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未来,已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未来,已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901年慈禧太后66岁寿辰时,直隶总督袁世凯特地从美利坚进口一辆洋车,作为寿礼敬献给慈禧。据说,这个洋玩意是美国马萨诸塞州的查理森利和法兰克兄弟俩设计,并采用手工方法制作而成的,取名为“图利亚”。

慈禧生日那一天,在紫禁城太和殿检阅了贡品。当她听说这辆洋车不要马拉就能跑,感到很奇怪,立即口谕在场的德国司机开车。德国司机爬上车,踩响马达,洋车真的轰隆隆地跑了起来。慈禧看了喜不自胜,高兴地问:“这车跑得这么快,要吃许多草吧?”德国司机说:“它不吃草,烧的是油。”慈禧没有听懂,吩咐太监李莲英端出珠宝,赏赐了袁世凯和开车的洋司机。

慈禧对洋司机着实有些不放心。可是在当时全国还没有会开汽车的人。于是,便让李莲英招纳学开汽车的人,当时有许多人应试。最后,京郊哈德门一位名叫孙富龄的人很快学会了开车,成为慈禧十分赏识的御驾司机。

慈禧处理朝政之余喜欢游山玩水,经常乘坐她的豪华大轿和马车去西山、八达岭等地游玩。她第一次乘坐汽车去颐和园游览,当汽车驶出紫禁城后,突然发现原来的马车夫孙富龄竟成了她现在的司机,不但与她平起平坐,而且还坐在了她的前面,这让她觉得很没面子,便责令其跪着开车。老佛爷的话谁敢不从?这位孙车夫只好跪着开车,但他的手又不能代替脚去踩油门和刹车,所以路上险象环生,差点酿成大祸。这可吓坏了当时的王公大臣,他们纷纷乞求老佛爷不要冒这个险,同时因为车辆噪音极大,乘坐也远不如轿子和马车舒适,无奈之下,慈禧不得不被人搀扶下车,中途又换上她的十六抬大轿。从此这辆老爷车被彻底“打入冷宫”,但也因此,这辆车能完好地保存在颐和园的德和园至今。

大家都会认为慈禧太保守、搞笑。在笑话古人时,没想到时下的人或者自己也像当年的老佛爷一样保守愚蠢。

但凡有过在大型公司工作经历的人都体会过为上级领导准备汇报材料的用心、用功和耗时、耗力。为了应对对上级重要的汇报,通常要倾部门之力,全力工作两个星期以上。从效果上看,所有的汇报都会扭曲信息,因为汇报的人首先要揣测听汇报的上级领导想听什么,自己汇报什么才最有利,汇报机制实际上形成一种博弈。听汇报人和汇报人各有不同的策略,从《韩非子》系统研究君臣博弈策略算起,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其中的变化仅仅是言辞和文本换成了幻灯片而已。

其实,上述活动完全可以被动一动鼠标轻易取代。公司网络、互联网上有各种各样的信息,如果想要了解详情,可以通过网络找到作者详聊,情况既真实又简明,远好于汇报的传统方法。

稍微观察一下,你就会发现,公司之间的交易,公司和消费者之间的连接方式还停留在“工业时代”。商品交易会、各种展览、产品会仍然兴旺。如果理性地分析,从信息需求的一方和信息传播的一方来看,采用网络的方式显然更有效。一个人把参观展览的时间用于网上获取信息,可能强于现场参观十倍。

有了电报之后,人们很快就不再飞马送信。网络对社会的改变没有这么快、这么直接。尽管网络已经深入到社会各个毛孔,在公司的组织运作中,人们仍然采用过去的工具打现代化的战争。因为理解“信息”这个词比电报之马要复杂一些,人们要花费数十年的时间才能绕过这个弯。当然,传统的信息传递机制涉及一些较为隐秘的人性因素,如领导听现场汇报更有感觉,更体现统御――服从的生物本性,就像慈禧愿意乘坐16抬大轿一样。现场的会传递的也不仅仅是信息,更重要的是传递一些“能量”,引起关注和报道。但是,长期地看,这些小的阻滞因素一定会输给优势明显的技术性因素,慈禧要是再活若干年,也会乘坐轿车、火车。

