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基于用“教材”教视角下篮球的传接球教学策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基于用“教材”教视角下篮球的传接球教学策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新课改地有效推进、不断深入,为广大一线教师提供了实践天地、思考空间,并通过其“用教材教”的尝试,促进了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助推了教育品位的提升。文章以“篮球的传接球”教学内容为例,从“度”“力”“面”“材”“人”等五个角度,讨论了用好、用活体育教材的思路与做法,以便来提升体育教学效果。

关键词:教材;体育教材;篮球的传接球;体育教师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7)06-0036-02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及诸多教育工作者对教育教学发展的潜心实践、深度思考,在尝试用“教材教”的过程中,升华了教育品位,提升了教学效果。于是,更多的一线教师在预设教学时,挖掘教材内涵,放大教材效应,促进了教改进程。笔者从“用教材教”视角来谈“篮球传接球”教学,并从 “度”“力”“面”“材”“人”等五个方面来探讨拓展与延伸“用教材教”的思路、做法,以此抛砖引玉,渴求同行指点。

一、从“度”视角来思考

在《篮球》教材中,对于各种传接球的教学内容,重点强调的是对技术要领的掌握,而对“度”的表述并不详细,绝大多数体育教师往往采用增加练习密度、延长练习时间等手段,帮助学生掌握技术要领。由于体育教师忽视了“居高临下”的作用,导致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未能快速发展,技术、技能未@明显提升。关于“篮球的传接球”中的“度”,主要指角度、速度、高度、远度等。

1.角度。角度是0~360°的立体式空间,在教学中,体育教师在学生较熟练地掌握了传接球的动作后,必须组织学生进行改变角度的传球,为赛场上提高传球的成功率夯实基础。如传接球时,传球的角度可以是平行于地面,也可以是地面反弹传球、胯下向后反弹传球等。

2.速度。速度是锻炼传接球者快速反应能力和在临场比赛中的快速应变能力。如学生在进行传接球练习时,可以传慢速平稳球,也可以传快速旋转球。这样,可以通过此练习来提高学生对传接球时的注意力,增强学生对传接球的专注程度。

3.高度。高度是0米~极限的距离(在同伴能接到球的可控范围内),教学中,体育教师要让学生明白传高球的目的,即达到让防守队员无法断球、无计可施的效果。如根据防守队员的身体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传接球高度来进行练习。

4.远度。远度是0米~可控的距离(在通常情况下,不超过标准篮球场地长28m的距离),在教学中,体育教师如果限于固定或者近距离的传接球练习,那么,学生在赛场上传球时,不仅传不远,更是传不出。因此,在练习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通过加大传球最大的极限远度来进行练习。

二、从“力”视角来思考

在篮球赛场上,比赛双方进行传接球时,经常会出现传不准、接不住、球被断的现象,由此可见,学会了不等于会用了;想用好不等于能用好。笔者围绕“篮球的传接球”中的“力”,从判断能力、控制能力、传球能力等方面来帮助学生实现从一筹莫展到游刃有余的质变。

1.判断能力。在教学中,体育教师必须要求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提醒传球者,领会同伴意图,避免“对手”干扰;告诫接球者,示意同伴配合,引诱“对手”中计。一是根据自己的实际传接球水平,来判断接球的同学是否能够有能力接到球,或者能判断防止对手是否断到球;二是判断时机,切不可坐等机会,在积极捕捉机会、利用机会时,还要主动创造机会,将球传给同伴。

2.控制能力。首先是要控制好球,防止在传球出手的一瞬间,被对方抢断球;二是接球者要有意识,准确判断接球的路线后,迅速作出反应接好球并保护好球,牢牢抓稳球,防止对手抢到球。

3.传球能力。传球能力的运用,往往由两种情况来决定,一是传接的距离,传球者是否有这个能力传出这么远的距离;二是传球者要了解同伴的接球能力。由此,在教学中,体育教师要注重“力”渗透教法的设计与运用,如组织学生学练传接球时,可确定3~5人一组,安排2~3人传接球、1~2人抢断球,传接失败或抢断成功后,失败者与成功者进行角色互换;组织传接球比赛,比传接、抢断的成功率;开展半场篮球赛,让学生感受比赛氛围,以此帮助学生提高判断能力,强化控制能力,升华传接能力。

三、从“面”视角来思考

赛在场上,不少运动员能做出富有创意的“非教科书式”动作,发挥超常,击懵对手;定格经典,愉悦观众。应该说,其灵感的激发,源自于扎实的基本功;其激情的迸发,靠的是丰富的想象力。回到“篮球的传接球”教学课堂上,当学生的传接球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时,体育教师应该鼓励双方,不断变换人身体的方向,即同伴之间的“正面对正面”“正面对侧面”及“正面对背面”的传接球,帮助学生夯实基本功,助推学生发展想象力。

1.“正面对正面”传接球。传接双方即使两人正面面对面站立,亦或处于移动中,只进行双手胸前传接球这一低难度练习,是远远不够的,还须进行头上、腰部、胯下及左右侧等不同方位、难度稍高的传接球练习,以增加熟练度。

