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高职院校科研“投入产出”的关系链问题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职院校科研“投入产出”的关系链问题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科研也走进高职院校。通过分析高职院校科研投入产出”关系链的各个环节,找到一种主动、制度化的参与各级科研活动的应对策略,即高职院校依托凝聚内部科研力量和增强“校企政行”四方联动机制,形成以科研绩效为中心的“投入产出”研发体系。

关键词:高职院校;科研;“投入产出”关系链

根据教育部2010年7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导精神,在高职院校中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而形成的办学特色和良好的办学模式得到社会广泛认同。通过走访云南、四川以及珠三角地区的14所高职院校进行调研发现,大部分高职院校教师在科研方面一直是望而却步,处在一个被遗忘的角落,科研经费投入少、研发力量薄弱、资源分散、专业单一,制约着高职院校对科研进行投入,也制约着科研绩效及投入产出关系链上的各个环节。基于此,高职院校获得的科研资源极其贫乏,在“投入产出”关系链中需要各方付出更大的努力来促进“校企政行”四方联动机制,更需解决在“投入产出”关系链上的症结,让高职院校在科研绩效上获得新生。

一、高职院校科研薄弱与经费“投入产出”关系链陷入困境

(一)高职院校科研“投入产出”内在矛盾挫伤科研积极性

1.效益不佳造成学校科研经费投入缺乏信心。学校担心科研资金的投入后产出的成果不显著,或者科研经费的投入得不到预期的效益,鉴于这一考虑,往往高职院校宁愿收缩科研资金,把师资力量集中投放到教学一线及教育教改上,而只把有限的科研资金和精力放在少数教师身上。根据作者的高职院校调研发现,学校在职教师中除个别教师有国家级项目外,超过80%以上的教师没有负责或主持过市厅级以上科研任务,有75%的教师参与的科研项目层次低、产出形式单一。据统计,广州某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近4年只有3件发明专利授权,90%为论文和教材,缺少独立的设计产品、技术含量高的装置、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硬件产品等。这无疑造成学校对科研经费投入的担心。

在被调查的广州市高职院校中,90%感到科研经费紧张。目前,科研经费来自于上级部门申报课题的占25%,来自于企业横向课题的占15%,60%的院校都是以配套资金或奖励形式支持教师科研。调查还发现,学院每年自筹科研经费投入在50万元以上的只占20%。况且经费的使用和管理也缺少规范化和制度化,临时决策还时有发生。

2.高职院校产出不高降低了高职院校科研的社会认可度。第一,高职院校的科研人员大部分从事一线教学工作,对科研创新的敏感度和科研的风险防范意识比较薄弱。科研需要学校给予一种安全的思想依靠,这种依靠受到学校教学压力、领导对科研人员的态度、团队成员的相互理解和支持、绩效考核的评价体系等的冲击,使得科研与教学工作相互矛盾的现象表现得尤为突出。

第二,从2004-2008年广州市属本专科院校科研项目的部分“投入产出”效益情况分析看(表1所示),高职院校的科研能力与本科院校相比,在办学规模差不多的情况下,本科院校的科研能力远远超过高职院校,同时,科研项目的产出能力也在高职院校之上,这不仅直接影响高职院校科研的持续性,也降低了高职院校科研的社会认可度。

可见,高职院校科研与本科院校相比教学科研内在矛盾突出、科研效益水平低,得不到社会认可。

3.企业“效益中心论”使得高职院校在科研“投入产出”关系链中变得脆弱。对企业而言,其“效益中心论”让企业高管绷紧政府科研投入的每一次机会,更愿意找本科院校或研究院所进行合作,哪怕高职院校在某一领域独领,都会暂缓或放弃与之合作。例如,从省部(院)产学研项目的结果看,广州市某信息安全技术领域企业近3年没有一个项目是与高职院校合作的,更青睐与研究型本科院校进行产学研合作。这说明,高职院校在以效益为中心的企业面前这种科研关系链变得脆弱,反过来影响高职院校的科研持续性发展。