寻找未来的线索

未来公司会是什么样?这并不是一个漫无边际的头脑风暴式问题,而是一个有迹可循的问题。“信息”是每个人都知道却不能全面理解的词汇,未来所有的改变必将围绕着充分发挥“信息”的作用展开。

三十多前的1980年代,预测未来的书盛行。阿尔文・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是其中的一本力作。所谓第三次浪潮指的是人类从蒙昧动物社会走出后发生的第三次革命,第一次是农业社会,第二次是工作革命,第三次则是信息革命。

1980年代的计算机远未走进千家万户,应用也非常有限。那时的未来学家就先知先觉地看到了信息对社会的意义。阿尔文・托夫勒充满激情地写道:“电脑是人类最奇妙,最不安的成就,因为它提高了我们心灵的力量,正如同第二次浪潮提高了我们肌肉的力量一样。我们并不知道心灵会将人带向何方。”

托夫勒预测了家庭办公、小批量生产、像白蚁搭建蚁穴一样的进化式的思考方式,这些预测只是部分地命中了真实。托夫勒总的思想是对的――电脑将对社会产生革命性的影响。

“电脑究竟能干啥?”这个问题从电脑诞生那天起就存在,至今仍然没有较为清晰的答案,就像丘吉尔所说:“我确信,我们都是虫子。”意思是无知的,缺乏远见的。我发现人们预测未来、应对现实能力的不足,很大程度上是人们的知识缺陷造成的。例如,家庭办公在技术上是可行的,但在管理上则有较大障碍。现在看来,汽车展已经毫无必要,汽车已经成为模特的道具,但厂商仍然花费巨资各地巡游。

不管你以何种方式谈论未来,主角始终都是人。无论管理、社会还是技术问题,首先还是要想一想,人们会怎么想,怎么用这个东西。

过去的未来就是现在,现在的未来已经到来。我们相信未来是现实某些因素的增减,谈论未来需要的并非想象力,而是洞察现实中哪些要素将成长,另外的要素将泯灭。看看各个公司疯抢电商人才、互联网人才,就知道信息革命已经波及到各行各业。未来学著作热卖的时候,人们只是被好奇和探索欲驱使,当公司纷纷拿出真金白银挖人,准备甩开膀子大干的时候,未来已经不是停留在概念阶段。现实中的企业已经受到真实的冲击,例如我想到附近国美店看一款相机,走进去才发现已经人去楼空,这家实体店已经关闭。

人们都知道互联网时代会消灭很多行业的中间渠道,网络提供了厂商和消费者便捷、低成本的沟通、交易工具。去年中国网购的总量已经占到消费品零售总额的7.5%,有关互联网营销的文章已经太多,自不赘言。

人们看到互联网对传统销售模式的改变,却很少有人能够进一步想象,网络也终将会改变人类的组织和管理方式,网络也会消灭管理的中间层次,使组织向扁平化、平等化的方向发展。

所有产品都要迭代

所有人都用Windows Office,也用Google、百度,在手机上装上各种app。互联网产品和微软产品的区别是什么?大家直观感受到的有两点:第一,微软的产品是要购买的,互联网上的产品基本上都是免费的;第二,微软的产品有明显的版本概念,微软过几年升级一次,而互联网服务基本上没有版本概念,你用的邮件是几点零的?即便有也是过一段时间就通知你在线升级。

大家给互联网产品开发模式起一个名字叫迭代开发。那么,迭代开发的好处是什么?为什么能迭代开发?迭代开发是否适合非网络产品?

迭代产品最大的好处是适应变化的能力强,及时增减、调整各种功能,这样产品的竞争力就更强,更符合用户的需求,更具有竞争力。

迭代开发的基础有两点:第一,通过网络,瞬间扩散,真正做到了边际成本为零,扩散又特别快;第二,最关键的是迭代开发与传统产品相比,有非常多的需求输入。传统产品开发是厂商主导模式,尽管也进行一些调研、试用。而互联网应用开发模式是在线与用户沟通,在线观察、统计用户使用情况。我总结为,前者的开发模式是“猜”,后者的开发模式是“问”。前者开发一个大体上满足用户需求的产品,后者开发一个真正满足用户需求的产品;前者可以开发90分的产品,后者可以开发接近100分的产品。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优劣立即就比较出来了。

