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论博物馆教育与青少年公共意识的培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论博物馆教育与青少年公共意识的培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青海柳湾彩陶博物馆,青海 乐都 810701)

[摘要]遵守公共秩序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理性,是社会公共活动中的基本行为规范。博物馆的教育服务活动既要考虑成年人的需求,更要满足广大青少年的需求为重点。博物馆的教育服务尤其应以未成年人为重点,满足他们的需求,培养他们的公共意识及爱国精神,使他们在未来社会发挥生力军作用,实现博物馆教育的终极目的。

[关键词]博物馆教育;青少年培养;公共意识

中国的博物馆从创建之初就非常重视发挥其研究和教育职能。1905年,实业家、教育家张謇以个人财力,广泛搜集中外动植物标本、金石文物、先贤遗物,创办了中国的第一个博物馆――南通博物苑,从此开始了中国近代博物馆的新篇章。张謇创办博物馆的思想是“高阁广场,罗列物品,古今咸备,纵人观览”,“庶使莘莘学子得有所观摩研究,以辅益于学校”。当时的博物馆由国家和各省的教育部门管理,博物馆将举办陈列展览和提供讲解作为教育服务的基本形式。100多年来,这个优良传统一直保持至今。

据统计美国的博物馆有5000多个,是世界上博物馆最多的国家,几乎每个博物馆的建馆宗旨都把教育作为基本内容。1990年,美国博物馆协会在诠释博物馆定义时,把“教育”与“为公众服务”并列为博物馆的核心要素。美国博物馆协会首席执行官爱德华・埃博先生说:“博物馆第一重要的是教育,事实上,教育已成为博物馆教育服务的基石。”

1991年,、国家文物局等中央六部局联合发出《关于充分运用文物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通知》,开始重视博物馆为未成年人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服务,博物馆与学校开始共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近年来,中央又要求博物馆向未成年人免费开放。各级博物馆对未成年人彻底敞开了大门,他们可以随时走入博物馆免费享受博物馆的教育服务。一般来说,博物馆常设的基本陈列内容都是以满足成年人的需求为标准而设计的,讲解词也是为此而撰写的,对青少年观众的考虑较少。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科技的不断创新,博物馆的基本陈列也要适应时代的需求而进行升级改造,增添新的内容。这其中要充分考虑青少年观众的特点和需求,使青少年乐于到博物馆中来,接受历史文化的熏陶,进一步提高青少年对博物馆教育服务形式的认可,使其真正感受到先辈们在历史长河中积淀的深厚底蕴和精华所在,更好地发挥祖国历史文化遗产在青少年教育中的作用。当然,在强调博物馆对青少年教育服务重要性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成年人对博物馆的需求,这就要求博物馆的教育服务活动既要以成年人的需求为尺度,又要以满足广大青少年的需求为重点,“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就成为现代博物馆展览的一个重要特色。

博物馆教育是通过博物馆展示的实物启发人们获取某一领域的知识,或激发人们对某一领域的求知兴趣以求更深的理解,是青少年认知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沈杰博士指出,在传媒发达信息爆炸的今天,青少年接受信息的速度和数量在一定程度上超过成人,但这种现在感过于强大,往往容易造成青少年历史感的缺乏;另一方面,由于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培养各类专家,因此,当今青少年很早就开始了专业化的学习过程,这样的后果使他们的知识结构过于狭窄。博物馆教育对于青少年弥补上述两方面的缺陷,无疑具有非常特殊的意义。因此,对青少年进行博物馆教育至关重要。

积极组织各项活动,使青少年在活动中接受教育。可以招聘学校教师,作为博物馆的志愿者,根据中小学生不同的年龄层次和学习内容,给予必要的博物馆陈列解说,并编写成面向各个年龄层次的中小学生学习资料,如欣赏卡片、学习作业及教师使用的参观指导教材及问题等。鼓励教师带学生到博物馆进行现场教学,以简单明了的教育方法提高学生们的兴趣;成立网络博物馆以激发青少年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经常性地为青少年举办文物知识讲座和博物馆知识竞赛等活动,树立青少年热爱博物馆、保护文物的意识。

博物馆的教育服务是为广大民众服务的,它是在文物收藏的基础上延伸出来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职能。就一个博物馆而言,因地域不同而藏品独具特色,应充分发掘、利用自己的特色,整合周围资源,形成一定的规模,这样,博物馆教育服务的内容因地域特色而拓展。当人们进入博物馆,就可以站在前人创造的肩膀上起步,开始新的创造,使祖先给我们留下来的宝贵财富成为催生新文化的源泉,传承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和伟大的创造精神,这是每个博物馆工作者应有的理念和义不容辞的责任。这样,博物馆的教育就能直接为促进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服务。