2.“正面对侧面”传接球。一名学生身体的正面朝向另外一名学生身体的侧面,要求之所以高于两人“正面对正面”传接球,是因为传接同伴的双方眼神暗示这一肢体语言的作用发挥大大降低,只能通过在练习中传接球的双方语言的提醒,才能最大化地增加默契配合的程度。

3.“正面对背面”传接球。在激烈的篮球比赛中,因防守队员的紧逼,导致传球者无法转身,而身体“背向”队友(同伴)进行传球,传球者只能靠语言提醒队友,接球者只能凭自己的主观判断或感觉接球。因此,体育教师千万不要忽视该部分内容的教学,要为学生步入赛场、减少失误,增加流畅度。

四、从“材”视角来思考

持器材运动与无器材运动的项目,两者的区别是,前者要求运动者必须形成一定的体感(篮球运动突出强调手感),方可持续学习、激发兴趣、取得进步,直至产生爱好心理,而后者没有要求;两者的共性是,持器材运动虽说不像无器材运动那么枯燥,但如果一成不变,则同样会让运动者感觉到乏味。在《篮球》教材“篮球的传接球”教学课堂,体育教师应该拓展篮球的“材质”,让学生体验不同手感,增添学练趣味,提升学练效果。

1.帮助学生体验手感。通过使用篮球进行一段时间的传接后,将篮球换成乒乓球、弹力球、沙袋、排球及足球等进行传接,让学生感受不同材质器材的手感,加深学生对篮球手感的认识。

2.增添学生学练趣味。一味使用篮球进行传接学练,会让学生感受不到异同,必将导致其感到枯燥乏味、情绪低落;而排球、乒乓球等不同器材的先后“介入”,会立刻唤醒学生,不同的手感,不同的传接球的方法,增加其难度,有效增添学练趣味。

3.提升课堂学练效果。乒乓球等不同材质的器材,其传接要领与篮球存在较大的区别。对于学生来说,在传接球练习时,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兴趣;通过学练,能强化学生的比较意识,区分不同器械的各自优势;经过思考,能加深理解篮球运动,提升课堂学练效果。

五、从“人”视角来思考

体育运动的主体是人,学练目标要靠人去达成;教师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主体,必须设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对于持器材的运动项目,不但要求运动者掌握技术与技能,而且还要注重战术素养的积累;就篮球运动等集体项目而言,运动者除了具备个人能力外,还得接受配合意识的渗透及团队精神的打造等。在篮球运动中,属于个人的部分有运球、接球、断球、投篮、抢篮板球及无球跑动等;需要队友配合的是传接球、掩护与策应等。不管是个人的展示,还是集体的智慧,都是“人”在发挥作用。多年来,在“篮球的传接球”教学中,笔者坚持的做法:

1.“一α恪保刚开始学习篮球传接球时,为了让学生更快地熟练掌握最基本传接球的动作要领,体验传接球的手感,熟悉球性,可以采用一个人对墙传接球练习;一个人双手用力从地面反弹球接球练习;一个人空中自抛自接球练习。

2.“一对一”,强化学生篮球传接球的基本功,即要求传接球的双方在熟练掌握正确动作技术的基础上,能够运用多种传接球的方法,要求学生在传接球的过程中,力争零失误。

3.“一对多”,拓展传接辐射面,即在进行传接球学练时,要求一人和多人传接球时,必须高度专注,也就是说,传球者要把控传球的方向与力量,接球者要做好迎球的预判与准备。如一个人对二人的传接球,即一个人通过不停地跑步,依次接对面两个同伴传来的球;一个人站在等边三角形的重心上,依次接三个顶点同伴传来的球;一个人在正方形的交点上,接四个顶点同伴传来的球,等等。

4.“多对多”,延伸传接互动性。这是在“一对多”的基础上而上升的“多对多”的传接球练习,要求每一个参与者必须“因球而应”,即持续运动状态,不具突然性;彰显主动意识,增强实战能力。

例如,四人一组,A和B两同学站一排,C和D两同学站一排,A和B持球,分别传给C和D,在A和B传球后,A和B迅速互换位置,在C和D两同学接到A和B传的球后,也迅速互换位置,就在这样不停互换位置的情况下去接对方传的球,增加临场比赛的跑位能力。

再如六人三组,三人分别站在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上,在三个顶点处正前方前2~3米的地方,面对面站位的另外一位同学,相互对应;站在三角形三个顶点的同学开始传球给对面的同学,传球后迅速顺时针或逆时针跑到下一个三角形的顶点,迅速接对面同学传来的球;学生在传接球练习到一定时间后,三角形的同学再互换站在三角形顶点的同学进行练习。以此类推,也可进行正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站位跑动传接球练习。

新课改的有效推进、不断深入,教材的编写等凝聚了专家们的宝贵经验和编者们的大量心血,使其具备科学性和实用性。事实上,细细研究近几年的体育教材,笔者发现,它蕴藏的丰富内涵、先进理念,真正做到了用教材去教。作为一线体育教师,只要用好它、用活它,就一定能收获体育教学的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