4.本科院校高投入使得高职院校投入产出发展更趋不平衡。高职院校由于自身发展的原因,科研立项单一,依赖主管部门任务指派,科研立项一般集中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在科技攻关、科技服务、关键技术解决立项较少,成果形式单一,主要以教材和论文为主。而本科院校社会资源广、学科覆盖面宽、立项形式多样、专业领域多、社会服务相融性好。本科院校多元化的科研形式凝聚相关行业或产业能力强,从2003-2006年4年国家对3所本科大学的科研投入产出情况看,如表2所示,其科研经费投入与成果产出比要远远高于高职院校,这是高职院校科研发展更趋不平衡重要原因之一,同样挫伤了高职院校科研积极性。

(二)外部因素恶化使得高职院校科研投入产出积极性受挫

1.政府在绩效驱动下缺乏对高职院校的政策扶持。科研主管单位在强大的科研“投入产出”绩效背景驱动下,如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工作业绩等,更愿意投入资金到本科院校或科研院所中。许多原本可以让高职院校完成的科研任务被本科院校或科研院获取,使高职院校失去贴近项目的机会,既无政策支持有无项目支持的高职院校科研失去活力。

2.过度分散的科研力量与高度学科依赖性造成在投入产出关系链中过分依赖企业。高职院校集聚性学科较少,人力资源匮乏、物力资源不够引起科研力量分散化,造成高职院校科研凝聚力不强,客观上依赖个人关系、特殊企业,在科技项目中自主性不强,依赖企业多。

以广州某职业院校为例,43个专业分散着26位博士(或在读博士),平均每个专业0.6个博士(或在读博士),而这些博士(或在读博士)中有10位分布在信息工程学院各个专业中,可知其科研力量分布不均、凝聚力不强已是客观事实,造成科研积极性不高。

3.企业强大的竞争压力使得高职院校科研长期处于被排斥状态。企业往往依赖某一技术或在某一行业领域进行经营和生产,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专业方向细、高端人才少,在与高校合作时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人才得不到保证,企业便会失去竞争力,造成在特定行业、特定环境、特定时期里企业长期依赖集聚性强的本科大学或科研院所,而高职院校缺乏这种长期的技术支撑,从而长期处于被排斥状态,使得高职院校科研力量参与科研热情不高。

二、提高高职院校科研“投入产出”效益的策略

(一)解放思想是促进高职院校科研积极性的重要手段

1.构建激励、互动、创新的教学模式是高职院校提高科研绩效重要基础。提高科研绩效最重要的方面就是构建激励、互动、创新的教学模式,只有主体精神、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和谐自主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才有利于“投入产出”的领域发展。

2.整合社会与学校资源进行组织模式创新。建立高职院校教育实训奖励制度,鼓励高职院校强化技能教育。前瞻性和创新性地组织科研力量完成各项技能操作,结合企业实际进行自主创新,凝聚学校内部人力资源进行自主创新。

3.让科研“投入产出”成果反哺教学是提高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出路。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归根到底是人才特别是创新人才的培养,创新人才的培养归根到底要落在高校身上。在培养高水平创新型人才方面,特别是高职院校,更应该重视发挥学科交叉优势,重视人文社科传统,鼓励参与科学研究。

科研进入高职院校之初,其出发点就是促进教学,以培养创造性、高级技能人才。虽然研究型大学有着雄厚的科研基础和力量,但职业院校也应该积极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融科研活动于教学之中”的环境,更应该加强科研与教学的互动,让科研产出反哺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4.走以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是提高科研“投入产出”效益的基本途径。走以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涉及各个方面,鼓励学科交叉与联合,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各门学科不断延伸和发展。通过跨学科研究,具备宽广厚实的业务知识和终身学习的自觉性,才能在科研工作中勇于探索和创新。

(二)促进“校企政行”四方联动机制是科研投入产出关系链持续性的保障

1.“校企政行”四方联动机制是提高“投入产出”数量质量的强有力手段。所谓“校企政行”四方联动机制,是指四方在科研投入产出关系链中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校”指学校,“企”指企业,“政”指政府,“行”指行业协会、学会与联合会。在投入产出关系链中科研人员是“投入产出”的主体,是科研投入的智力因素和财富的创造者,来源于高校,服务于企业;学校是人才的载体和科研人员施展才华的平台与政府政策的实施者,同时学校还是企业技术攻关的科研平台,也是行业协会、学会与各类联合会的参与者;行业协会、学会与各类联合会是政府和企业沟通的桥梁,常常成为科研“产出”质量的评价平台,也是科研人员和技术力量类聚的平台;企业是“投入产出”数量多少与质量好坏的关键,是科研投入的直接参与者和产出的受益者,既要接受政府的管理又需要政府资金的扶持,同各个高校是相互依存、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合作伙伴,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得到行业协会、学会的指导,这是企业增强行业影响力的重要途径。

