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强化高职顶岗实习教学功能之我见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强化高职顶岗实习教学功能之我见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当前,高职院校顶岗实习环节的教学功能薄弱,成为影响顶岗实习实效的关键所在。强化顶岗实习的教学功能,切实搞好顶岗实习环节的教学,是当前高职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迫切任务。本文从功能设定、主体意识、教学设计、教学方式等四个方面对造成顶岗实习教学功能薄弱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建议。

关键词:高职教育;顶岗实习;教学功能;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1-0123-02

顶岗实习作为职业院校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教学功能是其重要的基本属性。伴随着岗位的工作过程实施与工作任务相结合的教学活动,能够大大提高顶岗实习实效,并能有效缓解学生的抵触情绪,提高学生参加顶岗实习的积极性。

近年来,一些职业院校在顶岗实习中结合岗位工作任务开展技能训练和教学活动,大受学生欢迎,并通过细化过程管理,使顶岗实习落到了实处。但就整体而言,顶岗实习环节的教学工作仍然十分薄弱,许多高职院校的顶岗实习环节,有“工”无“学”,或有“学”无“教”,使得顶岗实习实效大打折扣,更使一些平时就不善与人交流、且技能水平不能胜任岗位工作任务的学生,想干不会干,想学无人教,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顶岗实习环节的教学功能薄弱已成为影响当前顶岗实习实效的关键所在。

教学功能设定不足,提高认识是关键

顶岗实习质量是根据顶岗实习环节的功能设定和所达到的实际效果来衡量的。功能设定不足,自然难以收到较好的实效。顶岗实习是否应该具有教师主导下的教学功能,人们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很长时间里是模糊的。曾经有人认为顶岗实习就是顶岗工作,学生只要在岗位上工作,就自然会在工作中学习,也就自然会提高其职业素养和职业综合能力。于是,顶岗实习在其主导方(学校)的功能设定和功效预期上,就已经将教学丢弃了。顶岗实习功能设定不足,缺乏对开展教学的重要性的认识,因而对顶岗实习实施专业教学的要求意愿不强、态度暧昧,甚至认为在顶岗实习中安排专业教学是多此一举。其表现为实习文件中根本没有专业教学上的考虑,既无教学目标和要求,更没有教学内容设计,甚至连实习岗位或工作任务与学生专业都不对口。学生在实习单位做什么事,是否与所学专业内容关联,关联到什么程度,达到怎样的教学目标等,都缺乏明确的要求。

在顶岗实习过程中,结合岗位的工作过程实施与工作任务相结合的专业教学活动,能够帮助学生快速地建立所学专业知识与工作任务的链接,缩短从专业到职业的体验进程,从而大大提高顶岗实习实效。因此,必须提高对顶岗实习环节开展专业教学活动的认识,将专业技术知识传授与岗位实际工作任务相结合开展专业教学活动作为顶岗实习的重要内容,这是强化顶岗实习教学功能的前提。

强化校企合作中企业的主体作用

就职业教育而言,学校是教育活动的主要实施者,可称为施教主体;企业因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确立,也逐渐从协办方变成了共办方,与学校共同担当育人任务,与学校结成共同体站到了施教者行列,亦可称为施教主体。此“双主体”,既是办学的双主体,也是施教的双主体。就顶岗实习这一具体环节而言,在校企合作共同体中,企业担当了顶岗实习的主要教学任务,因而,其主体地位更加突出,学校则更多地发挥着主导作用。

然而,在实施中,学校和企业都没有能够很好地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一方面,处于主体地位的企业并未真正意识到自己除了是生产的主体外,还多了一份施教者主体的身份,不十分了解自己应尽的主体义务和承担的主体责任。他们并不真正关心学生的实习效果,只要学生不出乱子,学生能干什么就干点什么,常见到学生被安排到非技术岗位从事一些简单劳动,根本没有教学目标设计。更有甚者,对学生放任自流,疏于管理,学生愿来就来、愿走就走,对过失情节严重的学生也是一退了之,企业的主体作用严重缺失。另一方面,作为顶岗实习活动的组织者学校,始终未能把企业当作共同的主体,未能主动地帮助企业确立主体意识,发挥主体作用,不是主动地协助企业创建教学环境,参与教学活动,而是被动地等待,最多打个电话问候一下或是走马观花地巡视一番,只要学生不出事就万事大吉。当然,学校也有学校的难处:企业本来生产就很忙,能接收学生实习就已经很难得了,不能再让企业为学生做这做那。

显然,施教主体乏力已成为顶岗实习环节教学薄弱的软肋,强化企业主体作用是强化教学功能建设的当务之急。当然,强化企业主体的作用,从根本上讲,有赖于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的创新,有赖于企业的利益与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高度统一和紧密结合。但无论如何我们都要在顶岗实习中克服单纯的依赖思想,深入企业,服务企业,积极创造条件帮助企业树立教学主体意识,发挥主体作用,这是搞好顶岗实习教学工作的重要保障。

系统化教学设计是顶岗实习教学取得实效的基础

顶岗实习系统化设计有两层意思:一是指顶岗实习作为整体实践教学系统的组成部分,应与其他教学环节进行整体设计,并在整体设计中彰显自身优势;二是指顶岗实习作为一个独立的实践教学环节,自身应该有一个系统化的设计。

