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赏画面,品千万孤独入诗境,悟不屈渔翁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赏画面,品千万孤独入诗境,悟不屈渔翁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教学内容:

小学语文苏教版国标本第七册25课《古诗两首》。

教材简析:

《江雪》是唐朝诗人柳宗元的一首五言绝句。柳宗元素有政治抱负,这首诗是他参与政治革新失败被贬永州司马后写作而成。粗看起来,这首诗描绘了这样一幅画面:冰天雪地寒江,没有行人、飞鸟,只有一位老翁独处孤舟,默然垂钓。作者用托物言志的手法,用极其洗炼的文笔,勾勒出一位渔翁在白雪茫茫的寒江上独钓的情景,艺术地概括了当时柳宗元所处的政治环境的险恶,表现了他毫无畏惧、不向黑暗势力屈服的坚强意志和不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 学会本课个生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3. 通过朗读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柳宗元的不屈精神和孤独情怀。

教学过程:

一、读出节奏

请大家自由读古诗几遍,读正确,读通顺了,还要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掌握好古诗的节奏。要有轻重缓急,高低起伏的变化。

指名读,纠正读音,提醒古诗的节奏。

设计意图:

“三分书,七分读。”节奏之美乃古诗独有。指导学生在语言层面上读通古诗,尤其是读准停顿、读对节奏可使学生较快地进入赏析古诗的角色。

二、读懂诗意

1.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词语?试着说说诗句的意思。

2.相机引导交流:“千”“万”是古诗中常用的一种虚指手法,我们以前还学过哪首诗中也用了这样的手法?(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联系学过的诗句“远上寒山石径斜”“野径云俱黑”“书山有路勤为径”理解“径”是小路的意思。

结合插图理解“蓑笠翁”:(课件出示图片)这幅图中什么是簔?什么是笠?什么是翁?“蓑笠翁”整个词的意思就是一个头戴笠身穿蓑衣的老翁。

3.指名说说古诗大意。

设计意图:

“不是自己主动探究的知识,就不是真正的知识。”在本环节中,学生在教者的引导下自己去思考、去发现文本的内涵。在“愤”“悱”之际,教者加以点拨,使学生跳一跳,摘到了桃子。

三、读出画面

1. 人们常说:诗中有画。(板书)如果要把这首诗变成一幅画,你觉得该画些什么?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仿佛看到的景象,看谁说得具体些?(引导抓住“绝”“灭”体会是不能画鸟和人的。)

引导描述:冬天到了,北风呼呼地吹着,接着下起了鹅毛大雪,一连好几天也不停,到处是白茫茫的一片……

设计意图:

通过想象,学生虽身在课堂,却“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看到了冰雪彻寒,看到了天地沉寂,看到了孑然孤独。在学生的叙述中,诗情已悄悄地融入学生的心田。

2. 你觉得这幅画是 的世界。

预设一:与“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比较:

寒冷、凄凉——是啊,这是一个冰天雪地的世界,茫茫白雪覆盖了群山,让飞鸟躲进自己温暖的窝巢。山间的小路也因为厚厚的积雪而更加人迹罕至。这是一个多么寒冷的冬天啊!

预设二:与“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比较:

寂静、空旷——漫天大雪覆盖了千山万径,天地之间茫茫一片,没有飞鸟,没有行人,死一般的沉寂。

设计意图:“桃花三两枝”“鸭先知”“闻啼鸟”与“绝”“灭”形成鲜明对比。诗情一明一暗彰显无余。在比较感悟中,学生对古诗之情、古诗之境有了更深的体会。

3. 从“孤”字看到什么?——偌大的江面上只有一叶扁舟,孤零零地飘荡在江面上,从“独”字看出什么?——这么寒冷的天气其他人都不出来了,只有渔翁一人孤单单地在垂钓,多孤独呀。真是太孤独了。

这是一份怎样的孤独啊?把每句开头的字连起来读,你发现了什么?

千万孤独”这是一般的孤独吗?这是非常非常的孤独啊!这短短的20个字,浸透了诗人无言的孤独。谁来读出这种孤独?配乐朗读。

设计意图:在学生对古诗入情入境之后,再用朗读这种方式表达出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这样一个教学环节,由理解到表达,既是检查学生对古诗内涵理解的一种方法,同时又是一种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体验情感、熏陶精神的方式。

四、读懂作者

1. 这样的雪天,没有鸟的飞翔的身影,欢快的叫声,没有人的喧哗,嬉戏,却有一位老人静静地、孤独地坐在寒冷的江边。(出示图片)你有什么疑问呢?

