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论艺术的情感性在诗歌朗诵中的体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诗歌朗诵作为舞台艺术中一种特有的表现形式内含着丰富的人类情感特性,语言在生活中传达着人们的思想,在舞台上通过艺术手法的再创作更多传递着人们丰富的情感。
【关键词】语言艺术;情感性
中图分类号:H11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1-0275-01
一、诗歌的情感性:从“诗言志”到“诗缘情”
早在《尚书・尧典》中便提到“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①在这里诗是用来表达诗人思想感情和志向抱负的,歌是以声音延长诗的语言以高低长短的音韵配合表达出诗词的意境。随后在其《毛诗序》中提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②诗人心中的志向用语言表达出来就是诗词,情感在人心中被|动就会表达为语言,明确表达了以诗歌来吟咏出诗人内心的情感,向外传达着诗人丰富的情感志向。而在西晋陆机对诗歌的抒情特性认识更加充分,“诗缘情”的提出突显了“情”在诗歌本体论中的地位,也使诗歌摆脱了“志”对“情”的约束,使得情感不再遭受儒家礼教“止乎礼义”的束缚。
二、诗歌中情感的表达
在舞台表现中能够准确表达出作品中的思想感情,并且能准确把握作品中赖以支撑思想感情的语句这样的作品才是有生命的。因此要求表演者在对文字进行二度创作的过程中要能够做到“知人论世”,要通过了解作家其人,作家的生平思想及时代背景等因素,以此来理解并评价作品。这样在舞台上对于作品中人物情感变化色彩的渲染就可以做到“丰富、具体、深刻”。同时还需要掌握一些技巧性的手法。“声音”和“变化”可以说是一部朗诵作品的根本,好的声音我们可以日积月累地去练习,而情感的变化则需要通过语调、节奏、停顿来表现。
(一)语调。舞台语言中语调的作用是以塑造角色、背景、环境为主,在此基础上塑造出贴合人物的声音形象,舞台语言的语调来源于具体的故事情节和规定情境中。(台词)舞台表演中声音所传达出来的语调所蕴含的内容是丰富多变的,因此在舞台上不能只追求表面浅层次的华丽而枉顾了整体的内容与剧情相脱离。
例如:“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此句若无前后的交代则一看便是一首情诗,但当我们还原它的前后背景,以完整的诗句来分析“白头吟”这样完整的解读,实则是一首妻子写给丈夫的诀别诗。因而在舞台上如果我们以“气足声重”的语调来处理这句诗词便会使整首诗的意境发生改变,所以在语调的运用上一定要根据作品的来选择,要“知人论世”。
(二)节奏。节奏是抒情性作品的重要表现手段,更是艺术的灵魂之美。③在舞台语言的运用中“速度”和“变化”是节奏技巧的外在特征。首先要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和作者表达的目的,以此为依据来规划布局。节奏可以分为轻快、舒缓、低沉、高亢、紧张等类型。以《岳阳楼记》为例:
舒缓:开篇可以用舒缓的节奏来进行讲述声音位置略高但不发力,语言气势跌宕但轻柔舒展,语速徐缓。“庆历四年春……”轻快:多扬少抑,声音明亮语速较快,整体的语调色彩和语言气势转换都比较轻快。“予观夫巴陵胜状……”凝重+低沉:“凝重”的节奏需要多抑少扬,多重少轻,色彩多浓重,语速偏慢;“低沉”声音偏暗下沉,语言气势多为低沉,语速较缓。“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三)停顿。停顿在舞台上用无声对应着有声是为了引起观众的期待心理,停顿对台词节奏的影响甚至比台词内容与动作环节的连接更为重要,正所谓此时无声胜有声。
例如:在诗歌朗诵《兵车行》第四部分表述了因当时穷兵黩武对人们社会心理变化的影响。“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在舞台朗诵中若是在第一句结束时用一个短暂的“降停”,即会使观众产生一种审美期待心理。停顿之后再接下句则会使人幡然醒悟为何重男轻女这种封建社会的普遍现象会在这个历史时期发生变化,常年的战乱和征兵造成了大量青壮年男子的死亡,使人们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摧残,使得人们一反常态。
综上三点来说,语调、节奏、停顿,是构成舞台语言艺术的三个基本要素,也是表演者在舞台阐释台词感彩的基本技巧,在有了技巧的同时更多情感色彩一定是源自剧中人物内心的真实感受和态度,要有感而发。
三、总论
从《诗言志》的抒发志向到《毛诗序》的抒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再到陆机《文赋》提到的“诗缘情而绮靡”。由此可见艺术作品中情感性的重要,当情感注入艺术作品便会使作品在原有的基础上具有更加丰厚的蕴意,艺术作品的情感性往往都是通过舞台传递给观众达到“以情感人,打动欣赏者,并产生教育作用。
注释:
①②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③胡爱民.台词-表演词阐释的艺术[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0.
参考文献:
[1]王宏建.艺术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7.
作者简介:
李明航(1991-),男,汉族,甘肃,云南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戏剧影视导表演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