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在诵读中品味文本语言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在诵读中品味文本语言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黄滨,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全国优秀语文教师,四川省宜宾市拔尖人才,四川省宜宾市学术技术带头人,现任四川省宜宾市第一中学党委书记。曾获四川省政府教学成果二等奖,在国家、省级报刊上20余篇,主编书籍4册。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提出:“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具有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与文本展开对话。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达成这一目标,靠的不只是对文本的理性解析,首先需要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即通过对文本语言的品味,领悟文本内在的意蕴。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使我们感受到,诵读作为一种言语活动,对让学生更好地品味语言、感受作品的情与意、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具有突出的作用。因而,在阅读活动中,关注诵读的学习形式,引导合理的诵读方法,注重诵读中的情感体验,以诵读为载体引导学生品味文本语言,可以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

一、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文本意蕴

诵读作为一种外部言语行为,直接指向从外部言语向内部言语的转化,对于引导学生真切感受文本意蕴具有别的学习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诵读的最终目的在于品味文本语言,领悟文本内涵,学会鉴赏文本。和其他阅读方式不同的是,诵读必须通过声音、口吻、神情、体态共同作用于文本,方能声情并茂地表达文本。实践证明,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能更好地读出语言文字之美,读出对文本的感悟,而且这种感悟不是外在强加的,是学生真切感受到的;诵读的过程,实际也是一种审美体验过程。

学生朗诵时,不但要反复地看文本,还要将文本变为有声语言,化为外部言语活动。这就需要学生认真领会、准确表达文本的语词涵义和精神内质,通过深入体会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将静思默想的内部言语活动转化为诵读外部言语活动,意味着诵读者对文本在进行再创作,包含着诵读者对文本的感悟与认识、价值判断等。这样,又由外部言语活动转化为内部言语活动,因为这已经不再是复述文本内容,而是对文本的感悟理解。因此,诵读有利于学生真切地感悟文本意蕴。

例如,学生学白的《蜀道难》,一开篇即读到“噫吁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此诗的咏叹基调,其豪放的感情使学生读得有声有色。“噫吁喊”连续三个叹词,需读得惊异;“危”、“高”极言蜀道高峻,需读得极重;“乎”、“哉”之叹自然有延长音;高亢之后,“蜀道之难”,便可读得平缓,略作停顿,再用升调读出“难于上青天”。如此一读,全诗主旨自明。

再如,学习孙犁的《荷花淀》,其中有这么一个细节,水生很晚才回家,水生嫂问:“今天怎么回来这么晚?”对这句问话的诵读,如果语速过快、语气过重,表达出的就是对水生晚归的责备了;反之,如果读得太随便、过平缓,似乎又是随口的问话、打招呼,无甚深意。如果学生联系后文水生嫂积极支持丈夫参军和自己亲自参与杀敌等情节,就可以读得较轻、较缓,从中感受的虽含责备之意,但更多的是忧虑与关心,害怕丈夫出什么意外。这样读,就可以感受到一个有血有肉的水生嫂形象,对作品意蕴的感悟也更深了。

又如,学习袁枚的《祭妹文》,一开始就写道:“呜呼!汝生于浙,而葬于斯,离吾乡七百里矣,当时虽绮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这使全文凄切、哀婉的基调自然呈现。接着主体部分是追叙亡妹不幸的一生,语气平缓,语音真挚,表达出兄妹之间的相依之情及亡妹一生的坎坷与蹉跎,交织着对亡妹的安慰与自己的伤痛。最后,读到“呜呼!生前既不可想,身后又不可知;哭汝既不闻汝言,奠汝又不见汝食……”语气再次深沉,语音再次凄切甚至呜咽,悲痛至极之情表露无遗。如是一读,无需多言,自然对文本意蕴的感悟已经很深了。

二、让学生在诵读中品味文本语言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人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这告诉我们,作品是饱蘸着作者情感的,其间一个个词、一句句话无不包含着作者浓郁的情感。因此,阅读者只有用心去读,才能触摸作者的感情,并形成情感的碰撞;沿着文辞之波找寻文本之源,即使幽深之意也会显豁,易于感悟与理解。学生对文本的诵读总是带有自己的感情,他们在诵读中去感受文本所蕴含的情感,并与文本情感产生共鸣,深刻感悟文本之意。我认为,引导学生品味文本语言,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

1,品味词语的运用

词语一般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有着特定的意义,离开了具体的语言环境,词语的表意就具有不确定性。体会词语的运用,就需要联系具体的语境,领会其具体的意蕴,感受其表达效果。