2.依靠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建立地方特色的高职院校科研体系。高职院校参与产学研的机会少,由于大多数高职院校学科专业都是基于地方经济特色而建立起来的,将高职院校的科研力量、科技成果与企业结合,构建有地方特色的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途径将促进高职院校科研与教学的发展,这比本科院校在与企业合作上更有平台优势与区位优势。

3.政府的政策扶持与企业的支持给“投入产出”关系链注入活力。高职院校教师大多利用个人关系或业余时间到企业开展一些科技攻关,是一种零星的、分散的、被动的科研行为,要想让它是一种制度化、组织化的科研活动,需完善政府、企业对高职院校科研协作的制度保障,同时,提高科研队伍的凝聚力、向心力和竞争力,给科研工作注入活力。

4.科研成果多样化激发科研投入信心。改革本科高校的评价体系,让高职院校科研的评价体系多样化。科研活动是一项多投入(人、财、物等)、多产出(论文、专著、专利、技术成果转化等不同形式)的复杂活动,其“投入产出”效益评价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是以生产一线为主的技能型人才,科研人员对基础理论或技术前沿接触较少,但技术指导、操作方法、工艺、设计样式等都可能给对方带来丰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些能否纳入到科研评价体系值得思考,高职院校科研的评价体系应多样化。

5.推动制度建设是维持科研“投入产出”持续的有力保障。要让高职科研走上正轨,成为其特色办学的重要增长极,必须要有完善、配套的制度保障。政府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加大校企合作力度。

要健全科研投入与激励机制。高职院校的科研虽无法与本科院校匹敌,但我们要立足长远,提高高职科研对促进经济发展的认识,尤其是政府财政,要站在引领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高度,建立高效的科研项目经费拨付机制。要尽快建立高职院校科研考核评价制度、科研奖惩制度和科研档案管理制度。政府需要让校企合作制度持久地留住企业,让企业留住科研人才,让人才充分发挥服务政府与企业的作用,让投入产出关系链法制化、制度化、持续化。

6.科研效益的反哺作用要在客观上促进教学工作。高职院校科研既要从实用性出发,加强科研的可操作性,发挥职业院校的技能与操作方面强项,提高科研的投入产出效益,解决好科研与教学的矛盾,反过来,科研成果为教学服务,最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达到科研在高校的初衷。

(三)建立以教学为中心的高职院校科研效益评估体系

综上所述,高水平的实训室、实训基地是职业院校投入产出研发体系中的优势所在,通过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以科研团队为主体的职业教育科研机制。在职业院校投入产出体系中,加强学校与地方政府、企业以及学校、科研院所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启动多边合作、多层次合作。借力科研院所和研究型大学的科研平台合作共建,打造高职院校一流研发团队,逐步建立高职院校科研投入产出与效益评估体系。

参考文献:

[1] 陈新一,许芳奎.加强教育科研 深化示范高职院校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2010,(5):72-74.

[2] 滕跃民,张文斌.产学研:推进企业技术创新的引擎[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8):30-32.

[3] 陈亦强.高校科研投入与高科技成果转化分析――国外高校科研风险投资的启发[J].化工高等教育,2007,(4):15-18.

[4] 黄快生.误区与困境:对高职院校科研的反思[J].职业技术教育,2009,(14):77-78.

[5] 丁宁宁,王红梅.高校论文成果与科研投入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J].山东经济,2008,(1):143-146.

[6] 吴玮.简析美国高校科研资金投入的构成[J].全球科技经济嘹望,2009,(3):41-44.

[7] 高磊,赵文华.中美研究型大学R&D经费与“创业性”表现比较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0,(5):39-42.

[8] 徐娟.我国各省高校科研投入产出相对效率评价研究――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方法[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2):7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