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宋画中的赏石入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宋画中的赏石入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赏石在中国绘画中的表现,是随着历史的进程而演变的。赏石图从形象特征、思想内涵、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都有着自身的发展变化轨迹。宋代的赏石绘画经过画家们的概括提炼,画出了赏石的精神、特点和神韵,揭示出赏石所蕴含的象征性、人格化等思想内涵。赏石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呈现出鲜明的时代性,而这种时代性始终受到赏石的社会风气、品评标准、技巧风格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从中亦可总结出某些规律的东西。

[关键词]宋代绘画 赏石入画 写实风格 文人情怀 美学思想

中图分类号:J2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4-0097-01

对于奇石的藏玩,历代都留传有以奇石为主体对象的绘画作品,并形成、积淀了丰富的石文化,玩石、藏石轶闻趣事层出不穷。绘画艺术作为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与石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不仅有不少作品都以奇石作为配景呈现,而且许多作品以赏石为主体,描绘奇石鬼斧神工之诡谲形态,展现藏石悠久而有趣的历史典故,赏石入画也是在两宋时期达到后人无法超越的高度。

第一节 奇石图谱

《云林石谱》为南宋杜绾所编著,是奇石有谱记载的鼻祖级作品。清代所编纂的《四库全书》说它“惟录绾书”,其余石谱“悉削而不载”,可见它是非常权威的。因此该书所剖析的赏石观,应该是承前启后的。该书一共有三卷,“汇载石品一百一十六,各具出产之地,采取之法,详其形状,色泽而第其高下”。

首先这本书提出了石形应具有“瘦、漏、透、皱”这四个显著特点。而“瘦、漏、透、皱”杜绾的诠释为:一种用“嵌空奇巧” 或“玲珑” 代之,一种则寓其意。其次,从上篇末开始,大篇幅介绍各种质地、色彩、纹理的奇石,体现了一种既挑战传统又雅俗共赏的赏石观。论质地,宋人重坚硬、细腻、透明或半透明之石,论色彩,以华贵对比明显,颜色丰富者为佳品,论纹理,以成物像者为上层。

第二节 赏石入画

宋代绘画中的赏石图从形象特征、思想内涵到审美情趣、艺术风格、都有其特有的发展变化规律,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从内容题材上来分类,宋画中的赏石基本可分为偏居一隅、古木怪石和奇石为主三大类。

一、偏居一隅

从主次关系上说,赏石最早是以一种较次要的陪衬方式出现在绘画中,也就是说只是绘画作品中的一个装饰,充当背景因素以烘托画面,仅以营造气氛而存在的。如南宋画院苏汉臣的《秋庭婴戏图》轴(博物院藏),画面中心笔直挺立的笋状太湖石,大家可以想象成是皇家庭院中的一块奇石,形状直立如柱,傲岸雄伟,表面节理斑驳,孔洞繁多。此太湖石处理得单纯整洁,毫无雕琢的痕迹,且显得自然大气。盛开的芙蓉花倚石而生,在芙蓉花边上低处盛开的还有白色的雏菊,这样的布局冲淡了湖石的阳刚之气,也让观者明白这是秋天的一个节令。画法反映了宋代“院体”的典型风貌,形态刻画精微写实,勾皴渲染兼用,劲健的斧劈皴强化了山石的坚硬质感,细致的晕染加强化了石形的明暗立体感,鲜丽的设色也增添了背景中赏石的华贵性。仅观察画面我们就可以感受到一种静谧而又愉悦的气氛。由此可见,赏石作为宋人物画的背景虽然刻画细腻,但从来不去抢画面的主体地位去喧宾夺主。

总之,在宋代绘画中,赏石偏居一隅的绘画类型很多,他们在创作时却有各自的角度和构思,都是利用赏石的特征来衬托画中的主题,因此,赏石在这里的独立性就比较弱了,任何一块雅石在离开画中整体环境和布局,单独欣赏时都会显得缺乏完整感,虽然在赏石画面中不乏刻画精美,形神兼备的好画,但依旧脱离不了是画面中的“绿叶”的处境,它的存在是为了衬托画中的“红花”。这也决定了这类题材作品中的赏石是不可能被塑造成一个完美的形象,只是铺衬而已。

