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链式分组说题解惑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链式分组说题解惑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瓜沥二中)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九年级科学试卷讲评课,课型模式比较固定,以教师讲评为主,形式单一且枯燥,这是很多老师都承认的事实。比如,在一堂试卷讲评课中,大到审题、讲题环节的设计,小到试题解题过程的板演,教师都会做周密的布置。如此做法,看似井井有条的课堂却在做着扼杀学生解题能力的事!如果课堂是一台戏,教师就是导演兼主角自导自演,学生就像是观众和配角看看热闹跑跑龙套。这样的试卷讲评课学生是没有机会得到锻炼和提升的。借鉴于“教师说题”这一模式,在九年级试卷讲评课的教学中引导和鼓励学生进行说题,让学生来做试卷讲评课的导演和主角。总之,应让学生在说题训练的过程中,加深对错题的理解和把握,从而逐步提高学生审题和分析题目的能力,并最终提高解题水平。

二、对核心概念的阐述

(一)学生分组说题

“学生分组说题”是指将一个班级的学生按照知识掌握程度分成若干个有梯度、有层次的小组,定好组长,然后以小组为活动单位,在试卷讲评课上让组长把审题、分析、解答和回顾的思维过程按一定规律或顺序说给组员听;也可以由组员提出要说的题,由本组会的同学来讲解题思路,如果提出的问题组内没有会的人,那就由组长向上一级小组“取经”,由上一级组长说给本级组长听,本级组长听懂后再说给本组成员听。教师则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适时点拨、引导,避免学生太离题。

(二)链式分组

所谓“链式分组”就是先选出成绩最好的三位学生作为A类小组的组长。每个A类组的组长可以招募两个A类组的组员,这两人同时又是B类组的组长,他们也可以招募两个组员,成立自己的小组。这两个组员同时又是C类组的组长,有权招募一个组员,成立自己的小组。这样的链式分组就像是核裂变时的链式反应原理,在我们的链式分组说题活动中,每个成员既可以是说题的倾听者,也可以是说题的发起者和课堂教学资源的生成者,这样的一堂试卷讲评课学生的收获将几何倍增长。每次分组可以持续说题活动一段时间,等到阶段考后可再按照学生的成绩进行适当调整。

三、“学生分组说题”的特征

(一)生本性

“学生分组说题”体现了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认知行为,着眼于学生发展的教育思想。以学生为本是“学生分组说题”教学的立足点。在九年级科学总复习的试卷讲评课上,每个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不同,“学生分组说题”可以“暴露”说题学生解析题目的思维过程,方便“对症下药”、查漏补缺。

(二)计划性

“学生分组说题”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师要认真备好课,做好对学生按层次分组的准备,并根据学生层次选好要说的题的范围,选择有代表性、针对性的合适的题目让学生来说。只有教师自己对所说的题目做到烂熟于心,才能有效地调控课堂。

(三)层次性

一方面是指作为说题训练的题目要由易到难,由浅到深,层层递进,做到既不忽视基础,也不回避难题。另一方面是指课堂上的说题训练要体现对分层教学的原则,教师要按照学生的已有成绩对学生进行梯度链式分组。

(四)全面参与性

教师组织教学不能只为追求气氛,只让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来说题。采用梯度链式分组能够照顾到各层次的学生,让学生全面参与进来,使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共同提高。在试卷讲评课的分组说题活动中,参与说题的学生不像传统课堂那样只有一个人讲、所有人听,而是有8~9个人同时讲题,而与其水平相似或稍差一些的学生在听题。这样大大提高了讲和听的参与度和有效性。

(五)民主性

“学生分组说题”要求教师在开放理念的主导下努力为学生创设一种开放、民主的教学氛围,使学生人人都有说题的机会,都有提升自己的训练场。

四、“学生分组说题”在教学活动中的具体实施

(一)激发热情,“说”字当头

1.营造氛围,让学生“敢说”

陶行知先生说得好:“要解放学生的嘴巴”。我们首先要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教师要扮演参与者、观察者的角色,要完成从“独奏者”到“伴奏者”的转变。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说话的机会。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发现非常难得的是,哪怕那些表达能力欠缺的学生、成绩不是很理想的学生聚在一起也不会像以前那样无话可说,也会从难度低、简单的问题开始,进行说题和讨论。虽然一开始说得并不完美,但我们也要看到他们毕竟敢说了,敢在同学们面前发表自己对题目的见解了,这是多么可贵啊!

