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假若民俗不再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假若民俗不再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最近视点:

藏族采用天葬的丧葬习俗由来已久,藏族人把已死者的肉身喂食“神鹰”秃鹫视为吉祥。共有1075座天葬台和近百名天葬师,目前仍是占主导地位的丧葬方式,有八成以上的藏族人在死后采用天葬的形式。

2006年1月10日,自治区政府了关于《天葬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这是我国政府自1985年以来第三次专门关于保护天葬文化的公告和通知,足以说明天葬这种藏族已沿袭了上千年的独特丧葬习俗日益受到充分的尊重和保护,就连青藏铁路的施工也在避免影响到天葬。

户外探险观察员评论:

《天葬管理暂行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指出,天葬是藏族人民的丧葬习俗,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禁止对天葬活动现场进行围观、拍照、摄影、录像;禁止在报纸、杂志、广播、影视、网络上刊登、播放与天葬活动有关的文字、图片、报道等。

《规定》还指出,禁止任何组织和个人在天葬台及周边进行射击、爆破、鸣号或者采石、取土、挖沙等活动,禁止在天葬台及周边储存和堆放易燃、易爆、剧毒、腐蚀、放射性物品或者堆放垃圾,排放工业和生活污水。因中毒、暴病或者因传染病死亡的,其尸体不得送往天葬台进行天葬。

《规定》还首次指出,天葬师是从事天葬职业的专业人员,应当受到尊重,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歧视。

天葬是藏民族特有的丧葬方式。藏族天葬习俗已有上千年历史,目前八成以上的藏族人依旧遵从天葬的丧葬习俗。

旅游开发与民俗保护向来是相互依存又相互矛盾的。对于天葬这种藏族独有的丧葬形式是否已经受到来自外界的干扰甚至破坏,我们不敢妄下定论。但现状是,“神鹰”秃鹫的生存条件越来越恶化,天葬台周边的环境污染以及人为射杀等构成了对秃鹫的最大威胁。据说秃鹫很惧怕生人,每当有旅行者聚集在天葬台时,秃鹫就会在空中盘旋良久,迟迟不敢落在地面上猎食。更有某些旅行者完全是以猎奇的心态对待天葬,甚至将天葬现场的照片上传到互联网上广为散播。他们以此作为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谈资,或者作为标榜自己户外经历的砝码,这样的行为无疑有悖于户外精神。借助网络快速传播的优势,旁观、拍摄天葬场面一时间大有跟风之势,无怪乎此次的《天葬管理暂行规定》明确提出,天葬是藏族人民的丧葬习俗,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禁止对天葬活动现场进行任何报道。

其实,此前在就已经先后两度颁发过相关布告,严禁无关人员到天葬台参观,更不允许拍摄,可总有好事者对此规定置若罔闻,三番五次混入禁地,并将所拍摄的天葬照片肆意在网络上。姑且不论这样做的动机和目的以及所造成的影响如何,单单这种行为本身就已经违反了规定,有的甚至伤害到藏族同胞的感情。我们除了用猎奇和满足虚荣心来给拍摄天葬的好事者们定性以外,似乎再也找不出合适的第二理由。因为对于天葬的形式和过程众所周知,所以不用去现场围观也都可以想见。如果仅仅是为了亲眼目睹天葬的血腥场面,那么这样的心态未免有所扭曲。当然,商业化和经济利益的驱使也是某些天葬台对游客开放的原因所在。有些地方的天葬台甚至明码标价,拍摄一次天葬的门票150元!即便这样,仍旧不乏步后尘者。

由此可见,本来很神圣的天葬确已受到外界或多或少的负面影响,要不然也不会上升到用法律来保护的高度,保护天葬已经刻不容缓。天葬是藏传佛教文化、尤其是丧葬文化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天葬的文化内涵是深远的,保护天葬也就是在保护藏族文化和藏族的民风民俗。

再由天葬说开去。人文景观和民俗文化本身就是一道独特而靓丽的风景线,并且与自然风景和自我挑战一样,是户外旅行中最能吸引旅行者的所在。旅行的意义正在于旅行者可以用异乡人好奇的眼光去欣赏和感受那些另类、陌生的迷人风光和灿烂人文。保护当地的民俗文化与保护当地的自然景观同等重要。环保是每个热衷于旅行的人所不可或缺并必须遵守的旅行原则,而环保的大范畴除自然环境的保护之外,还应包括诸如天葬一类的风俗文化在内。一旦异乡的山水和民俗被改变或消失殆尽,那么,旅行的魅力和吸引力又从何谈起?假如所有的“他乡”都变作了“故乡”,假若民俗不再,我想也就不再有人愿意踏上毫无意义的旅途。

经常会听到有驴友发出如此的感叹:“某某地方已经开发过度,某某地方已不再适合驴行”等等。细想一下,作为旅行者和过客的我们在慨叹某地民风不古的同时,是否也该扪心自问:究竟是什么原因迫使千百年来恒久的民风民情发生了质变?这是否多少又与众多旅行者的“文化入侵”有关呢?

我们在原本民风淳朴的异乡能否真正做到“除了脚印什么也不留下”?我们的旅行是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还是带去了文化上的破坏?这一系列问题都是值得我们深深思考的。

严格地说来,旅行者不应仅仅将“入乡随俗”当作一个流于形式的口号,而应该踏踏实实地将其付诸行动,切实尊重少数民族的和风俗习惯。也许只有这样做了,我们才能真正欣赏到“天人合一”的美景。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宁愿的天葬能够永远地神秘下去;也愿各地的民风民俗都能一如既往地延续到未来。

(观察员/巴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