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郑连杰 第3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郑连杰 第3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郑连杰,1962年出生于北京,是中国当代最具代表性的国际艺术家之一。1993年郑连杰在司马台长城创作《大爆炸一捆扎丢失的灵魂》行为装置地景艺术影像作品成为中国当代艺术最具震撼力的代表性作品。近年来,他的艺术实验创作以中国道学,崇尚自然美学的现代思想为一体,关注生存与生命的感受,重构视觉艺术内在神性的精神。郑连杰说,他现在的奢侈就是“背上旅行包,带上一本书,离开城市,进入乡土的中国”。

北京承载《家族岁月》

2010年,旅居纽约的艺术家郑连杰因母亲重病回到故乡北京,3月23日享年83岁的老母亲因病去世,萌发了他再一次创作以《家族岁月》为主题的这个系列,继续完成《家族岁月》在2000年创作以来第三次的见证。

“可能的话,近两年会搬回北京,十几年的纽约,一段生活的结束。特别是这次专程为我妈妈回来,从她生病到故去短短的23天,生死相别对我产生巨大的影响,至孝为终和关怀使我浪迹移动的心再一次思考重返故乡。但心灵的故乡已经非常遥远了,剩下的只有追忆。”

清明节对于远行在海外的郑连杰来说具有非凡的意义,中国人的哀思和对亲人的追忆在这一天是独特的,它不光是个人的情感表达同时也是对历史在现实中的追忆和质问。郑连杰《家族岁月》创作于2000年清明节,作品以一张1957年的全家福照片(当时郑连杰还未出生)在虚化的天安门布景前的合影,后为纪念同年去逝的父亲,艺术家本人重新放大这张特殊背景的老照片又与他的儿子郑雄文一起把这张被放大的照片搬到真实的天安门前,再次呈现远去的瞬间在真实的现场,因此虚化错置的历史呈现出被分割后的重新连接,一种断裂的记忆追述着对生命的关怀。2004年春,郑连杰与母亲周淑琴和哥哥姐姐共八人在天安门广场前又一次记述了家族成员的相聚和变迁。第三次的《家族岁月》则构成了作品的延续。

2010年清明节早晨,家族成员19人和数位朋友从北京饭店汇集到天安门广场,经过繁杂的安检和警察质问于7点钟开始创作家族岁月之三。两张已过世的父母照片,两把70年代风格的折叠椅与郑连杰家族成员在空寂的广场定格成数码的记忆。郑连杰说这是他最不爱来的地方,往事的不快和沉重加剧着他内心所面对的现实。“我是个浪迹天涯没有家的人,故乡只是在我频繁搜索儿时记忆的一种冲动。老母亲的故去对于心灵来说我的故乡就飘得更远了,不同的是今天我与全体家族成员来到这里为了纪念刚刚过世的母亲,以行为艺术的方式表达慈爱、平等。”

《家族岁月》曾多次被东西方当代艺术史学者广为介绍,并在重要国际艺术展上展出。“过去的时态”也像是郑连杰心中化不开的“结”,郑连杰指着斑驳的墙面吟咏自己的诗歌《石景山有我带不走的童年》。“我的家在石景山,从那里可以望到蓟州台。曾经的繁华和苍凉都给了今天的北辛安,石景山北辛安我的家在五环的外边,法海寺处连着整个的西山,小吃店照相馆已消失在我久别的窗前;我的家在石景山,我的家在星星的下面,多少个朋友离开了过去,多少个亲人离开了从前……”

双重选择《零度纽约》

1996年,郑连杰应纽约教科文基金会的邀请,去美国参展和学术交流,这也是他为了自由和重新历练自己的开始。“我是喜欢不断的给自己挑战的人,纽约这个城市是全世界最好玩儿的城市之一,也是当代艺术制造了最多的‘皇帝新衣’的中心。至少对上个世纪而言的,在纽约的历练,可以洗刷一个人对生活、对艺术在评判上的眼光,当然,也给你双重的焦虑,这种焦虑也产生了审视来自于母语文化与当代之间的评判和选择。我在纽约完成了早期重要的《纽约三部曲》,1997年《军服》,2001年《苹果》,2003年《脸》行为录影作品。以及1998年,在曼哈顿创作的《零度纽约》行为艺术作品。”

在美国曼哈顿西14街创作实施的《零度纽约》行为艺术作品(1998年12月13日),被评为“创造出了一个真正交流的机会,一个面对这个时代需要共存的声音。他这件作品选择在冬天进行说明了生存在文明的大都市里,灰色冰冷,不光是心灵中最初的记忆”。那天,郑连杰先将凉水撒在自己身体和头发上,再以面粉涂抹躯体,友人苏姗则身着黑色中国旗袍。郑连杰用面粉在地面上画出两个相同大小的圆圈,苏姗站于其中一圈,郑连杰手持一张脸谱走入另一圈中,疑视苏姗,随后进入苏姗圈中把脸谱交给她,两人对视,交换脸谱――郑连杰手持脸谱离开,回自己圈中与苏姗肃立对视。此行为持续40分钟,无具体语言交流。