比如讲评时遇到这样一道题目:

质量相等、半径相同的空心铜球、铁球、铝球各一个(ρ铜>ρ铁>

ρ铝),则空心部分体积最大的是( )

A.铜球 B.铁球 C.铝球 D.条件不足,无法确定

在批改时笔者发现,错误主要集中在中等偏下的学生,所以在讲评课中,我把此题归为C类,让C组学生进行说题。若是往常,对于@道题目,会做的同学总是抢先说,这次我特意强调组长要控制好说题进度,给C组带着任务的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甚至我们进行了一个小小的比赛,看哪一个小组的同学能够率先进行说题。终于我们的等待还是没有白费的,在等待了3分钟左右,C6组的陈某进入了说题状态。后来其他小组也都有了进展。

2.创设条件,让学生“想说”

传统试卷讲评课中,笔者经常发现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学生反应冷淡,成绩好的学生不屑于讲,成绩差的学生不会讲,这时教师就需要创设条件让学生想说。例如,在分组说题活动中,有这样一道题:

将一冰块用细线拴住慢慢地浸入酒精中,并保持悬置状态(如下图),在冰块浸入的过程中,台秤的读数将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在冰块熔化过程中,容器内液面将

(选填“上升”“下降”或“不变”),台秤的读数将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已知:冰的密度为0.9×103kg/m3,酒精的密度为0.8×103kg/m3;整个过程中无液体溢出。)

许多学生都在这道题第一空和第三空上出现了错误。我让A组自己解决问题。当时我听A3组的组长在给其他两位组员讲第一个空的时用这样一种方法:

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角度来考虑。当冰块慢慢地浸入酒精中时,冰块肯定会受到浮力。而浮力是酒精对冰块向上的作用力,那么根据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也就是说冰块对酒精有向下的作用力。所以台秤的读数将增大。

这种方法是一种常规的方法。笔者在巡视其他组时发现A1组的同学在争论,一种是与A3组一样的方法,但盛同学又提出了另一种方法:

因为冰的密度大于酒精的密度,所以冰块在酒精中要下沉。所以绳子应有一定的拉力。将烧杯、酒精和冰块三者看成一个整体,它的总重保持不变而且是由台称和绳子两者来承担。当冰块慢慢地浸入酒精中时,冰块因受到浮力,绳子所承受的力减小,所以台称的示数将增大。

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解决同一个问题,做到了一题多解。尤其对该题的第三空的解决能够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于是,笔者让盛同学把这种方法在全班进行说题展示。这道一题多解的典型题,激发了学生想说题且想用好的方法说题的积极性,这样使学生心里有一种“优越感”和“得意感”,让学生在说题活动中充分l现自我、展现自我,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变躲着说为抢着说。

3.循序渐进,让学生“能说”

A、B组学生在说一些较难题时,由于难度较大,他们会产生畏惧心理,失去对说题的兴趣。比如,学生在说题时,说到一半时说不下去了,笔者要求组长要有充分的耐心并适当地给予提示,铺个台阶让说题者能够继续说下去。

比如A2组的杨同学在说下面这道题时,列出了根据悬浮条件可以得出瓶子受到的浮力等于瓶子受到的重力,到此,她就说不下去了。考虑到这道题难度较大,组长为了提示她,帮她画出了该题的解题思路(如下图),杨同学根据这个解题思路顺利地把题说完了。

将一个空玻璃瓶密封后投入水中,发现瓶子恰好悬浮在水中,则瓶子的体积与瓶中空气的体积之比是多少?(玻璃的密度为2.5×103kg/m3)。

只有真正唤醒了学生的主体意识,通过自己说题,才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学生才会钻研试题,喜欢说题,使试卷讲评课堂成为学生乐学、教师乐教的教学

阵地。

4.教师引导,让学生“会说”

教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要善于引导,做好引路人,让学生“会说”。

(1)教师要做好组织者,组织好说题的形式、方法、参与人员,让学生有序进行说题。一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阅读和思考。二要鼓励学生大胆、大声说题,让学生把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学生能用准确清晰的语言表达出来,说明其对这个问题已经理解透彻了。教师可以组织组长直接说题,或是组员先说题然后组长再点拨。还可以组织各组的学生进行多人说一题、一法多人说、一题变化说等形式的说题。

(2)教师要做好合作者,与学生一起探讨各种问题与思路,与学生一起面对他们的错误,陪学生一起总结,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提升综合能力。学生“说题”时,教师要认真去倾听学生的分析,仔细辨别他们的回答,辨明回答的对错,必要的时候让一些学生更正和补充,或就此展开讨论。

教育必须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重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说题机会”还给学生,就体现了这一原则,能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掌握获取新知识的技能,完善知识框架,提升综合能力。

(二)链式分组,“说”有所依

1.分组原则和形式

在对学生进行链式分组时,除了主要根据学生的阶段性考试成绩以外,还需要兼顾学生的参与面、积极性、组长的说题组织能力、小组内组员的和谐等情况。

比如,在我任教的911班,科学试卷讲评课的学生说题分组如下,共成立了21个学习小组。具体实施形式流程图如下:

2.分组说题的内容取材

每次考试后,笔者都会根据批改情况将错题分为A、B、C三档。C为基础简单题(识记),B为中等稍难题(理解),A组为综合拓展题(应用)。C组学生说的是C类基础简单题,如果C类题解决完了,可以再花时间去试着说说A、B类题;A、B组学生也是按一样的顺序,先说相应类别的错题,然后再去解决高一级别的

错题。

3.分组说题的方法解析

(1)说题意――从无到有明方向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分组说题教学中,放手让学生自己分析题意并把题意也作为说题内容说出来,有利于他们明确解题思路。

例如.一辆长300m的大型列车,在匀速通过1200m长的大桥时,所用的时间是100s,它以相同的速度通过另一座桥,用了200s的时间,那么这座桥的长度是多少?

