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反抗背后的传承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我有很多来访者跟原生家庭的关系处不好。
“原生家庭”甚至变成了某种病态的代名词。一个来访者向我抱怨他和父母旷日持久的战争,从小时候一直打到现在。父母做的每件事都是他的反面教材:他们的一切主张都是过时的、保守的、有害身心的。
“他们非常抠门,什么东西都用最便宜的。”来访者说,“现在他们还一跟我逛街就唠叨。我跟他们不一样,要买东西我就只买最好的。”他自认为是代表先进文化的一代。
我问他:“你是什么时候觉醒的?意识到要过跟他们不一样的生活。”“从记事开始,我就跟他们不一样。”我的来访者骄傲地宣称。
看起来,他小小年纪,就变成了家庭里的反抗分子。我好奇的是,他是怎么发生变化的?是灵魂深处的自然觉醒,还是外部环境影响使然?
“没钱也就算了。他们明明有钱,还要那么委屈自己,这不是有病吗?”“你怎么知道他们有钱?”我问。
“我就是知道。”我的来访者说,“这不是重点。重点是,他们这种方式严重伤害了我的自尊。坐公交车,他们会为了我要不要买票跟售票员吵架,就为省几毛钱!他们还会要求我故意弯着腰,装得个子矮一点……”他滔滔不绝地抱怨。但是,被他轻轻带过去的部分,才是重点。
“你怎么知道他们有钱?”我又问了一遍。
来访者愣了一下:“他们自己说的吧。怎么了?”
“他们为什么这样说?”我追问。
“顺嘴说的吧,”来访者不理解我问他这些干嘛。“有时候我妈妈会怪我爸爸,说他又拿了多少多少奖金,都不舍得给我买件新衣服。这时我就知道他们其实是有一些钱的。嗯,其实我妈妈自己也不舍得买啊……”
他说到了真正重要的部分。他变成今天这样,来自父母潜移默化的灌输。妈妈的抱怨,悄无声息地从孩子耳边滑过,作为生活的默认设定。甚至于孩子都没有意识到它的存在。但他从此知道,现在不应该是生活最理想的状态。于是他才开始反抗。反抗的愿望,是从上一代那里继承的。
“看来你父母也知道自己抠,而且也不愿意过成这样。”我说。“他们不愿意这样?”来访者无法接受,“不不,我看他们挺愿意的!”
我看着他,他的眼神里闪过一丝犹豫。“也可能啦……”来访者嘟哝了几句,不得不承认了这个事实,“你这么f也有道理,至少我妈会抱怨我爸。可能她是不愿意,但是,既然不愿意,为什么不改一改呢?而且,现在明明是我花自己的钱,买个贵点的礼物,或者带他们出国旅行,他们都不领情!”
我说:“他们不领情,是因为他们不允许自己过得这么奢侈。但在他们内心深处,他们是没有被满足的。他们也有一部分挥金如土的欲望。”
来访者歪着头:“是吗?我从来没有从这个角度想过。”
如果父母一代彻底认同了抠门的生活方式,内心丝毫没有抱怨的声音,孩子也就会安于这样的生活,相信生活就应该是这样的。现在他之所以不满,因为他从小就认定生活“不应该”如此。这种认识,往往是对父母的继承,而不是反叛。某种意义上,孩子在替父母实现他们未曾实现、不允许实现甚至不允许承认――但又真实存在于心底――的对生活的野心。
在心理学里,这叫“代际传递”。
绝大多数年轻人相信,自己生活中的前进方向是生而有之、不言自明的。他们从很小的时候,甚至远在自己学会思考之前,就踏上了与父辈分道扬镳的路,却从未想过是谁指示给他们那个方向。这真是让人唏嘘的遗忘。
两代人大部分的冲突,争吵、仇视、相互决裂,都是换了形式的传承。对原生家庭愤愤不平的年轻人,意识不到自己的反叛有多少来自于原生家庭的栽培。反过来,恨铁不成钢的上一代看不惯后辈的独立,却并不自知真正看不惯的,只是在孩子身上看到自己不敢面Φ脑竿。
(摘自《南方人物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