学中构建全新的教学模式,就需要引进更多的教学方法,如通过使用数字化教学提升教学效率等。对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更重要的是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和课堂活跃性。上海市某高校一位视觉传达设计教师在每次上课前都会为学生录制5至10分钟的课堂知识小视频,让学生在上课前观看,对课堂知识进行基本的了解。教师在课堂上不再只是单一地进行讲述,更多的是听取学生的想法,让学生谈论自己视频学习的感受和心得,然后进行总结分析,并对学生进行适当引导,从而提高了整节课的效率。据该教师表示,在其对基础知识进行讨论和引导之后,还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实践练习,这既使学生了解了更多的知识点,又有足够的练习时间提升技能,使教学质量有了显著的提升。
四、结语
综上所述,视觉传达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在当前素质教育和信息教育的背景下,高校以培养企业所需人才为目标。因此,基于时代背景,教师应该从多方面投身于教学实践改革中,不断通过实践,优化课程教学,提高教学设计水平,全面发挥对学生的引导作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实现课程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林恩.新媒体时代视觉传达设计课程教学改革趋势探讨——以中央美院为例[J].鄂州大学学报,2015(1):85-86.
[2]王瑾.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设计色彩”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中国林业教育,2015(1):59-61.
[3]田甜.黑龙江民间艺术在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创新应用[J].黑龙江科学,2014(11):119,121.
[4]周潇,郑冠宇.模块式教学在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中的应用[J].美术教育研究,2015(7):167.
[5]杨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插画设计课程创新与实践人才培养机制探究[J].艺术科技,2015(5):55,69.
[6]孙雪梅.关于视觉传达设计教学改革的思考——融合“项目制”教学和工作室教学[J].科技展望,2014(18):39-40.
[7]吴真.大美术教育环境下的视觉传达设计办学思考——以闽江学院为例[J].艺术探索,2012(1):89-90.
[8]山东工艺美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学院课程作业汇展[J].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12,(2):21-28.
作者:姜丹 单位:武汉东湖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