例如,学习《烛之武退秦师》,写到郑国遭到秦晋合围、形势万分危急之时,烛之武要去劝说秦伯而又无法出城,用了一句“夜缒而出”,可以让学生品味这一“缒”字。“缒”其本意为用绳子吊着重物,而这里掉的不是别的重物,是年迈的烛之武,城外又是虎视眈眈的秦晋大军,仅以一“缒”来描写出城方式,便可感悟到在国家危难之际,一位老臣的忠心与无畏。如是,在貌似不起眼的一些词语的运用中,只要我们善作有心人,用心去品味,便可品出另一番味道。

2,品味语句的弦外之音

品味语言可以恰当利用艺术作品的空白处来品味语句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体悟文本的艺术张力。空白是一种艺术表现手法,它能使作品虚实相映、神形兼备,创造出一种“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境界,给人以美的享受。接受美学认为,任何作品都存在“不确定性”,具有很多“空白处”,只有当读者将自己的生活体验融入对作品的阅读中,才能对作品进行“具体化”,把作品的“空白处”填充起来。这样,作品的意义和价值才能得以显现。

在古代诗歌中,空白艺术手法的运用很普遍,我们要引导学生在“空白”中品出其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如柳永《雨霖铃》就比较典型,其中“执手相看泪眼,竞无语凝噎”两句是描写一对恋人握手告别时的情景,感情深挚,出语凄苦。临别之际,一对恋人该有千言万语要倾诉、叮嘱,可他们却手拉着手,泪眼蒙陇,你看着我,我看着你,连一句话也说不出来。读者可以尽情发挥想象,感悟他们心中的万语千言。同样,在现代文学作品中类似的“空白”也常见。曹禺《雷雨》中的台词便颇多“留白”,这在戏剧作品中称为潜台词。如鲁侍萍认出周朴园时的一句台词:“哦――老爷没有事了?”其潜台词是,你就真的不认得我了吗?表现出她内心的极度矛盾,悲恨交加,渴望相认又不愿相认之情。

3,品味修辞的效果

我们知道,修辞分为广义修辞和狭义修辞,广义修辞主要指表现方法(表达方式、手法)、创作(艺术)手法、语言表达技巧等,狭义修辞主要指具体的修辞手法。无论采取何种修辞方法,其目的都是增强文本的表现力与感染力,给读者多样化的审美感受。

如学习鲁迅的《祝福》可以抓住其中两处句式的变化来品味文本的意味。当祥林嫂再嫁丧夫失子又回到鲁四老爷家做佣工后,便被认为是不吉利的,不再让她参与祭祀的准备(这原本是先前祥林嫂最忙的时候)。当她照旧去分配酒杯和筷子时,四婶慌忙地说了一句:“祥林嫂,你放着吧!我来拿。”后来,她听了柳妈的话,去土地庙捐了门槛,以为已经为自己赎了罪之后,至祭祀时,便“坦然”去拿酒杯和筷子,却不料四婶又慌忙大声地说:“你放着吧,祥林嫂!”品一品这两处四婶说话句式的变化,前者直接告诉祥林嫂,你是不能碰这些东西的,因为你不吉利、晦气;后者用一倒装句,先呵斥住,你千万不能碰,并且语气更强烈,告诉她,你即使捐了门槛,也是不可能赎罪的,并且永远不可能赎罪。品读这两句,使读者感受到了封建社会的吃人礼教,体会到了祥林嫂“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悲哀。

又如,学习王藉的《人若耶溪》,其间两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可以品出运用衬托手法所达到的效果,诗歌采用以动显静的手法来渲染山林的幽静,“蝉噪”、“鸟鸣”本是有声的,用于此,却使山林的幽静更为深沉。同样,陈与义的《早行》:“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也有这样的表达效果。

4,品味文本的深层意蕴

诗歌有“诗眼”,文章有“文眼”,抓住文本中一些关键的句子深入品味,可品出文本的深层意蕴。如学习鲁迅的《祝福》,祥林嫂初到鲁镇时有一句“大家都叫她祥林嫂”;当她经历丧夫失子后再次到鲁镇时,又有一句“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细品这两句,首先,没人关心她究竟姓什么。只因她丈夫叫祥林,便叫她祥林嫂,这说明在封建礼教下妇女连自己的姓氏都不配拥有;她再嫁贺老六后,按说也该姓贺了吧,但是大家不认同,因为在封建卫道者看来,妇女应该“从一而终”,是决不能再嫁的,所以“仍然叫她祥林嫂”。仅此两句,已经挖掘出祥林嫂悲剧的根源之一了。

综上所述,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为避免随意肢解文本、架空分析、强行灌输的弊端,就应把课堂视为有生命的活动及言语活动过程,从文本语言人手,通过诵读的形式,引导学生品味文本语言。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从而促进学生个性地发展。

《将进酒》教学实录

师:今天,我们学习诗仙李白一首关于酒的诗《将进酒》。请同学们先自己诵读一遍,并在你认为重要或疑难处圈点勾画。

(一读:疏通字音文意、初步感受本文所抒发的情感。)

师:大家体会到了诗中什么样的情感基调?