目前,顶岗实习的教学设计已成为实践教学整体设计的“瓶颈”。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等课程模式已经成为最具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各个教学环节应该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为主线,形成由低级到高级、由单一到综合、循环递进的培养路径,并据此做出各环节有机衔接的整体设计。尤其是对待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的问题,要正确认识这两种实践教学环节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不同定位,进行科学设计,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强化育人合力。但实践中我们常看到,相对于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的目标过于笼统,内容内在联系性不强,过程与形式随意性大,与前期课程缺乏从目标到过程、从内容到形式完整而有效的系统化设计,成为影响实践教学整体设计的“瓶颈”。

顶岗实习自身也缺乏系统化的教学设计。所谓自身系统化设计是指根据顶岗实习的教学目标要求,综合考虑岗位实际工作任务、要求、工作条件和企业文化等因素,从职业典型工作任务的教学需要出发,对实习内容、顶岗方式、管理和评价办法等作出的系统化设计。

顶岗实习自身系统化的教学设计必然具有明显的教学特征。经过系统化设计的实习内容可能与岗位的实际工作内容不完全一致,也许是对多个岗位的任务的整合,也许需要对岗位工作任务做必要的补充,使工作过程更加完整、更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要做好这个设计,要求专业教师必须深入企业和岗位,与企业人员一起经过深入讨论和反复磋商。

系统化教学设计是确保顶岗实习教学取得实效的关键,而有效的企业资源是做好顶岗实习教学设计的重要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讲,顶岗实习拼的是专业对企业资源的占有程度。一个企业资源丰富、与企业关系密切的专业在进行顶岗实习设计时具有较大的选择空间,这样就有可能综合考虑企业、学生、学校三方因素作出最合理的设计,甚至可以准备多种方案以供回旋;相反,就不可能有好的设计,甚至没有设计。我们看到一些院校的不少专业因企业资源匮乏,出现“临时抱佛脚”的情况,不是饥不择食地能联系到什么企业就在什么企业顶岗实习,就是让学生自找门路交回一张顶岗实习合同了事,表现出较大的随意性,使得顶岗实习难以形成吸引力、凝聚力,使学生无心向学。

顶岗实习应该有灵活的教学组织方式

顶岗实习一般是采用让学生到企业的真实岗位上完成一定的岗位工作任务的形式来进行的,即顶替岗位,在实践中学习。这也是顶岗实习的本来涵义。然而,顶岗实习是一个过程,顶岗形式也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顶岗实习从开始到结束,学生经历了从不熟悉到熟悉、从不熟练到熟练的成长过程。伴随着这一过程,顶岗实习的形式也应不断地变化以适应学生成长的需要。在顶岗实习的开始阶段,应以跟岗实习为主,跟着看,学着做;待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岗位工作经验后,可以进入师傅指导下的试岗实习阶段。此时,学生将有在师傅的指导下独立操作的机会。在学生具有备了熟练的岗位能力后,再进入真正的“替换式”顶岗实习,往往这时顶岗实习也接近了尾声。

伴随着岗位上的实习,还可以根据需要以授课的形式组织教学,也可以实习小组的形式开展类似“学习岛”形式的学习活动。

此外,对于在就业岗位上进行顶岗实习的情况需要视具体情况做出具体分析。像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应用专业,对到技术力量薄弱的小微企业就业的学生采用就业企业与基地企业相关联的办法进行实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需要指出的是,要避免走入“绝对化”顶岗实习的认识误区。其实,在很多专业性较强的岗位上,高职学生是难以胜任自始至终的“替换性”顶岗的。出现这种情况,往往是岗位工作任务过于简单、没有教学设计、把“顶岗实习”简单地混同于“顶岗工作”所致。追根溯源,仍与忽视顶岗实习的教学属性不无关系。

重视顶岗实习的教学属性,加强对顶岗实习的教学研究,切实搞好顶岗实习的教学功能建设,是关系到顶岗实习能否取得实效、能否保证高质量的关键。在不断深化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改革的过程中,正确认识影响顶岗实习教学质量的问题,可以帮助我们理请思路,把握方向,搞好顶岗实习的内涵建设,让顶岗实习在高职人才培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郑静姝,石伟平.简论职业院校实施顶岗实习的困境及对策[J].职教论坛,2010(27).

[2]王金岗,李玉香.高职顶岗实习有效教学评价的研究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0(23).

[3]沈忠红.高职“2+1”人才培养模式顶岗实习质量管理体系之构建[J].职业教育研究,2010(9).

[4]赵志群.岗位实习学习环境的设计与开发[J].职教论坛,2010(27).

[5]叶鉴铭.校企共同体:企业主体学校主导——兼评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双主体”[J].中国高教研究,2010(3).

[6]张登宏,方桐清.“双主体”育人模式的实践与思考——以“企业学院”进校园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11(3).

作者简介:

耿壮(1954—),男,山西浑源人,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教育与网络技术。

王辉静(1976—),女,河北石家庄人,博士,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教育与智能系统。

刘君尧(1979—),女,湖南岳阳人,硕士,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教育与数字图像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