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新课程下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新课程下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数学知识博大精深,奥妙无穷。但数学知识当中也包含许多晦涩能懂、枯燥乏味的内容难于理解,使许多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因此,教师无论是在教学的整个过程,还是在教学过程的某些环节都应十分重视数学情境的创设。

关键词:数学;情境创设;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10)-01-0074-002

数学知识博大精深,奥妙无穷。但数学知识当中也包含许多晦涩能懂、枯燥乏味的内容难于理解。特别是七年级学生刚进入初中,难于理解的有理数,在引进负数后使人感到眼花缭乱;使得许多刚刚入学的学生无所适从,对本来魅力无穷、作用巨大的数学这个“最亲密的朋友”敬而远之,最终导致由好学到厌学的恶性循环。因此,教师无论是在教学的整个过程,还是在教学过程的某些环节都应十分重视数学情境的创设。从情境中探索出和提出数学问题做为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以问题为主线,在解决问题和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中,引出新的情境产生出深层次的数学问题,形成利于学生探究学习的“情境-问题”的学习链,进而使学生进入问题者的“角色”,真正“卷入”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培养学生创新学习能力的目的。

一、创设故事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育家杜威曾说:“教师的首要任务在于唤起学生理智的兴趣,激发对探究的热情。”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问题情境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导火线。为什么呢?因为初中生的认识兴趣来自于学习活动本身和学习内容的趣味因素。所以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点燃创新思维的火花。

例如我在讲授“同底数的幂的乘法”这一节内容时,就充分地把问题情境化,巧妙地用古代俄罗斯民间流传的算术题故事:“路上走着7个老头,每个老头拿着7根手杖,每根手杖上有7个树杈,每个树杈上挂着7个竹篮,每个竹篮里有7个竹笼,每个竹笼里有7只麻雀,总共有多少只麻雀?”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同底数的幂的乘法”法则。试想这样的故事情境,能使学生在听得津津有味的同时,让数学知识不知不觉地渗入他们的脑海,在数学王国里积极地思考、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省时高效的目的。

二、创设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教学情境,可以使学生更乐学

“学以致用”是我们教学的基本要求,新教材在呈现教学内容时,很多内容都是以艺术化的形式,再现了生活中常见的数学问题。如我们在给学生讲什么是同类项时?可先设想下面的问题情境:将一群鸡和一群鸭混合关在一个笼子内,请问会发生什么现象?对于这个问题,同学们可能会七嘴八舌地说出不同的答案,但俗话说:“你是你,我是我,鸭子不跟鸡打伙”,这就意味着鸭、鸡会各在一边,分出不同的种类,即特征相同的事物是同一类。试想,以此来引导学生来找出同类项的共同特征,从而轻松说明什么是同类项的相关知识。

教师创设这个情境的目的是使学生自觉形成正确的分类思想,以解决本节课的难点,准确找出同类项,通过这个生活情境,学生轻而易举地掌握了这节课的难点并形成了深刻的印象。

像这样设计的生活中常见的场景,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进行判断,在充满愉快的学习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此时,思维训练是那样的轻松自然、那样的和谐,使数学走进了生活,为生活服务,生活与数学有机地融为一体。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必须回归到生活中去,学生学习的数学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才能为学生所喜欢,生活化的数学内容,能够赋予数学足够的活力和灵性,通过一个现实的生活情境,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把数学难点解决了,不仅降低了问题的难度,而且可以把数学思想潜移默化地传给学生,避免了生硬的说教,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

三、用游戏创设情境,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

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是学生学习的催化剂,以趣引思,可以使学生学习不累,学而不厌,增强课堂的趣味性,使学生乐于学习,所以作为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设计有趣的小游戏,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要求学生理解三角形的概念,认识三角形的特征,我们编了这样一道题目:三角形的正面被一张纸遮住了一部分,你能直接确定它们各是什么三角形吗?在课前教师准备了三本书:一本书里夹有一个直角三角形,只露出一个直角;一本书里夹有一个钝角三角形,只露出一个钝角;一本书里夹有一个直角、钝角、锐角三角形各一个,并且这三个三角形有一个相等的锐角,重叠在一起后把这个锐角露出来,教师先展示第一本书,问:谁能判断出这是什么三角形?话音刚落,学生抢着回答:“是直角三角形。”教师把书打开抽出三角形,学生观察后确定是直角三角形。教师又展示第二本书,问:谁能说出这个图形是什么三角形?学生兴趣明显提高,抢着回答:“是钝角三角形”。教师抽出三角形,学生观察后确定是钝角三角形,又回答对了,学生非常高兴,一些学困生也喜形于色,但有的学生的表情告诉我:太简单了!于是教师又展示露出锐角的第三本书,问:谁能说出这是什么三角形?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道:“锐角三角形”。我打开书,把这个三角形展示给学生看:一个是直角三角形,一个是钝角三角形,一个是锐角三角形,怎么会错了呢?学生都表现出非常惊奇的神情,瞪大眼睛想知道究竟,这时,教师适时提出学习不能凭想当然,要善于动脑研究,要以严谨的态度对待学习,接着让学生交流讨论,最后得出合理的解释。

通过一个有趣的小游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活泼的教学环境,创设了良好的问题情境,培养了学生乐于探索的精神。

四、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

教师的课堂教学中,应善于把握学生的思维特点,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例如,在学习公理“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时,可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从上海到广州,一般可以坐火车,路程约为1811公里,也可以坐轮船,航程约为1690公里,还可以乘飞机,大约1200公里,要求学生仔细阅读,并进行小组讨论:“你能发现什么数学问题”?对于这三种行程,你们能发现什么?,“为什么三种行程务不相同?” “为什么飞机行程最短?”让学生自己逐渐概括和抽象出几何图形(建模)并进一步发现和得出公理内容,还可以进一步启发学生:“能不能找出日常生活中与这个公理相关的实例?”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从中感受到数学学习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

五、利用实践活动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重点。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让学生动手做实验、出去做调查等实践活动来创设问题情境,在具体行动中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和实际应用数学的能力,俗话说:“做”才能有效。一个学生,没有“动”,没有“做”,就不会形成学习能力。数学教学过程必须重视让学生亲身感受、动手操作、动流。教师要尽量为学生提供一个动手动脑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中去感受、去观察、去分析、去发现、去创新。

比如在初一下学期《几何》中,有一节的内容是关于空间里的平行、垂直关系。对于初一的学生,缺乏立体空间概念。于是在上课时,我让学生带来硬纸板、剪刀、浆糊等工具,亲自动手做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作为模型。利用这个立体模型,来讲授立体空间中线与线、面与面以及线与面的平等、垂直关系,学生轻而易举就掌握了这些抽象难懂的知识。

总之,情境创设是基本的教学策略,也是一种手段,恰当的问题情境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情况、学习方法和相应的教学原则精心设计的。是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的创造性劳动。“问题情境”被赋予了新课程的特点,成为衡量新课程观念的重要方面,问题是情境的核心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