比如,B2组的学生在讲这道题时,说道:要让整辆列车通过大桥,要遵照题目的意图分析出在这个过程中列车一共行驶了多少路程,那就应该是列车长度再加上大桥长度。其实不用再往下分析,倾听的同学已经知道自己错在哪里,明确了题意,找准了方向,错题迎刃而解。

(2)说优化――从有到精夯基础

在分组说题过程中常碰到这样的情况:学生解题思路说得头头是道,但落实到解题步骤的书写时却往往漏洞百出。因而,可以放手让学生之间互相说说各自解题步骤中的不足,谈谈解题过程的优化。

B4组的韩同学,在完成如下题目时,若不是通过说题,她还不会意识到原本的解题思路是不严谨的。因解题答案正确,过程她也自认为是没有错误的,殊不知她犯了一个低级错误――把溢出部分水的质量直接等同于溢出部分水的体积代入公式进行

计算。

“五一”假期,征征和妈妈到无锡旅游,买了一只宜兴茶壶,她听说宜兴茶壶是用宜兴特有的泥土制成的,很想知道这种材料的密度。于是她用天平测出壶盖的质量为44.4克,再把壶盖放入装满水的溢水杯中,并测得溢出的水的质量是14.8克。

①请你帮征征算出这种材料的密度。

②若测得整个空茶壶的质量为159克,则该茶壶所用材料的体积为多少?

韩同学的答案如下:

①ρ泥=m泥/V益=44.4/14.8=3g/cm3

答:这种材料密度为3g/cm3。

②V壶=m壶/p泥=159/3=53cm3

答:则该茶壶所用材料的体积为53cm3。

(3)说解法――由少到多提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常因为过于注重解题方法、思路的优化,追求解题方法“短、频、快”的大统一,片面地重视解题技巧的挖掘,忽视了探索过程的重F,忽视了一题多解在串科学知识、提升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能力、提高思维的发散性上的作用。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及时发现学生的思维动向,搭建说题平台让学生交流解题方法,既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深广度,又能帮助他们树立学好科学的自信。

(4)说心得――蓦然回首生百媚

在科学问题解决中,就题论题往往使科学变得枯燥乏味,反思、体会常能给科学学习注入新的活力。因此,在分组说题中引导学生对解题过程、结论进行反思品味,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更有助于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一般规律和其中所蕴含的哲理。

4.课堂座位、说题顺序的动态布局

良好的课堂秩序是达成教学目标的必要条件,在进行链式分组说题活动时也需要井然有序的课堂秩序。为此,笔者和学生商量后一致决定采用“由上往下、组长召集、随带凳子、围绕组长、空时自习”的做法。即由教师先召集A组组长,A组组长带着问题向教师提出疑问、讨论商量并解决问题。此时A、B、C组组员在自己位置上认真自习,准备和收集说题的内容。A组组长解决好所有问题之后回到自己座位召集本组组员进行说题。A组组员(即B组组长)带着准备好的问题参加说题活动,此时B、C组组员在自己位置上认真自习,准备和收集说题的内容,以此类推,直到每个学生都解决所有问题。

5.分组说题的课外延伸

经过一段时间的说题能力培养后,笔者发现学生的学习状态有了极大的改善。班级中基础较差的学生有了自己成长的空间和土壤。在小组合作氛围中,他们有机会问一些自己亟须解决的问题,甚至有机会向其他同学讲解题目。整个班级就像一个生机勃勃的生态系统,每个学生都能在这个生态系统中获得营养、茁壮成长。课堂上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有了这一组织和模式以后,学生在课后也常常会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说题、讨论甚至争论,课堂有了延伸,说题的效果就有了长足的发展。

五、“学生分组说题”的效果分析

(一)以“少教”促“多说”,学生主体有保障

“少教”促成了课堂上学生有更充分的思考时间和空间,使学生能更多地关注契合自身薄弱点的知识点或是知识模块。而借助学生的“多说”既凸显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也使学生完成了知识的建构和能力的培养。在“分组说题”课上,我们看到了小组成员间的交流更加充分,参与面更广,说题的自信心更足,他们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二)以“说题”替“讲题”,学习兴趣有发展

在笔者进行“学生分组说题”研究的过程中,曾经就分组说题进行相关的调查统计。数据显示,与传统教学相比,更喜欢“分组说题”教学方式的抽样人数达到84.8%,有78.7%的学生认为“分组说题”教学模式更能激发他们对试卷讲评课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效率。

(三)以“分组”扫“死角”,学习成绩有提升

笔者认为“分组说题”作为一种课堂教学模式的有益补充,能使边缘化的学生得到更多的锻炼和关注,班级平均分有了提高。经过近半个学期的实践,笔者所任教的班级学生学习科学的主动性明显增强了,学习自信心提高了,说题能力增强了,课堂氛围变“活”了,测试成绩也明显提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