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互联网,催化泛社交时代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互联网,催化泛社交时代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有人说,1876年贝尔发明了电话,真正实现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对人类社会社交活动的一次革命。这话对也不对。虽然便利性增强了,但电话的出现,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社交活动的人群本身。电话和书信从本质上说,都是原本已经认识的人们之间的交流工具,并没有打破原有的“熟人到熟人”的“接触型”社交模式。

真正让“熟人社交”让位并且改变社交生活的是互联网,是以互联网为承载的聊天工具、BBS、网络社区、SNS网站……如今的社交,不再是仅限于熟人间的交流,从家长里短的“吃了么?”到QQ弹窗里的“你好,我是某某某,能认识一下么?”。过往的十年中,陌生人逐渐成为了互联网社交生活的主体——这才是颠覆,一种对传统社交从定义层面上的颠覆。互联网在我们的社交生活中,已不单纯是工具,而是转化为社交所依存的载体,一个全新的泛社交时代就此开启。

熟人、圈子与社交新风尚

泛社交时代,是从“熟人”这个概念逐渐发生质变开始的。字典里对“熟人”的定义是指彼此熟悉、曾经打过交道、有一定关系却又不是十分密切的人。在1990年代中期之前,熟人其实就是那些和人们日常生活圈工作圈有着相对密切联系的人。如侯宝林相声中说的“牌友找牌友,下班一起走,宁可不吃饭,一来就半宿”,正是传统社交圈的真实写照。人们生活在熟人组成的一个个圈子里,每个圈子相对封闭,少有交集。

从1990年代后期开始,BBS的出现打破了这种限制。在中国,BBS首先出现在大学校园中,从楼主到跟帖能手再到线下当面交流,大学的封闭环境与BBS合力培育了一个打破固有熟人圈子,形成新交际圈的社交方式。一个混迹于文学版的网虫,本人可能是学计算机的,而他也可能是音乐版的常客,于是因一个人生活、工作及爱好的多面性,复合交叉的圈子文化开始逐渐形成。人们借助BBS、论坛网站,在固有的生活范畴之外,经营起一个个社交圈——这些新的“熟人”也许素未谋面,但却早已神交已久。

2005年3月6日成立的豆瓣网,堪称新圈子文化与互联网圈子社交的典范,被称为“最具有文艺气息和小众文化的社区”。在这个典型的兴趣型社区里,社区成员间的核心关系是趣缘关系。电影小组、读书小组、音乐小组……甚至只是一个话题小组的成员,社区成员间因共同的兴趣显得很亲近。互联网的独特魔力在这里营造出一片线上的熟人社交气氛,他们彼此熟识,却缘悭一面,但这无碍于彼此的交情。他们打招呼不说“吃了么”,但却比熟人来得更为熟稔。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新圈子在兴起,带起一片社交新风尚。

十秒,不是陌生人

如果说天涯、猫扑、豆瓣上的社交圈带着点类“熟人社交”,那即时通讯软件的兴起,则把陌生人这个概念拉入到了社交链中。2002年,有一部电视剧风靡荧屏,片名叫做《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凑巧的是,正是在这一年,借助着为陌生人打通社交渠道的强大动能,腾讯QQ宣布其用户群成为中国最大的互联网注册用户群,数字是1亿6000万。于是有人笑言,如果大家都不和陌生人说话,那互联网企业今后吃什么?

很少有人去记“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成立于1998年11月”这样的时间点,但中国的网民多数忘不了,从1999年开始,他们可以用一个叫做QQ的软件在互联网上搜索指定地点、性别、年龄的网民,然后和千里的之外的TA打个招呼。距离不再成为两个陌生人之间的交流障碍,甚至于这种距离本身也成为一种美感。那时的网民还没学会隐身在线,看到闪动的陌生头像,听到轻咳的提示音,往往会对互联网那一端的陌生人报以极大的热情。在1999到2001年的3年间,中国大地上一个新的身份如山呼海啸般席卷神州——“网友”。这个名词迅速取代了笔友,成为年度最时尚代言人,网友见面也成为随之而来的时尚风潮,并伴随着一本描述网友见面及网络爱情的小说《第一次亲密接触》,一度影响了很多人的婚恋观。

腾讯QQ、微软MSN、网易泡泡、阿里旺旺、新浪UC、多玩YY……与很多网站到了中国就水土不服不同,即时通讯软件弥补了长期以来羞涩的中国人与陌生人的社交需求,也随即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2005年2月16日,腾讯QQ的同时在线人数首次突破了1000万。自2000年5月腾讯QQ的在线人数突破10万以来,仅用了4年时间就达到了100倍的增长。这一增长速度时至今日仍不可复制——这样突飞猛进的速度只是因为有了QQ,你就能在10秒钟之内和一个陌生人成为朋友,互联网就这样毅然决然地改变了社交本身。摇一摇,重识身边人

熟人、陌生人,这两者在互联网社交中其实并没有那么清晰的界限,因为你拥有足够多的标签来筛选哪些是你感兴趣的人,哪些又是你不感兴趣的。个人在BBS、社区网站乃至即时通讯软件所构架的社交环境中拥有着绝对的主动性,这种主动性甚至蔓延到了被称为社交网络明日之星的SNS网站——你可以选择只让你许可的人去访问你的主页。谁也没想到,这种社交中的主动性如果被放弃,竟然会催生新的互联网社交形式出现。

先是微博,人们可以在这里关注感兴趣的人,也会被更多人所关注,而这种关注无需许可——虽然人们也可以移除粉丝,但显然没多少人愿意把时间花在甄别粉丝上。这就意味着,微博达人们实际上把自己的生活与言行放到了公共平台之上,供万千人时刻观瞻。那句“互联网上没人知道你是条狗”的铁律放在微博上来看并不符实。但不管怎么说,微博把社交变得更为紧密——真正做到了随时、随地分享。

而微信、陌陌等软件的出现,则把这种相对被动的社交方式更往前推进了一步。摇一摇手机,你就可以和身旁数百米之内的陌生人成功搭建起交流平台,哪怕只是刚刚擦身而过的那个人。搭讪这种过往对于大多数人都太“高端”的社交方式,在互联网新科技面前变得不值一提,有一台能上网的手机,就可以和陌生人相视而笑,恍若熟识。很显然,在互联网向移动互联进化的同时,泛社交时代已悄悄到来,如何交流似乎已经不再是社交中的障碍,而如何不被泛社交时代左右了步调,侵犯了隐私,也许才是在这个泛社交时代中的人所要考虑的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