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在目前的语文教育中,绝大部分教师往往只重视对学生的智力开发和学习方法的引导,而忽视了非智力因素培养,造成语文教育内容的偏颇,影响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在新课改的课堂上,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在教学中不断地开发、发展和提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以最大程度地促进他们的智力因素的发展,从而使语文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关键词:语文教学;非智力因素培养;综合素质

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学习活动是由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及学习方法三者共同参与的协同活动。但在目前的语文教育中,绝大部分教师往往只重视对学生的智力开发和学习方法的引导,而忽视了对学生学习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造成语文教育内容的偏颇,影响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随着教育现代化步伐的加快,人们对非智力因素在青少年成长中的影响与作用更为重视和关切。因此,我们有必要在语文教育中加强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全面培养好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呢?现就笔者自身语文教学中对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谈以下几点体会:

一、明确教学目标,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

众所周知,学习效果是与学习动机相关联的,而动机作为促使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其产生又取决于学习的兴趣。因而,在非智力因素中,兴趣是中心,没有它,想通过语文教学培养情感、陶治性格、锤炼意志是不可能的,所以兴趣激发应成为非智力因素培养的首要任务。

教学中,教师要确定明确、集中、恰当的教学目标。所谓明确,是指这一节课准备解决什么问题、怎么解决这些问题,不仅教师心中有数,而且还要向学生交代清楚;所谓集中是指教学目标不能分散,每一课确定一个中心目标为宜,其他辅助目标要与中心目标有机结合;所谓恰当,是指确定目标既要针对学生的实际,又要考虑知识与能力、文与道诸方面要素,还要符合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要求,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阵地,课堂上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在“导”上下功夫,可以巧设问题来诱导学生思维,提高学习兴趣。如教《孔乙己》一文时,可抓住矛盾的展示,设置问题:“‘孔乙己大约的确死了’一句,用了‘大约’后又用‘的确’矛盾吗?你认为孔乙己是死不还是活?”巧设悬念,能造成学生渴望、追求的心理状态,能点燃学生心中的火炬,照亮学生学习探索课文旨意的航道。随着现代化教育的发展,语文教师可采用形象、直观、生动有趣的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注重综合训练,提高自身素质,培养学生学习的习惯和方法

激发了学习的兴趣,产生了求知欲,还得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这对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有很大的作用。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不同,它既要发展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还有培养学生学习习惯和坚强意识品质的任务。可以说,初中语文教学的任务是综合性的。叶老说过:“语文方面许多项目都经过不断学习,锲而不舍,养成习惯,才能变成他们自己的东西。”他还说:“语文文字,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培养一种习惯。”可见,叶老早就重视于“养成习惯”的培养。培养学生养成好习惯,也是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一方面。学生有良好的习惯,也体现了他们有优良的自身素质。

当然,一种好习惯的养成,总需要一个过程,教师应帮助学生、督促学生,使学生能以坚强的毅力去培养好习惯,以达到最佳的效果。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1)预习的习惯。要求学生预习时要坚持查工具书,解决字词句以及课文大意,并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对语文内容作尝试性理解和探索,要求学生预习时一定要提出问题来(一般不少于5个),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并将预习的问题记录下来,做好预习笔记,而且有布置必要有检查,这样既让学生学会阅读、学会思考、培养了自学能力,又可磨炼学生的恒心。(2)认真听课、积极思维的习惯。课堂上要求学生抓住教学的重点内容,认真思考老师和同学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决不允许学生死记硬背自己不理解的所谓标准答案。有问题,组织学生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与教材、名人、教师不同的见解,指导学生多向思维、变向思维、新向思维等思维方法,让学生养成风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习惯。(3)归纳总结,写学习心得的习惯。要求学生每上一节课或每学一篇文章,都要写一篇“今天我学到了什么”为题的心得笔记,让学生在复习回忆之中,总结出学习的重点难点,悟出道理和学法,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温故知新”,更重要的是可以锤炼学生持之以恒的毅力,同时也养成了多动笔的好习惯。

三、创设教学情景,满足学习需要,培养学生丰富的性格和情感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或对象所持态度的体验,是一种潜伏着的内动力,它可因积极主动而提高兴趣和效力,语文教师要充分运用于稳重的艺术形象的感人力量,激发学生的道德感和美感。语文教材的综合性、思想性、人文性和语言生动性特点,为语文科多元化教学提供了条件。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材的优势,使学生多方面受到熏陶。在我们所教的课文中,选择了许多能给我们“情”的感染,“理”的启迪的文章。如学《假如我们不打仗》、《致黄浦江》这类课文,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信心和强烈的爱国心;学《生命的意义》、《有的人》这类课文,可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岳阳楼记》、《事事关心》这类课文,可以激发学生深沉的历史使命感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愚公移山》、《驿路梨花》这类课文,可以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陶冶性格,激发学生关心他人,乐于助人的爱心;学《苏州园林》、《晋词》这类课文,可以使学生享受大自然的美和艺术美,培养学生崇尚美、热爱美、追求美的健康高尚的审美情绪。总而言之,可以说,语文教学是情感教育。

“语文教师的职责是要把无声的文字,变成声情并茂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融情感化。我在教《沁园春・雪》时,采用电教化手段,将优美的画面、轻松的音乐、抑扬顿挫的朗诵合而为一,调动了学生视、听感官及思维,并教给学生以无限的想象和感受去体会。让学生在想象中产生一对翅膀,与同志一起飞上白雪覆盖的万里长城,极目远望“北国风光……”,体会作者词里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结合语文特征,注意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意志

爱因斯坦说过:“优秀的性格和钢铁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为重要。”有不少学生,由于思想不成熟及外界环境的影响,缺乏知难而上的韧劲和顽强的意志,在学习中遇到挫折时,以产生畏难情绪,意志消沉,教师要利用课文中的英雄人物进行科学世界观教育,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理想,培养提高他们的意志品质,以引起学生模仿的意向。如:保尔顽强工作,坚韧不拔;竺可桢严谨治学,献身科学;李四光热爱祖国,不断创新等英模人物的崇高精神,可以激起学生意志锻炼的巨大动力,形成良好的性格。另外还要注意因材施教,教育学生不断检查自己的意志品质,养成自己评价自己行为的习惯,给自己规定一些发展某些品质的主要行动规划或提出一些警句,有意识的注意行动锻炼,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百折不挠的精神。

实践证明:良好的非智力因素能够使学生产生和保持积极、热情、认真、自信的心理状态,这样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就会在学习中形成良性循环,从而也提高了语文教学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