从博物馆工作的系统目标来看,文物的收藏仅仅是手段,而对文物的利用才是博物馆工作的目的。文物保护的意义和价值,主要体现在对文物科学、长久的利用上,而对文物的利用,又主要体现为对一代又一代人的教育服务上。博物馆作为公共领域的社会文化分支机构,它所蕴涵的公共意识是博物馆自诞生之初就有的。我国第一个公共博物馆的创办者张謇当初创办南通博物苑时就希望“收藏故家出其所珍,与众共守”,并强调“此事不在官方之强迫,而在众愿之赞成”。博物馆作为公益性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必须依靠社会公众的支持才能办好。在我国,社会个体出于自己的爱国热情和公共精神将自己珍藏的文物捐献给博物馆,社会公众对博物馆的捐赠、资助是将个人财产转化为公共财产、为公共共赏的过程。而这种化私为公的行为以及少数博物馆志愿者的无偿劳动等行为,均体现了为公众无私奉献的公共精神。在博物馆的诞生和发展过程中,一直渗透着强烈的公共意识,公共意识是博物馆从无到有,并能得到持续发展的坚固的精神基石。

博物馆是一个具有较高层次的文化共享空间,观众在博物馆的参观是围绕展览,通过听讲、观察、阅读有关的说明资料,有条件的还可进行实际操作,最后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一个对该博物馆展览的一个总体概括。在这个过程中,观众应该具有利他、克己的公共意识。这种意识一般的博物馆将它作为一条规定写进参观须知中,即参观博物馆所必须知道和遵守的规定。遵守公共秩序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理性,是社会公共活动中的基本行为规范。任何公共活动若没有秩序都无法实现,博物馆也是如此。到博物馆参观的除了一些零散观众以外,大多数时候是团体观众,如单位组织职工、学校组织学生的集体参观等,这时馆内的观众就比较多,但是博物馆馆内空间有限,再加上文物保护的特殊性,这就要求观众严格遵守参观秩序,以不影响他人、不损坏文物为前提。当然,参观秩序的好坏,不仅体现了一个人是否具有良好的公共意识,同时也表现了他所在团队的团体意识。当学生集体参观时,要引导、培养他们在公共场所尊重他人、遵纪守规的自觉性和习惯性。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留下了无数的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是我国5000年文明历史的见证,是祖先留给我们共有的财富,保护好这些文化遗产,减缓其灭失的速度,是我们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对于具体的历史文物而言,它具有惟一性和不可再生性,保护好一件文物就是保存了一段历史;反之,损失一件文物就是损失了一段历史。“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这不仅仅是文物工作的方针,也是博物馆工作的指导方针。目前,我国博物馆的文物收藏保护职能是放在第一位和主要的位置,如果从文物保护的角度来说,需要多学科共同参与,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使人们充分认识文物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保护文物就是保护人类共同的利益,公共意识是文物保护的基本要求。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也是博物馆的重要观众,学校、家长、博物馆应充分认识并利用这种资源来培育青少年的公共意识,使他们在不远的将来对个人、对家庭、对社会都有所担当。这种担当责任首先表现在青少年在未来的社会活动中应具有为公奉献的意识,这种意识的形成是青少年自幼受到熏陶和正确培养的结果。博物馆应积极、充分发挥公共意识的教育资源优势,用渗透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教育青少年,使青少年自小就树立文物保护的意识,并从文物中感受到先辈们创造的艰辛与现在的来之不易。

青少年良好的公共意识及行为习惯并不可能自然形成,而需要精心培育。在这方面,博物馆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它既是文物保护的重要场所,对观众有着更高的要求,也是培育青少年“克己”、“奉献”、“为公”等公共道德习惯的基地。青少年在博物馆内身临其境,透过直观、形象的实物,感触历史,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进而养成自觉保护文物,保护人类共有财富的公共意识。随着科技的发展、博物馆水平的提高和青少年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加强,将会有越来越多的青少年走到博物馆中来,博物馆将真正成为青少年学生的“第二课堂”,从而使博物馆、学校、家长紧密地成为三位一体,担负起为将来社会培养高素质、有担当的文明公民的责任。

青少年公共意识的培养是近年来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积极、正确、有效地培育青少年的公共意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当然,博物馆作为社会公众文化教育机构,具有丰富的文物实物资源,它对青少年而言就是一部巨大的“百科全书”,是获取课外知识的公开课堂。青少年是民族和国家的未来,做好青少年教育,帮助他们健康成长,为未来社会培养高素质、有担当的新人,是全社会共同的重任。因此,博物馆对青少年公共意识的培养既有独特的资源优势,又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博物馆应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努力为此做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