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关于对渭河下游河道整治措施的探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关于对渭河下游河道整治措施的探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我国西北重要的节点城市和我省行政、经济和文化中心,西安具有无足轻重的作用。在20世纪末,渭河下游河道发生萎缩的现象,是由于河道的淤积越来越多,河道的宽度也越来越变窄,主槽所承受的过水量也越来越减少。西安地处渭河下游黄、渭、洛三河的水流流入三门峡库区,因为长年尚无规范的治理措施,盲目开发建设,利用率较低,再加上水体污染、泥沙淤积,生态环境的恶化越来越威胁到了人类,使西安市成为陕西省的防汛重点区域,制约了渭河沿岸产业带的聚集和发展,应从渭河综合治理的资金投入、具体规划、项目落实等方面深入解读一此惠民工程、生态工程。

【关键词】渭河;河道;治理

渭河河道整治工程是渭河防洪建设非常重要的项目,尤其陕西省渭河的治理对控制渭河河道的曲向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不论是哪种类型的坝、闸、岸,最终的目的是为了疏导河流、稳定河势、便于防洪的需要。渭河河道工程的治理,施工范围其实就分为陆地工程和水域工程两种。结合多年施工实践,对散石沉排,铅丝笼沉排,柳石枕沉排及土工织物沉排四种河道施工常用沉排体进行了介绍,并对各自的优点和存在问题进行了总结,阐述了水中进占问题的解决办法,以期加快进度,保证质量。

陕西省渭河下游从咸阳铁路桥至渔关河口全长208公里,是受三门峡水库回水影响的特殊河道。渭河河道的畅通是保证汛期渭河安全行洪的根本条件,也是预防汛期渭河泛滥的基本要求。多年来经过管理部门立即对河道内违法采砂场,河道内、堤防和护堤地违法搭建的筛砂料台,以及堆放的砂石料进行拆除和搬迁,也做出了不少整治行动。渭河作为黄河的第一大支流就是,从甘肃省渭源县的乌鼠山,流经甘肃、宁夏、陕西三省,是由宝鸡峡进入陕省境内。近年来,经过各方努力,国务院于05年底批准了《渭河流域综合整治治理规划》,安排了相应的治理资金,这是治理渭河的历史性机遇。“泾渭分明”是家喻户晓的成语,所指源出昔日泾渭两河交汇处的场景。据考证,唐代诗人杜甫的《秋雨叹》中:“浊泾清渭何当分”,大概是这则成语的雏形了。而今在交汇处已很难分辨两河水质。唯愿社会各界共同携起手来,为河道治理群策群力,让清清溪水河再现昔日倩影。河道污染主要原因, 造成河道污染不断加剧的原因:1,一是城镇生活污水和垃圾;2,二是工业废水;3,三是生态水的严重短缺;所以,渭河河道的彻底整治是我们全社会民众拭目以待的一大难题。

从20世纪60年代黄河三门峡水库兴建和运用后,陕西省库区的泥沙淤积及洪涝、盐碱灾害日渐突出,为了最大限度地减轻了洪涝及盐碱灾害,为此陕西全省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建成了初步的防洪除涝工程体系,但由于治理力度的限制和区域水沙条件的不利变化,库区及渭河下游的河道条件和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成为关中东部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近年来,流域内进行了诸如修建水库,引水灌溉等大量的大规模水事活动,同时,在流域的开发、治理和建设过程中,还进行了土地开发、水土保持等一系列大规模生产活动,不同程度地改变了流域下垫面条件,虽然对河川径流形成了一定程度的调控能力,但改变了河川径流的天然状态,引起了河川径流情势的改变,使得防洪形势日益严峻、水资源供需予盾突出、水质污染日趋加剧、水土流失治理进展缓慢,严重制约了流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应从全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科学的角度出发,以自然与社会相互作用的动力学机制和自然――社会系统的脆弱性与恢复力为切入点,借助风险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综合地理学、环境科学、生态学、灾害学、水利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处理方法,对流域沿线区域进行生态风险评价,对洪涝灾害演进过程进行模拟,并且从生态风险综合管理、洪水资源化等方面探讨降低流域生态风险、提高资源利用效益,以此达到流域土地利用整体规划和流域综合减灾规划的科学制定。据了解,历史上渭河多次发生大洪水,从1401年至2010年,渭河流域发生洪水灾害就达234次,平均2.6年一次,是典型的洪水灾害多发区,从1992年8月至2003年8月11年间,渭河干支流有8年发生决口31处,其中2003年、2008年渭南市渭河特大洪水灾害的出现,带来的各种影响和损失重大,而今那种惊险的场景仍历历在目。为了解决这个长期困扰渭南经济发展、影响当地社会稳定的渭河防洪安保问题这一大难题,每年省、市、县都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防汛抢险救灾工作。近十多年来,由于陕西户县渭河下游来水来沙减少,渭河下游河道发生了明显的萎缩,出现了“小流量,高水位,大灾害”的局面。主要表现在:渭河下游淤积速率增加,主槽束窄,过流能力显著降低,同流量水位升高,洪水传播时间延长,河势不稳,主流摆动增强,塌岸严重,支流口门淤堵,防洪形势十分严峻。渭河河道泥沙淤积逐年严重导致河床上升,使固有的有些天然节点没有了阻挡河势的功能,河流冲势发生曲折变化,导致河道的流势增强引起主流和河槽不相协调,导致渭河的一些河段出现S型的河势或横河,使河长变长阻力增强,造成河流水位升高,河水的顺势流速变慢,洪水的携沙量增多,渭河两岸的村镇受到了严重的威胁,渭河下游的管理部门面临严峻的考验。此外,自1970年以后,因为黄河主流西倒,至使渭河入黄口门不断上提,1971~1995年,渭河河口共上提5km。渭河口的不断上提,一方面加剧了黄河洪水对渭河的倒灌和顶托的影响,在潼关高程与黄河水沙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与河口未上提时相比,吊桥同流量下的水位抬升1m左右,加重了渭河尾闾的淤积;另一方面,随着黄河主流西倒夺渭,形成黄渭汇流区水流散乱,加重泥沙淤积,使渭河出流条件更加恶化。

黄渭洛河汇流区的治理主要是理顺流路,控制黄河干流西倒夺渭。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根据陕西省水利厅提出的整治方案进行了动床河工模型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新修牛毛湾整治工程后,沿右岸来的黄河主流受到牛毛湾工程的控导而外移,逐渐发展到潼关附近与渭河相汇,不影响左岸工程和治导控制线。在黄河北干流西倒控制后黄渭交汇口下移,渭河整治工程对河势和水流调整的共同影响下,一方面,使渭河出口比较顺畅,受黄河顶托程度减小;另一方面,使渭河侵蚀基准面下降,渭河尾闾河段比降增大,主槽过洪能力增加,减轻了渭河的防洪压力。虽然近些年来随着水利、水保工程的发展,对减少渭河来沙已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这还不够,今后应在此基础上继续大力发展水利、水保工作,通过流域的综合治理来调节渭河来水来沙,在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为渭河下游的治理创造一个良好的条件。同时应统一规划,有计划、有步骤的实施对滩区淤改和二华夹槽的改造,通过多种科学的措施以保障治理的效果,达到流域科学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曾庆华,三门峡库尾的泥沙淤积及其解决途径的建议[J]气候与环境研究,1996年1卷1期.

[2]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泥沙研究所.黄渭洛河汇流区动床模型试验研究.1996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