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高凤翰《松籁阁雪中对镜图》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凤翰《松籁阁雪中对镜图》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松籁阁雪中对镜图》是一件流传有绪,近年来屡见著录的画作,也是目前发现高凤翰画像中最大的一件。它隐迹世间近300年,至今仍保留着乾隆时原装的风采,奕奕动人。

高凤翰(1683~1749年)字西园,号南村,晚号南阜老人、老阜、松籁道人、归云老人等,山东胶州人,是“扬州八怪”中涉猎艺术门类最广、技法最为全面的一位。他工诗文,善书法、精绘画、嗜篆刻,擅治砚,能音律,通园艺,富收藏。仅就绘事而言,山水、花卉、人物等多驾齐驱,工写兼能,离奇超妙,天趣横生,均具极高水准,其指头画论者谓不减铁岭高其佩。乾隆二年(1737年)病废右手后,改以左手书画,更号“后尚左生”,并镌有印章“一臂思扛鼎”“借持鳌手续翰墨缘”等,对艺术之顽强毅力和不懈追求可见一斑。在获得巨大成功后,“南阜左手”成为当时扬州画坛一支奇葩,其书画文人士大夫争相搜求,以致连郑燮(板桥)也发出“西园左笔寿门书,海内朋交索向余,短札长笺都去尽,老夫赝作亦无余”之叹。

《松籁阁雪中对镜图》纵150厘米,横83厘米,其中圆光部分直径62厘米,纸本,其余部分为绢本。图中高凤翰青帽朱篷,相貌奇伟,手拈霜髯,颇为自得。郑燮称其“髯高”,信不谬也。眉目之间所透出的高鸿大儒之气,使人一望而生敬慕之心,随园主人袁枚在其友李晴洲处见南阜画像时,竟惊呼:“此苏长公(东坡)再世!”其在当时上流文人阶层心目中的地位由此可知。

画像系由高凤翰得意门人震泽(今江苏吴江)陆音于乾隆二年正月在泰州所绘,高凤翰时任泰州督坝监掣,正是春风得意之时。画像绘成仅百余日,即此年仲夏五月,高氏竟因突发风痹致右臂残废,从此诸事任左手。然而他巨大的艺术潜能和超强的毅力却在此时得到进发,经艰苦习练与适应,又百余日后,左手已能挥洒自如,书画印篆皆能创作。至岁尾腊月,客居苏州的高凤翰,于画像空白处用左手精心补画了松雪寒景,以松之节、雪之洁来暗寓自己生命之顽强,人格之清高。雪景的描绘运用染地留白之法,虽笔墨不多而实匠心独运,与画像在色彩上形成强烈反差,使人物格外醒目,在结合上又高度协调统一,很难让人相信竟出自二人之手。同时又在画像上方书“松籁阁雪中对镜图,老阜左手题名”,大有“镜花水月”,过去时光已可望而不可及之感。次年戊午,即乾隆三年正月,有亲友欲由江准间回归胶州故里,阔别家乡已达10年之久的高凤翰忽动思乡之念,为了能使远在千里之外,只有梦里才得相见的结发老妻傅氏(名传古)及其他亲朋一睹自己久违的容貌,便拟将此画像题记后请人捎归胶州家中,于是便在画像右侧以隶书题写:“高南阜五十五岁像,乾隆二年春正月泰州留照,冬十二月吴门寓舍写成,越岁戊午人日题识还胶西”(胶州古称胶西)。正月初九又补款“老阜左手自识”。并于画像下方草书“自题赞日:碌碌江干,十年牛马,头上星霜,老至也。嚼尽黄檗与甘蔗,酸甜苦辣归聋哑,镜里雪消婆,虚空一笑谁真假。同日左手题。”擅于经营布局的高凤翰在右下空白处再次题记:“此像逼肖,凡与余有一面之雅者,无不识也。异时我侪有抱文章气谊之感思,欲一见老伧而不可得者,对此当如一晤。老阜又记。”高氏对此画像的满意与认可程度于此可见。整幅画像高凤翰4段题跋,分别运用4种字体,左手书之,洋洋洒洒更显得生拙老辣。其丁巳(1737年)、戊午(1738年)间常用的印章如“苦书生”“高子名翰之印”“维摩方丈”“丁巳残人”“老阜”“戊午”“左手”“癸亥”(高凤翰生年)、“鸿爪”等亦齐备于此,达12枚之多,对整个画面和布局起到了极好的调整作用,宛如画龙点睛,充分显示了其卓越的才华和高超的左手书法、篆刻艺术。