预设:老渔翁(老爷爷),这么冷的天,你为什么不回家,反而要一个人出来钓鱼呢?老爷爷,冰天雪地的,您能钓到鱼吗?

让我们来看看古人是怎么想的吧。补充出示:

寒江鱼伏,钓岂可得;如可得鱼,钓岂独翁哉!此翁意不在鱼也。

——朱子荆

引导学生体会:寒冷的江水,鱼潜伏水底,怎么能钓到鱼?这位老翁其意不在于鱼也。

2. “诗言情,词言志”。诗其实是诗人的心情,也只有读懂诗人的心,你才能真正读懂诗。柳宗元在什么情况下写下这首诗的?让我们来看一段资料。(出示并介绍柳宗元生平。)

3. 同学们,让我们随着这幽怨哀婉的音乐,一起走进这幅冰冷的画面,走到这冒雪独钓的老渔翁身旁,听听他的内心独白吧?

播放音乐,学生练笔,写写诗人的内心独白。交流。

4.这是一位怎样的老者?你想到些什么?(孤独、寂寞、贫困、不怕严寒、坚强不屈、孤傲清高、不想与世俗同流合污。)

引读:

群山覆盖着白雪,江面飘洒着雪花,蓑笠翁也成了白雪世界里的一座雕塑。多么孤独、寂寞的柳宗元啊——生齐读古诗。

面对政治上的暴风雨,柳宗元坚持自己的信念,不向黑暗势力低头,多么坚强不屈的柳宗元啊——生齐读古诗。

设计意图:

知人论世,实为古诗学习之重要门径。走近作者,走进作者的时代,方能真正读懂诗人之心,领悟诗人之情。在音乐中练笔,不仅是一次写的训练,更是向文本更深处的精神旅行。

五、感悟“渔翁

1.补充两首古诗,诵读一遍。

题秋江独钓图 渔歌子

王士祯 张志和

一蓑一笠一扁舟, 西塞山前白鹭飞,

一丈丝纶一寸钩。  桃花流水鳜鱼肥。

一曲高歌一壶酒,  青箬笠,绿蓑衣,

一人独钓一江秋。  斜风细雨不须归。

2.比较这两首古诗,与《江雪》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之处?

3.小结:三首诗,三个渔翁,带给我们不一样的感受。所以,景色不同,诗人流露出的感情也不同;人生经历不同,诗人的心境也不同。诗以言志,古诗常常是诗人表达内心情感和志向的一种方式。我们学习古诗,就要这样学会体会诗人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设计意图:

“渔翁”是中华文化史上一个经典的形象。通过比较渔翁在文化意蕴上的差别,有效地加深了本诗的理解,拓宽了古诗教学的宽度。文本学习的结束并不是学生对中华古诗文化阅读的终结,而是学生对中华古诗文化作更多探寻的起点。

教学思考:

一、读占鳌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也是读,第三还是读。”古诗也不例外。在本设计中,教者依次让学生通过朗读读出节奏、读懂诗意、读出画面、读懂作者,层层递进,螺旋上升。其中前两者是基础,是语文根本。一首诗学生只有读正确了,理解大意了,才能进行有效地拓展和情感的升华。否则,语文教学会成无根浮萍,虽美丽但无处安身。

二、借象生情。感悟古诗,不在诗句的字面意思,而在是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如何引领学生读出诗句背后的那份情、那份爱?教者巧借“意象”,发挥学生的想象,进入古诗之境。冰天雪地之中,一老者孤独垂钓……此情此景,怎不令人心酸?当平面的诗句在学生头脑中,变成一幅幅画面时,“情”才会油然而生。

三、让文化浸润学生心房。品古诗,既是品味一种精神情感,更是感受一种文化情怀。在中华文化中,“渔翁”并非现实之“渔翁”,乃是文人等待国家重用,实现政治抱负的化身。柳宗元以“渔翁”自比,其意、其情、其志不言而明。教者让学生在比较中感悟“渔翁”形象,既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让他们感受到了一种浓浓的文化情怀。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实验小学)

责编/张 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