有人说,迭代开发只适合通过网络、没有形的产品,不适合实体产品。这种看法是狭隘的,迭源于互联网,应用绝不仅仅限于互联网软件和应用。前几天我去一家大型的自助餐馆吃饭,每位138元,属于中上价位的定位。这家餐馆的菜品非常多,但顾客非常少。菜品种类多是为了让顾客觉得物有所值,但是人太少,菜就很容易凉,也不能保证新鲜。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迭代!就是把顾客最爱吃的菜统计出来,把它做精致,砍掉顾客很少光顾的菜,当顾客吃腻了,要用适当的频率更换一部分菜品,这样就可能慢慢做起来。

绝大多数行业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都需要研发新的产品,优化新的模式。快销类的几个大服装品牌前些年就用统计的方式研究如何在品种、畅销、陈列等环节实现迭代优化。

互联网创造了一种可以和千千万万人对话的机制,这种机制首先应用于互联网的产品和服务开发。而这种机制思想的延伸则可以影响到千千万万的行业。

先改变思想才能改变组织

传统的组织是金字塔结构,尤其是大公司,金字塔要设很多层级,公司通过这种组织机构上传下达,监督执行。

在互联网模式下,这种机制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组织中的信息功能已经失效。大家都说互联网公司的组织结构是扁平化的,任务是小组化的。这种组织结构的形成并非人为设计,生产、获取、传递信息方式的变化最终必然带来组织的变化,组织的中间层也会像传统流通领域的渠道一样变得无足轻重,最后消失。

在公司内部的自由组合,小组化的任务执行机制除了灵活、高效之外,还具有传统管理中的监督、评判功能。过程透明、结果透明,南郭先生难有藏身之处。传统组织中的管理岗位充斥着大量的非专业化、只会做人不会做事的管理者。在扁平化、小组化、网络化的结构中,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自然显现。这种结构一旦发育良好,并不需要那么多所谓的管理。

对小公司的影响也是很明显的,传统的小公司也都有明显的层级和管理关系。以传统管理观念看,没有层级、没有管理监督,无法评判,无法协调,公司就无法运作。

实际上传统假设未必就是唯一的解决方案,甚至它根本上只是能够勉励维持的、糟糕的解决方案。

就像我们不能把“迭代”贴上“只限于互联网产品”一样,我们也不能把组织变革、思想变革贴上“只适合互联网公司”、“只适合大公司”这样的标签,画地为牢终将套牢自己。

传统大公司出来的创业者,他们很习惯于原来的组织和管理方式,他们喜欢层级,把每个岗位看成是一个功能固定的螺丝钉,因为他们从来没有去想象还有没有更好的方式管理。

一家搞销售业务的只有三十多人的小公司也遇到了“信息问题”的苦恼。“我上午刚开过会定下的策略,下午又得到了新的信息,如果我改变策略,就会造成朝令夕改的印象,如果不改就已经不切合实际,这咋办?”

组织管理既是思想的产物也是自然选择的产物,统治者头脑中想的是层级,建立的组织结构就是金字塔,头脑中想的是扁平,建立的组织结构真的就比较扁平。最简单的原因是,不同的思想会让大家有不同的信息沟通方式。

步兵换成骑兵,阵法自然改变,骑兵装不装马镫,使用武器的方式差异也是巨大的。互联网之于几乎所有行业都具有工具性的作用,即使没有工具性作用也有思想性作用。慈禧太后喜欢轿子不喜欢汽车关系不大,但用冷兵器对抗洋枪洋炮则必败无疑。

互联网并没有发明一夜之间可以传统体制的核武器,但它提供了多角度、多方位的改良机制和工具。考察一下历史就会发现,大多数有潜质的发明创造也不是一发明就有压倒性的优势。慈禧太后时期的汽车比马车强不了多少,当初发明的计算机体型庞大,能力低下,比算盘也强不了多少。伦敦马路在装上电灯之后又换成了油灯,因为那时的电灯也有诸多缺点。

网络的各种应用充斥于经济和生活的各个角落,但它并未在许多领域显示出压倒性的优势。王健林和马云的未来电商地位还有很大的争论,传统管理的金字塔结构也未在扁平结构下缴枪纳械。我相信,因为网络信息爆炸、流动引起的变化是非常具有潜质的因素,电灯代替煤油灯那天不会来得很晚,现在已经进入了加速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