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强化科技新闻的内在特性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强化科技新闻的内在特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今天这个以科学技术为第一生产力的信息时代,科技已经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涉及科学技术的新信息、新发明、新发现、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法,等等,越来越成为大众关心的舆论话题。科技新闻报道的主要任务,就是把科技成果传播出去,向受众传递最新的科技信息和科技政策,向公众普及科学技术知识,提高其科技素养。而科技新闻报道传播效果的好坏,会直接影响读者的阅读兴趣,影响科技新闻报道的功能和作用。北京科技记者编辑协会通过对北京市14家媒体科技报道的调查发现:科技新闻报道的不少作品流于表面,一报了之;科技新闻晦涩难懂,专家不愿看,读者看不懂;真正科学的新闻报道不多,甚至还有“伪科学”、封建迷信的东西存在;等等。那么,如何才能改进并更好地发挥科技新闻报道的作用,使其与经济建设、社会生活、人民群众紧密相联?20多年前,钱学森从“懂得”这个角度,对科技新闻工作者提出要求:“懂得我国科技新闻报道的要求。一要真实,二要使人能看懂,三要有观点。”笔者认为,好的科技新闻报道就应该满足读者可懂、可信、可亲这三条基本要求,并要从强化以下科技新闻内在特性上多下工夫。

科学性。科技新闻报道要讲科学性,既指新报道的科技事实要科学,也包括对科技事实的报道要全面、客观、真实,即报道方法也要科学。讲科学性,就是在科技新闻报道中要有预见性,要坚持正确的观点,捍卫科学的尊严,弘扬科学精神,不能“墙头草随风倒”,观点跟随“形势”一会儿一变,成了“应声虫”。上世纪50年代末,全国开展了大规模的灭“五害”行动,麻雀也被列为“五害”之一,于是很多关于麻雀危害的科技新闻报道见诸报端,全国掀起了一场规模空前的灭雀大战,麻雀遭到无情的杀戮。许多地方“百里无雀鸣”,生态环境遭到很大的破坏。而过了不久,麻雀从“五害”中“解放”出来,“五害”变成了“四害”,于是关于麻雀有益的科技新闻报道又铺天盖地。

真实性。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科技新闻自然也不例外。科技新闻的真实是指科技事实的准确性,包括基本事实无误、科学知识没有差错,违反这两个要素中的任何一个都会造成新闻失实,影响受众对自然规律的正确理解。对于科技新闻的信息来源采取什么态度,有没有经过一定的理性的缜密思考和辨别是很重要的。但有些科技新闻报道往往只注重新闻源提供的事实或现场情况是否真实,而忽略了报道的内容是否符合基本的科学规律。实际上,科技新闻报道之所以比其他新闻更易失真,恰是因为其具有失真的客观倾向。如果报道的内容不符合基本的科学规律,而仅仅追求科技成果局部的、“客观”的真实,就会使报道内容失去真实性。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也难免泥沙俱下,冒出一些伪科学、假科学的东西。近几年来,在一些报刊上就出现了“故宫宫女显影”、“邱氏鼠药”、“水变油”、“耳朵认字”、“胡万林神医”、夸大其词的保健品宣传等违背最起码科学常识的伪科学的报道,严重损害了读者的利益和科技新闻的声誉。

权威性。1987年4月17日,时任中国科协主席的钱学森在全国科技新闻研修班上,专门就“优秀的中国科技记者要考虑的几个问题”发表讲话。众所周知,在所有新闻报道领域中,科技新闻专业性强、科技门类众多,报道门槛较高。在钱老的眼里,“跟科技人员交朋友”是科技记者很重要的一项“任务”,这也是他为科技新闻记者指出的一条摆脱科技新闻报道尴尬、提高科技新闻报道水平的重要出路。而和科学家交朋友,也让科技新闻记者增加了一双甄别真假优劣的“眼睛”,增加了科技新闻报道的权威性。世纪之交,女科学家陈晓宁自称带着三大基因库回国,一时间成为许多媒体报道的对象,一些报纸竟然将这位副教授封为“世界生物科学顶尖级人物”“基因皇后”,这让新华社记者李斌心存疑窦,而且和基因组科学家的交往、对基因组研究的初步了解,也使他对三大基因库的价值打了一个大大的问号。经过打电话咨询从事基因组研究的科学家朋友,更使他坚定了报道要谨慎的决心。果不其然,“基因皇后”引起海外学子的强烈反感,一纸书信引起国内舆论乃至中央高层的关注,“基因皇后”迅速销声匿迹。23年过去了,钱老提出的“跟科技人员交朋友”这一要求,在今天的科技新闻界仍然有着强烈的现实针对性。作为科技新闻记者,就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科技素养和科学精神境界,对来自世界发达国家的科技成果有所了解,对所报道的科技人员研究的领域要比较熟悉。这样报道出来的科技新闻内容才有权威性,才能令读者信服。

