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终端接触点四大败笔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试穿衣服之后和模特比较的感受属于高度介入的接触点。在漂亮的模特面前,谁不自惭形秽?再好的衣服也不会买了。
可口可乐卖的是什么?
它自认为是美国文化。
你作为消费者时,真是因为这个吗?
不,不是!可能你只是觉得它的包装很别致,或者地点很方便,甚至仅仅因为价格在哪儿都一样。
对于企业来说,“我们本来是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在消费者的心目中,我们是什么”,这是一个“营销即沟通”的时代,消费者最终只会购买“他们认为是”的那些品牌。
因此,企业必须以消费者为出发点,探寻和重组营销传播的信息和路径,否则,企业在终端与消费者的“接触点”,就可能成为消费者的“心痛点”,最终错失被选择的机会。
败笔一:重传统促销,轻关键性点
在一家卖场做见习主管时,有位老太太来投诉:POP上写着绿豆促销2.7元1斤,可购物小票上打的是原价3.2元1斤,回到家里才发现。
在场的理货员和促销员对此不知情,也不愿多做解释。老太太开始激动,周围迅速聚集了很多顾客围观。之后楼层经理查明原因:虽然小票上打的是3.2元,但收银员确实是按2.7元收的钱,并告诉老太太:“是您自己弄错了!”
卖场为了吸引客户,十分强调门店的装修、气氛、折价,用购买频率高的日常必需品作招徕商品吸引人气(如鸡蛋),却忽略了这些措施给消费者造成的心理感受(即接触点的功效)。我们连钱都付了(每斤折价0.5元),还吝啬解释的耐心和承认错误的勇气吗?老太太可能不会感谢我们每斤便宜了0.5元钱,相反,她会对遭遇的麻烦和我们的态度耿耿于怀,甚至会夸张她的糟糕经历并告诉其他人。
接触点是消费者接触企业信息的地方,那么哪些地方才是关键性接触点?那就要看消费者的兴趣和营销沟通的介入程度。介入程度不同,最终效果也不一样。
绿豆降价信息就是一个重要的接触点,但顾客真正感兴趣的是降价带给自己的利益(总价便宜了多少钱),当他们认为没有获得利益时(小票打错了),就会投诉,这就进入下一个高度介入的消费环节――处理投诉服务。
传统促销策略只能与消费者浅层次接触,且一旦被对手大规模复制,就容易造成相互恶性争夺消费者。
发掘关键性的接触点,就是去操纵他们感兴趣而又高度介入的接触点,2006年开始,北京秋装不再使用过去那种标致匀称的模特模型,而是用龇牙咧嘴、形态各异的模型,以展示样衣的立体效果,因为顾客买衣服最关心的是衣服能否给自己增加魅力,彰显身份和个性,而试穿衣服之后和模特比较的感受则属于高度介入的接触点,在漂亮的模特面前,谁不自惭形秽?再好的衣服也不会买了。
败笔二:重过多信息,轻影响效果
如今人们大量使用自动提款机,就是图个方便,节省时间。而顾客使用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自动提款机时,却首先看到5~7秒的广告,键入“停止”、交易开始处理后,广告又会出现……在焦急等待中,顾客即使看完广告,又会怎么想?是强化了正面认知,还是反增了负面体验?
信息泛滥,给消费者带来了很大的接收压力,久而久之,他们就会自我防护,过滤与自己无关的信息,刻意回避厂家促销员强行的倾向性解说、过于主动的试品试尝、大范围的折价促销告示等等。
终端接触点的影响力,不是取决于信息容量,而在于能否提供顾客感兴趣的内容,比如,在过去营销意识淡薄的时代,对客户频繁的电话回访会被认为是关怀、负责任,而大部分企业都这么做时,则成了对客户的打搅、骚扰。美心门就告诉客户:你们不需要我们时,我们绝不会贸然去打扰你们,需要我们的帮助就打个电话,我们的服务速度比110还快!
败笔三:重单点作战,轻统一规划
有次帮朋友预订婚宴包房,头一天电话联系某酒店客户经理A时,A没说需要交定金。
次日该酒店却打电话让我补交400元定金,我随口反问:“你是A经理吗?” “嗯……是的。”从她迟疑的语气中我知道不是,她只是想增加一点说服力、提高成功率。
第三天去酒店交定金,前台服务员却说要交500元。我立即争辩,她则说:“反正是定金,还要退,想交多少就交多少。”当问最少可以交多少时,她又说200元即可,但随后改口说至少要300元。
后来,另一位服务员带我去收银台交定金,在开收据时,她却要收银员在收据上写上“违约不退”。
最终,我取消了这次预订。
当客户感觉不同接触点的信息前后不一致甚至互相矛盾时,接触点间就是在相互否定和内耗。客户处处留心,生怕在某个接触点上被误导,无疑会浪费更多的精力,于是很有可能会重新选择其他品牌。
不是所有终端接触点都是关键点,但多个接触点同时强化同一宣传主题和经营理念,就能组合出1+1>2的效果。
1997年,宝洁公司对110种品牌的产品做了55次价格调整,一年之内做了400多次促销,并连续修改包装设计,时任总裁最后也承认:“我们让消费者感到了困惑”,而武汉家乐福汉口店开业前,门店将先前的大理石地板换成普通瓷地板,使消费者对店面的感觉与其“精选供应商、海量进货、低价销售”的亲民化核心诉求相一致。
败笔四:重传播形式,轻“质”的管理
2003年,日本电通公司为麦当劳做了一个传播方案。目标市场是家庭,选择的接触媒介是电视,想象中的接触场所为消费者的家中,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享受着天伦之乐。当他们看到麦当劳快乐聚餐的电视广告时较容易产生共鸣,第二天就可能带孩子来店。
这就是麦当劳所倡导的接触点“质”的管理,他们总结“质”的可控因素包括时间、场所、场面和情境。
时间和场所是终端信息传播的基本条件。DM、现场演示、卖场电视广告以及不断涌现的其他传播方式,已将可以利用的场所和时段塞满,唯恐有漏网之鱼;而场面和情境则相对难以把握,要求你能很好地把握住消费者顾客在特定时间和场所的心理,照顾到他们的心理感受和情绪体验,完美对接商业信息传播。
一个年轻人在拥挤的地铁里看到身旁云集的俊男靓女而思潮澎湃,自己却一身臭汗。如果抬头正好看到某止汗液广告,会不会有种与之相见恨晚的感觉?这样的广告,放到电视里则会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