二、枯木怪石

在古代绘画中有许多枯木、丑石的形象,枯木丑石的题材,亦是试图以外形的丑来揭示其内在精神品德的高尚,“丑石”是“以丑为美”的美学观点的。中国这种“以丑为美”的思想源自庄子美学,用绘画形式表现出来具有其自身写意变形的特点。

苏轼被誉为文人画的翘楚,引领水墨写意技法之先驱,他也是赏石艺术的代表人物。对苏轼而言,赏石与绘画是可互相通感的艺术,坡对“石丑而文”的独特发现和创造,确实是对视觉艺术表现的重大突破。

苏轼的《枯木怪石图》卷(日本藏),此为苏轼留下的唯一绘画真迹,开文人写意画先河。其中“丑石”非常具有艺术表现力,堪称“石丑而文” 的杰作。画左边的怪石上勾满圆形弧线,一眼看去无法弄明白其纹理结构。画右边的石旁穿出的一株古木,枝头枯槁,极似一组左右分叉的鹿角,奇特的是虬曲的树身,到上方竟然转了一个圆圈,见所未见。怪石通体圆浑而又棱角毕露,方圆相兼,集怪丑于一身。意在表达自己虽遭倾轧但仍挣扎向上的心志,同时也展现了尚简、尚写及审丑的文人画美学趣味和境界。从画法上看此图极其草率奔放,画一怪石和一株虬曲的枯木;挣扎扭曲的树干下,有衰草在风中颤抖,显出萧寒气氛。苏轼的树、石只是他表现“物象”的手段,真正追求的是一种超乎“物象外”的审美内涵。

三、 奇石为主

在宋代的赏石绘画中,单独以石峰为主题的绘画当属宋徽宗赵佶的《祥龙石图》最具代表性,写实技法十分娴熟,又力求突出“祥龙”立意。太湖石的瘦 、漏、透、皱与祥龙石的雄劲、强悍、吉祥、巧妙结合寓意深远,相辅相成,使得御苑奇石的姿、韵之美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和升华。展开画轴映入眼帘,是一座通体黝黑的湖石。整幅画面被石峰的高度所占据,被切割的石身在底部而没有显示出整体。这样的构图处理,在视觉上石峰孤立拔挺的姿态反而更加突出。纹理富于变化的石身,棱角凹凸,起伏分明。石体上的脊背隆起,盘曲有致,富于变化,徽宗云:“其势腾涌若虬龙出” ,“龙首”处有徽宗亲书“祥龙”。用细巧遒劲的线条来勾廓石峰,以此表现石质的质感坚硬和阴阳向背的特征,用淡墨烘染来表现石面的鳞状肌理,施以晕染手法,在石峰的顶部一株花卉栽在陷洞内,用线双勾并填色,艳而不媚,华而不俗,画家扎实的绘画功力和艺术修养可见一斑。

宋代赏石绘画虽然在传统中国画中频频被涉及,但真正意义上以赏石为描绘对象的作品却是寥寥无几,赏石所包含的独特内在特质,似乎只为画面作铺垫,以衬托画中主体而存在。但是宋代画家在对赏石入画的描绘,对自然赏石的“形理”和“常理”的精妙把握,对后人的影响还是极其深远的。

参考文献:

[1] 杨光辉编注《中国历代园林图文精选 第四辑》,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年08月01版.

[2] 贾祥云著《中国赏石大典》,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09月版.

[3] 马驷骥、张而滨著《中国石艺》,金盾出版社,2009年08月01版.

[4] 《观赏石文化简史》,《赏石文化》2007年第1期.

[5] 《话说太湖石》,梁志伟,《盆景技艺》2004初春版.

[6] 《论文人画家笔下的枯木怪石》,丁薇薇,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7年2月.

[7] 《浅谈太湖石的审美特征》,张建,《创意与设计》2010年6月总第11期.

[8] 《太湖石历史文化探析》,黄锡之,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7月第4期.

[10] 《中国艺术“以丑为美”理论的形成及其实践》,姜耕玉,《江苏社会科学》2010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