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教学要改革, 教师须创新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教学要改革, 教师须创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创新教育是新时代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是教育的新观念, 如何搞好创新教育这个问题正摆在每个教育者的面前。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创新教育 创新 氛围 情景 典型

所谓创新[1],就是以超常或反常规的眼界、方法去观察、思考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案、程序,或重新组合已有的知识、技术、经验,获得由社会(或个人)价值思维成果,从而实现人的主体创造能力。

同志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们深知:现在的中小学生是未来的主人,到那时,没有对知识的创新和创造性地运用,没有对科技的创新和科技的高速发展,没有一大批高科技创新人才,那么我们在未来的竞争中将惨遭淘汰。因此,如何更新观念,搞好创新教育这个问题便摆在每个教育者的面前。

创新教育是教师和学生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创造的双边活动。在创新教育中,教师的素质是重要的,教师要提高素质就应该“活到老,学到老”,没有创新型的教师就没有创新型的学生,教师是创新教育的前提。首先教师须热爱教育事业,有为教育事业献身终生的伟大精神,其次,须更新观念,遵从创造性原则[2](是指在教育过程中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抛弃陈旧的教学方法,引进洋思“自主学习”、杜朗口的“把课堂还给学生”等先进教学经验,结合我们当地教育的实际情况寻求适合我们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一、为学生营造创新氛围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创新的氛围,而创造这种氛围,就要求教师更新观念,实行教学民主。教学民主是创造思维形成的阳光、雨露和土壤,只有构建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实施全员参与的合作策略,才能培养他们的学习时机,增强他们的创新精神,使他们的创造思维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在这种氛围中,启发他们产生各种疑问和设想,引导他们在亲身参与中求知、探索。有了这种氛围,教师就能够组织学生开展讨论、辩论,开展具有竞争性的行之有效的创造性活动。如在教《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这一课时,我摆出了一个观点:“老子英雄,儿子稀松。”然后,问学生:“如果有人这样污辱你时,你将如何进行反击?”这样就把学生置入了一个活跃、创新的氛围中,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语文学科具有很强的感受、欣赏与体验美的功能,由于每个人生活感知、审美经验和兴趣爱好的不同,决定了不同的人对同一篇文章的感受、体验、理解也不同,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决不能将自己的感受、体验、理解强行灌输给学生。相反的,我们应当鼓励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地发现自己的感悟,激发他们的联想、想象和发散性思维,鼓励学生敢于思考,勇于求异。例如,契诃夫的《变色龙》一文本来是讽刺一些趋炎附势、见风使舵不说真话的跳梁小丑,但有些学生却不这样看,他们认为:“这是一种智慧、一种能力,这种人遇事可以随机应变,风来挡风、雨来挡雨,办事效率能提高,有的人想变也变不来。”再如讲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文本来是通过虚构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借以反映作者对当时现实的不满与否定,寄托了他的政治理想,可有的学生却发现作者的思想态度是很消极的,认为他在逃避现实。我认为,这些学生的想法都没错,这也是学生立足现实,具有积极意义的创造性体验[3]。所谓创造性,就是在学习中不迷信教师,而是敢于批判,敢于推陈出新。

二、为学生设置创新情境

课堂教学的创设情境的方法和手段多种多样(仪表、板书、语言、情感等),本文专指:用提问来设置创新情境,提问分为两种,其一,教师向学生提问,其二,学生向同学和教师的提问。学生对问题产生困惑并产生求解的强烈愿望是创新教育的前提。“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维的火花,有疑问才有思考解决的欲望。我国大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的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有每事问。”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如何才能做个智者呢?怎样提出问题才能激发学生去观察、思考,才能表现出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问题提得是否恰当,将直接影响到创新情境的设置。只有高质量的有效发问,才能引发学生积极的心智活动,促进学生创造能力的增强。在讲课时,一般不提“是不是?”“对不对?”“是什么?”这类问题,多提容多纳异,鼓励想象,促进学生标新立异的开放式问题。如“对××问题有何看法”这类问题。如在教学《陈涉世家》一文时,我问:“你对陈胜、吴广的做法如何看?如果是你,你将怎样做?”这样就能使学生产生尽可能多的、尽可能新的创造性的想法、见解,在回答问题时自然会“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学生自觉、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也能够提出有质量的问题。

三、为学生树立创新典型

在日常教学中可以发现,学生刚入学时,每个班起点一般都相同,而过一段时间后,有的班的学生非常活跃、欢快、有创造性,而有的班学生则呆板、沉闷、机械。这说明,不同的教师影响下的学生是不同的,具有创新意识的教师思维活跃、吸引力强,教学方式独特,经过耳濡目染,教师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经常地刺激学生,使学生处于兴奋状态,在不知不觉中养成创新意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的典范作用不可忽视。

总之,创新教育是关系到中华民族复兴的大事,学生是民族复兴的主人,是创新教育的主体,而教师则是创新教育的具体实施者。教师的观念和意识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成长、发展。因此,教师只有更新教育观念,增强创新意识,才能更好地担负起祖国赋予的重任,才能使中华民族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2][3]扈中平主编.现代教育理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社,2000.8,(第一版)(2003重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