细观此画像,可见高凤翰抬起的左袖内衬貂皮、外饰云金,略显奢华。当时两淮盐运使卢见曾的知遇,扬州巨贾马日珀、马日璐兄弟的款待与馈赠,“岁获千金”的书画笔润,八品薄宦的俸禄等等,使高凤翰生活得优游自得。然而好景不长,随后而来的却是一系列的不幸,如因受卢见曾结党案牵连而遭受的四五十天牢狱之灾,并因此被罢官;刚得昭雪,旋又因风痹病废右手,浪迹江湖,寄宿僧舍……数月之间发生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只有亲身经历过的高凤翰自己才能体会。从此他看破红尘,万念俱灰,诗酒流连之外,一意醉心于艺术。故“嚼尽黄檗与甘蔗,酸甜苦辣归聋哑”便成为自题像赞的核心之笔,是其十年宦海飘零、饱尝荣辱的真实感受,也是其感慨、无奈与自嘲等复杂心理的抒发,颇耐人寻味。

高凤翰是清代书画大家中留存画像较多的一位,其画像多由门人或挚友所写,而自己往往亲笔补景。著名的如故宫博物院藏《绝峤临风图》,为其45岁小像,由友人朱岷写照,高氏补画海水松石。青岛博物馆藏《西亭诗思图》,为52岁小像,友人黄钰写照,高氏自补蕉石梧桐。山东省博物馆藏《物外合踪图》,绘想象中高凤翰与卢见曾西亭赏景的场面,门人陆音写照,高凤翰、匡松岑补画枯树草亭及绕顶烟云。其中陆音为高凤翰画像最多,水平也最高。他受到了当时传入清宫廷的西洋画法的影响,注重明暗透视技法的运用,又沿袭中国传统人物画重视用线的习惯,将二者合而为一,故其所作刻画入神,晕染得体,惟妙惟肖。《松籁阁雪中对镜图》就是这样一件代表作。

此图自回归胶州故乡后,一直为高凤翰后裔秘藏,视若拱璧,从不示人。至嘉庆七年壬戍(1802年),传藏至第六世、高氏侄元孙高增业时,高增业重新为画像题写了绫质签条:“松籁阁雪中对镜图,壬戌秋八月,侄元孙增业敬题。”钤“增”“业”连珠小印。到20世纪50年代,递传至增业后人高芳庭之手,此画仍作为传家之宝而珍藏。直至1962年,适值著名国画家、美术史论家郭味蕖先生(1908~1971年)赋闲在家,四处访寻乡梓名贤之遗,高芳庭得知消息后,便携带此画前往潍坊,请味蕖先生过目品评。味蕖先生亦极珍惜此次机会,特邀同乡密友、著名画家郝保真、于希宁一同参与观赏,大加叹服与肯定之后,味蕖先生执笔在画像的左下裱边题写观款:“壬寅嘉平月后学郝傈真、于希宁、郭味蕖拜观干潍上故里。”并钤盖三人印章。其后味蕖先生一直关心此画的保存状况,多次写信询问并教之以护画诀窍,直至去世。2008年为纪念味蕖先生诞辰100周年,由先生哲嗣郭怡踪、郭绵稼整理编著,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了大型文集《郭味蕖艺术文集》。文集中,美术史料部分详细介绍了此画的发现过程及相关细节。一件画作被如此看重,价值自不待言。20世纪70年代初,高芳庭老人故去,画像从此出高氏后人门里,转为平度袁学忠先生珍藏。袁先生亦极其看重此画的潜在价值,倾毕生精力细心保管。可以说,此丹青瑰宝能如此完好地保存到今天,高氏后人、味蕖先生和袁学忠老人功不可没!

《松籁阁雪中对镜图》集高凤翰诗、书、画、印四种艺术成就和深厚的文献价值于一身,先后被《文物天地》(1983年)、《扬州八怪年谱》《高凤翰年谱》《高凤翰编年录》《高凤翰绘画研究》(台湾-庄素娥著)、《郭味蕖艺术文集》等多部典籍或刊物所著录,但仅见图片,原作一直被私人珍藏而未公开展示。2008年9月,在征得藏者同意后,胶州市高凤翰纪念馆专门为这件珍贵画作举行了特展暨学术研讨会,观者如云,各媒体也纷纷予以报道,引起学术界、美术界及收藏界等诸多领域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