知识性。科技新闻的最大特点是知识性和实用性。据统计,全世界平均每天要发表上万篇论文,有成千件专利问世。面对如此庞大的科技信息,我们只有精心地选择。选择的标准是看报道对象的科学价值和实用价值,科学、实用价值高的成果报道出去,新闻价值就高,会受读者的欢迎。

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科学技术能否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关键在于是否把先进的、实用的技术、成果、信息、知识,及时、准确地送到广大受众手中,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多类技术水平。而科技新闻所含知识的针对性的强弱、含金量的多少,则决定了科技新闻受欢迎的程度。

贴近性。读者对报道内容关心的程度,往往取决于其内容同自身相关联的程度。文章内容与读者联系越紧密,读者就越爱读。人们对与自己相关的事情比较感兴趣。美国威廉・梅茨在《怎样写新闻――从导语到结尾》一书中,谈到新闻特性中的重要一条就是接近性。也就是说,从地理上说,某一事件对报纸的发行区域是邻近还是遥远;或者是某个问题与读者的关联程度如何,决定了读者关注的程度。总之,人人都渴望阅读与自己有关的内容的报道。

因此,我们在进行科技新闻报道时,既要考虑报纸发行覆盖的区域,更要认真研究报纸的读者组成。只有紧密联系实际生活,充分了解读者的需求和感兴趣的东西,找好角度和切入点,报道的针对性才会更强,效果才能更好。科技工作者和新闻记者看待科技新闻的角度和侧重点往往不同,科学家更强调报道的科学性,而记者则更注意新闻性。而好的科技新闻报道应是科学性与新闻性的结合。

通俗性。通俗,一是文风,二是内容。满纸空话、套话的文章,内容肯定是干瘪的。相反,如果有好的内容,却不能用好的形式和语言表达,也会与读者失之交臂。

可读性是指吸引读者自愿接受的性质,它不仅仅是新闻表现形式的简明、通俗、可信,更是新闻内容具有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力量。而科技新闻报道只有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少用专业术语而又要把问题说清,富有可读性和趣味性,才能吸引更多的读者,产生影响力。这就要求从事科技新闻报道的编采人员要有丰富的科技知识和掌握好“翻译”艺术,把枯燥的、艰涩的科技术语“翻译”成形象的、通俗的语言,进而形象地、通俗地表述科技事实,使科技新闻报道鲜活起来、丰富起来。美联社著名科技记者奥尔顿・布莱克斯里曾说:“优秀的科技记者写出来的报道,能够成为大众生活的教科书。”

在准确的基础上讲究通俗、生动,运用形象思维的某些手法,往往能把复杂、深奥的科技问题写得通俗、生动、有趣,易被读者接受。如《日内瓦湖的污染》一文,把受到严重环境污染的日内瓦湖比作患“严重慢性消化不良和呼吸感染”的病人;《曼谷型流行感冒》一文的导语是:“一个名叫品托的小男孩在委内瑞拉的加拉加斯城公共汽车上打了一个喷嚏,三天之后,坐在他旁边座位上的健壮的劳动者厄瓜多病倒了――他患的是可怕的曼谷型流行感冒。”(上述两篇报道均见黎信、曹文秀选编的《西方新闻作品选读》一书)这样,曼谷型流行感冒病毒的厉害程度,也就形象地表现出来了。

纪律性。科技新闻报道,贵在一个“新”字,如果报道内容陈旧,缺乏新意,就失去了新闻的特点。所以要求科技新闻记者讲究时效性,要对科技新闻内容进行“热加工”,及时完成报道任务。但是,也有一些科技新闻因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或受保密制度、宣传纪律的约束,不能及时报道,只能进行“冷处理”,待条件成熟后才能选择时机发表。即便是正常的科技新闻报道,也要注意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等的保密,否则大则危害国家安全,使国家蒙受经济、政治等损失;小则个人官司缠身、名誉受损。

科技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动力,强化科技新闻的内在特性,提高科技新闻报道水平,增强公众的科技素养,让每一个人享受现代科技带来的理想生活,应成为我们科技新闻工作者努力的方向。

(作者单位:河南科技报社)

编校:郑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