生:我觉得是豪放。“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表现了作者的极度自信,以及豪爽的性格。

师:有没有其他看法的?

生:我认为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更偏重悲愤。“君不见……朝如青丝暮成雪”以黄河之水暗语时光流逝,抒发岁月易逝、人生苦短的悲叹,有一种落寞忧愁之感。而后面的“钟鼓馔玉不足贵……与尔同销万古愁”更突出了他对豪门贵族的厌恶和摒弃,充满着不平之气、激愤之情。

师:(简介创作背景)同学们,在这样的情境下,李白的诗就将豪放和悲愤结合在了一起,形成“愤激”之情,这就是全诗的感情基调。接下来,请同学们快速从文中找出集中体现愤激之情的诗句。并结合背景思考这些句子是怎样表达作者的愤激之情的?

生:我认为“钟鼓馔玉不足贵……同销万古愁”体现了愤激之情,李白虽愿与那些腐败的当权者和豪门大官为伍,但却轻视鄙夷他们,憎恨这些人的黑暗卑劣行径。因而,说“但愿长醉不复醒”是集中地体现了他自离开长安至今的愤激之情。

师:不错,找的非常准,且分析得很有道理。接下来,请同学们再次诵读诗歌,从重点诗句含义入手,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二读:体悟情感线索。)

生:本诗开头两句“君不见”是作者面对时光流逝发出的感慨,惆怅人生苦短。作者一心想实现心中抱负却报无门,到头来是一场空。而后来,诗人又说“古来圣贤皆寂寞”等语,此时的他,又有一种豪迈和豁达。所以,其情感线索是由悲伤转乐观的。

师:还有没有其他的看法?

生:诗人的情感变化历经了三个阶段,即先是悲,再是豪放,最后是愤激。首先,前两句“君不见”以黄河之水的流逝暗喻时间荏苒,感叹人生易老不过朝暮之间,因而悲从中来。其次,酒是最好的情感催化剂,诗人借酒发出了“人生得意须尽欢”等豪放之语,心情由悲转欢,尽显其豪放洒脱。最后、就是愤激之情。

师:(板书:悲壮一豪放洒脱一愤激一狂放)同学们,刚才听了他们的发言,你们觉得还有没有需要补充的地方?(提示:最后一句“与尔同销万古愁”)

生:正如黑板上所写的,诗人的感情经历了复杂的变化,而最后一句:“与尔同销万古愁”,以“愁”字结尾,是诗人在酒醒之后的忧愁与无可奈何。我觉得李白的本意并不是要沉醉在酒的欢乐中,只是通过酒来使自己的感情得到寄托。一时沉醉在这样的一种醉意当中。但是酒醒之后还是要面对现实的。现实的残酷让李白不得不“愁”,因而希望与知音“同销万古愁”。

师:诗的开头悲叹人生短促,接着因悲而生寻欢之意,准备痛饮一场。然后借酒抒发其愤世嫉俗之情,到结尾更将这种复杂的心情统一为“万古愁”,使抒情达到了高潮。所以,全诗就出现了大起大落的情感,即由悲转乐,转狂,转激愤,再转狂放,最后结穴于“万古愁”,回应篇首:悲壮一欢乐一愤激一狂放一愁。

师:请同学们进一步诵读全诗,带上感情基调和线索。并结合背景深层领悟诗人复杂矛盾的内心。及诗歌丰富的思想内涵。

(三读:领悟诗人的复杂心情和诗的深刻内涵。)

师:刚才同学们已经总结了:悲壮一欢乐一愤激一狂放一愁。现在,请同学们来简明扼要地说说这些情感里都包含了诗人的哪些思想?

生:抒发岁月易逝,人生苦短。

师:悲壮。

生:荣华富贵如过眼云烟,用豁达的胸襟对待得失。

师:豁达。

生:追求自由,摆脱束缚,追求个性解放与精神的自由。

师:三个关键词:悲壮,豁达,自由。悲的是时光易逝,如江河入海一去无回:人生苦短。看朝暮间青丝白雪:生命的渺小无法挽回人生的悲剧,能够解忧的唯有金樽美酒。这便是李白式的悲哀――悲而能壮,哀而不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