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教师提问有深度,学生思维才有深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教师提问有深度,学生思维才有深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生本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需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只有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得来的知识,才是学生真正拥有的知识。从心理专家调查研究的情况来看,通过学生亲自动脑动手获得的知识,能长时间保持记忆的达90%。这充分表明了学生自主学习是多么的重要。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积极引导又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否让学生迅速地把握文章,能否将学生的思维引到一定的高度,靠得是是教师精心设置的提问

好的提问难度要适宜。浅了,学生不假思索就可以脱口而出,这对培养学生的思维深度是毫无作用的,只是课堂热闹罢了;深了,学生也会感到无从下手,让课堂冷场,教学陷入尴尬的局面。如在《故乡》一文的教学中,在需要认识少年闰土的性格时,一般会问: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刻画少年闰土的?可以看出少年闰土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个问题就太平淡了,激发不了学生多大的兴趣。如果问成:你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少年闰土的聪明、能干、活泼等,这个问题似乎又太直白了,只需要对号入座就行了。如果将问题设计成:文中有许多“我”和闰土的对话描写,但在表达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这样?这个问题就有深度了,也能启发学生思考。“我”的对话简短,而闰土的对话丰富多彩,他总是那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他的善谈,健谈,不正表明了少年的闰土是多么地富有生气,纯真健康。如果在此处解决好了这个问题,那么在学习下文中年闰土时,我们就会明显地感到中年闰土的语言是那样的简短,并且都是吞吞吐吐的,这是因为他苦啊,他是苦不堪言。这样,一个木讷、迟钝的中年闰土就展现在了我们的眼前。从而,我们就可以从更深的层面上来探究造成这种变化的社会因素了。

好的提问要问得巧妙。问得巧妙,才能扣住学生的心思;才能将思考引入一定的深度;才能使思维的火花碰撞开来。如在《孤独之旅》的教学中,到文章结尾处,杜小康发现鸭下蛋了,他惊呼的语句:蛋!爸!鸭蛋!鸭下蛋了!这语句就很值得玩味。但教师在此不巧设问题,学生是不会多想到什么的。在此处的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将原句改成:爸爸,鸭子下蛋了。行不行,为什么?多数学生一读,明显地摇头,改句,根本不足以表达杜小康喜悦的心情,那又是为什么呢?学生不得不去比较语言,有的会发现原句是感叹句,感叹句的情感强烈,能发现到这个地步,也还停留在较浅的层次上,再进一步去发现:原句是四个特别简短的句子,但到这儿,学生不能再发现什么了。这时,我才进行分析:杜小康发现鸭蛋,他是多么地兴奋,想想哪个暴风雨的夜里,这里面凝聚着杜小康的多少艰辛。看到鸭子下蛋了,他能不高兴吗,因而,不自觉地就叫了出来,但正是这直观的思维意识和行为表现,表现出他的兴奋和喜悦;他又急于将这一喜讯告诉父亲,因而,又急切地叫到:爸!在极度的兴奋后,思维意识才渐渐明了,因而才又叫到:鸭蛋!鸭子下蛋了!这样,让学生明白了人在极度的兴奋中,会产生失语的现象。而杜小康这么激动,不仅仅是鸭子长大了,更主要的在于什么呢?他历经磨难也长大了,这是成长的自豪和喜悦。语言的表达形式是为内容和情感服务的,只有这样深入地去品味语句,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才能提高。

好的提问要能提纲挈领,要善于围绕目标精心设置一、二个主问题,这样的问题一定要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精辟性,这样也会使教学的条理清晰。如在《我的叔叔于勒》一文的教学中,我设置了两个主问题:“我”一家对于勒的盼望到了什么程度?躲于勒,又是怎样躲的?这两个问题,既涵盖了情节的发展和高潮两部分的内容,又有利于分析人物,体会小说的艺术特色。盼于勒,竟盼到了黄粱美梦的程度。躲于勒,又躲到唯恐避之而不及的程度。前一问为后一问作铺垫,二者又形成鲜明的对比,让读者深入到灵魂地看人物。既看到了菲利浦夫妇认钱不认人的可恶嘴脸,又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小市民的悲哀,更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物质至上的本质。

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有些课堂的提问是欠妥的。如有的教师在教学《雨之歌》时,一上来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这篇散文诗创设了怎样的意境?”,这样一个问题就是让初涉课文的教师来解答也是非常难的。散文诗有意境,可对意境的领会,对中学生来说,是一个很难的问题。即使要对意境作体会,也只能是在对景物作了了解,对画面作了展现,对诗人的情感作了体会后,才能进行领悟,就是如此,学生也不能很好地体会到意境的特点。一上就这样一个高难度的问题,一下就将学生问蒙了。另外,有的教师在教学中由于没有精心的准备,在教学的过程中,喜欢随意而问,不管这一问有没有意义,与教学有多大的关系。如有的教师在教学《变色龙》时,在分析到环境描写时,有这样一句“面对上帝创造的这世界,就跟许多饥饿的嘴巴一样;门口连一个乞丐也没有”,有学生在下面议论:没有乞丐,不是很好吗。教师就问:没有乞丐,饭店的生意到底如何?然后就大谈一番。谈得虽有道理,但是,有必要吗?其实,三言两语就可说清,这是一种夸张的手法,意在强调没有人,表明环境的冷清就行了。还有的教师在设计问题时,根本没作什么考虑,有时,先把答案都说了,再提出问题,这又还成什么问题呢?如一教师在教学《我用残损的手掌》一诗时,先说了雪峰、黄河的水夹泥沙、憔悴的荔枝花,南海的苦水,这些景物都带给人凄凉的感受,接着问:诗歌中采用了哪些冷色调的事物来表达诗人痛苦忧愤的情感,这样的问,到底还有什么意义呢?这只能表明教师不懂提问的艺术。

好的提问一定是精过教师精心的设计而成的,不过,在教学的过程中,也有教师随机而生成的精彩提问,这要靠教师的对课堂的把握,以及教学的机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