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隔空取物”:把科幻变成现实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隔空取物”:把科幻变成现实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概述:“隔空取物”其实并不新鲜,在电影《第九区》中,飞船被光束牵引着上升,以及在经典电影《星球大战》中,无数宇宙战舰被光束牵引到另外一个星球时所展现的震撼场面在我们的记忆中长存。

其实很多人认为,我们身体生活的是一个世界,而我们大脑中存在着另一个完整的世界,而这个世界神秘之处在于谁也不知道那些头皮底下正在发生的故事。那里驰骋的是无尽的想象。只要不把这些想法付诸行动,外人永远不可知晓。

比如在现实中,当你懒洋洋的想不用遥控器就把电视关掉,幻想着把桌子上的咖啡移到自己的面前,当这些虚拟场景有一天实现时,你一定会欣喜若狂。

这是一个完全抽象却让人欲罢不能的故事。

故事中没有时间、地点、人物,主人公是我们的大脑或者说是虚无缥缈的意念,而配角则是隐藏在空气中看不见的电波,这两者将给我们上演一出老套却又刺激的大片——“隔空取物”。

说它老套是因为电影无数遍地重复过此类场景,说它刺激是因为当我们亲身经历之时,那种莫名的恐惧和兴奋主宰着整个故事情节。

过去五年中,人类成功实现“隔空取物”的梦想数不胜数,但有3件事情是我们必须了解的。:

第一件,2006年,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研制出一套系统—这个系统连接大脑和外部设备,两名参与者不需要用任何肢体动作,只需要用意念,便控制了两个受控的机器狗在地毯上踢了半天足球,这次“主人公”大放异彩。

第二件,2010年,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利用光束,把一块玻璃移动了近2米,其中光束的作用占了主导地位,可以说这次“配角”抢了“主角”的戏。

第三件,2011年,NEC可以说把“隔空取物”第一次用于方便人类生活中。他们所发明的MP3可以帮助使用者真正实现不用操控机器就可以简化流程。比如当我们觉得歌曲可以停止播放的时候,我们不需要把它从兜里拿出来,或从桌子上拿起来关掉,只需要轻轻拍打连接在身上的传感设备,就可以随意调节音量,以及关闭系统。

一个“介质”,一个“世界”

NEC的这种新技术,是通过两只手腕上的加速传感器实现的。只要我们轻拍上臂,或者轻拍下臂,因为拍打位置与手腕处传感器的距离不同,传感器就利用这种细微的不同之处,可以推断出拍打位置,然后将该位置所对应的“指令”发送给便携设备,从而实现“隔空自控”。

脑机接口系统(brain-computer interface,简称 BCI)。在学术上,这种技术被定义为“人脑与计算机或其它电子设备之间建立的直接的交流和控制通道”。

正是这套系统在未来将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早在20世纪70年代,脑机接口系统概念开始出现,其目的是为了帮助那些脑瘫或者残疾人能够正常活动,研究者推出一种叫“脑电放大器”的工具,捕捉人们脑中形成的微弱意念,不断放大加强,甚至解读它,然后使这种意念进入相关仪器中。

但距离奇迹的出现,还差一小步。因为“介质”的缺失,要达到“隔空取物”,脑机接口系统还必须配齐另一种设备。否则,残疾人的手不会自己动起来,桌子上的杯子也不会无缘无故飞起来—而这个“介质”必须是可控的物质。

科学家们在残疾人失去知觉的手上配备机械装置。如果他想抬手,这个想法会立即被采集,然后进入通道。经过精确的信号处理和分类,计算机明白了大脑的意思,然后向手上的机械装置发出“抬手”的指令。

“隔空取物”这种“魔法”在现在基本上用于医疗领域,但是它的前景却不仅仅局限于此,就像我们的大脑,你永远不知道它下一刻会迸发出什么样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