“我觉得,个人有个人的选择。热爱自由的人,是不会停下脚步的。美国和中国都给了我面对寂静生活的选择。一个北京人,爱着纽约,一个纽约人,想象着北京。这种双重的,带有时差上的选择,让我愉悦,让我隔着距离去看待。我喜欢在万米高空上经历13个小时对我离别和相逢意义上的颠覆。云海苍烟道不尽,望极星月渡虚无。不断丢失和你熟悉的生活,不断冲击我的视觉经验。与自己不断的分别面对彼此不同的陌生,让我从我的生活里抽离出的灵感。”

在北京和纽约,郑连杰分别有个人工作室,但他说自己更喜欢在大地上行走。“我是注重创造和行走的一个人。虽然身处资本的首都纽约,吸引我的地方有很多,听音乐旅行占据了我大量的时间,在纽约的工作室,读书和睡觉打发了我大量的日子。而且我是淡于在商业上操作的一个人,这不能说明我不想与人分享我的作品。在西方有固定的收藏家和基金会,机构以及重要的大学收藏了我的作品,长期合作的画廊MIchael Goedhuis画廊(纽约)、Fortune Cookie Proiects画廊(纽约)、Corkingallerv画廊(加拿大)。还有一些著名的拍卖公司,邀约我的作品,也有部分的拍卖记录在中国的网站上是没有的。

说到这里,我要谈一下我在美国的收藏家朋友Arthur Neis。早期他收藏了大量的好莱坞的卡通电影原作,后来在我一位研究东方文化学者的朋友推动下,他开始收藏我的作品,并开始他对中国当代艺术的进入。他既是我很好的朋友,又是我艺术的分享者。我的每一次重要展览,他都会从远处来到现场,并关注中国的文学和诗歌,以他的热情支持过我周围的朋友。他把他的收藏通过法律的形式给自己百年以后一个交代,把这些中国当代艺术作品捐赠给大学美术馆。通过他,我们可以了解到什么是面对艺术的态度和尊重。”

烟云生活《华山经》

生活在北京、纽约两个大都市里,郑连杰也一直保持放浪野逸闲散的生活。郑连杰说他信仰自然,崇尚山林气,十几岁逃学就在山里乱跑,写生,摘野果。怎么样远离城市对人的异化和市井气,一直是郑连杰对自己艺术评判的重要标准。

“在曼啥顿钢筋水泥的建筑中,树木就显得微乎其微,一棵小树可怜的像根葱。到周末的时候,很多人去了郊区,去看一块绿色,寻找一片宁静,少听到一些噪音。这些都是对奢侈品重新的定义。接近自然的生活。这是寻求生理平衡的自我愿望。对奢侈品的认识,每个人看法的角度不一样。物化的奢侈品每天都在诱惑着人的欲求。而信仰、尊严、关爱则是我们这个社会最需要的奢侈品,这个奢侈品是买不到的,是靠个人的认知、努力争取而获得的,曾经被破坏的传统以及父辈祖先们创造的精神财富在逐渐的恢复它的元气。”

2004年至2007年,郑连杰用长达四年时间的拍摄完成了《华山经》系列影像作品,其中于2006年他还完成了《山颂》、《雪》两部录影作品和系列水墨作品。“我喜欢道学,喜欢人在自然中的简单,喜欢挑战艰难。对待生活光有真诚是不够的,行万里路比读万卷书更重要,多少年来我珍惜善待自己独处的时光。一个艺术家本身是一个工人,是个劳动者。我最初在美国的时候,打过无数各式各样的工,我在打工之中感觉到只有播种坚忍才能收获对心灵的提升,我感觉到劳动使我与创作相连。在华山上与有缘结识的石道长一起说东道西,看山看水,砍柴做饭,在烟云里一天就这样过去了。华山雄浑的气象和王者之尊的大美之境吸引了我,沿着司空图的诗意到达的这块仙山。在这里,让我重新认识了我笔下的水墨云烟,我相信缘分,人与物,和―块石头的缘分。”“华山的创作和生活,是从2004年开始的,没有一个具体结束的时间。未来应该会继续去华山生活,拍摄,同时也会考虑到青藏高原、川藏地区、美国西部印第安保护区考察、创作、生活。在当代艺术发展中,我认为我的作品面对世界舞台应该让更多的人看到对迷失的回归、对自由的信仰。我认为我的漂流是有价值的,我用生命去追求对自由的向往,追求悲情者道的里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