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灾难事件报道的能力展现与约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灾难事件报道的能力展现与约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每逢重大突发事件,特别是灾难事件,传媒都会动员起全部能力去紧急应对,迅即反应,展开报道。电视传媒所着力竞争的,则往往是看能否以最快速度打开直播窗口,能否把应急力量迅速投向核心现场提供现场画面;能否动员足够采访力量和专家资源,以支持直播,展现报道的宽度与厚度。面对灾难事件,传媒有了足够的施展空间展现其系统应对能力。随着灾难报道的增多,人们对灾难报道究竟应当如何实施,有了更多的思考。

灾难事件显然对人类是悲剧,对直接受灾难影响的人们尤其如此。在这样的悲剧事件面前,传媒如何看待自己的灾难报道,如何预想自己的灾难报道所可能达到的效果与不应产生的影响?从全球视野比较不同媒体如何实施灾难事件的直播报道,从而引发更深入的研究与思考,更有必要。对一个面向全球播出的电视机构,对一个可能是跨文化传播的电视传媒,对一个同时影响多个文化背景下的人们的传媒,如何应对不同文化背景族群的心理特点与特殊需要?灾难事件发生时灾区内外的人们依赖电视直播报道,但越是有这种依赖,越提出严肃的问题:面对灾难,电视直播能力体现的边界在哪里?传媒在实施灾难报道,特别是电视直播时,应当确立并遵守什么样的基本准则?

一、百年一遇海啸:因其直播更加震撼

这次日本9.0级地震发生于日本当地时间2011年3月11日14时46分。地震发生后,日本气象厅发出的地震快报,通过正在直播日本国会会议的NHK自动播放出来。NHK直播画面上跳出了一个警示框,同时有声音警示:紧急地震预警,请小心即将发生的强烈震动。警示画面同时显示出正在传导地震波的地震震中,和可能影响到的日本六个县。然后,才看到直播画面上人们受到震动时的反应。随后,才开始报道处在东京的演播室感受强烈震感。

随后,NHK的电视记者登上直升机,一场无论高度还是广度都是百年一遇的大海啸,就在直播镜头下发生了。据说高达14米的浪墙冲击着日本东北部太平洋海岸,将轮船推向防波堤,成千的汽车在浪潮中如同玩具飘荡,房屋被冲散了,被冲散的房屋再冲击着邻居,进而一片片房屋在浪潮中涌动、流淌。重要的是,这一切就在观众的注视中实时发生。

也许,不能说这是第一场电视直播中的海啸,但至少是极少有的电视直播的大海啸,印尼地震时就没有这样的电视直播。正因为日本大地震引发的大海啸在电视直播中发生,更加让人震撼,更加震惊世界。如果没有电视直播,这场海啸的灾难性响,人们只能从其灾难性后果中去猜想。而有了电视直播,这场海啸的灾难性影响,因其在人们面前实时展开,而更为深远,必然会引发对自然、对人类行为、对历史更深刻的思考。

如果说,海湾战争是第一场电视直播的战争,在战争开始之初的连续直播,成就了一个全球播出的新闻频道CNN的声名;那么,这场日本巨震引起的海啸正在蹂躏大地的情景被NHK直播,其时及其后的直播场面被遍布世界的电视机构所一再引用,则给NHK带来了更大的影响,而会使NHK在很久的时间里为人们所议论。

二、灾难事件直播:电视机构的能力展现

什么样的传媒能够成为人们在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时的第一选择、第一依赖、第一信息源,这一定是传媒努力的结果。这种努力,其核心,应当是系统层面的,而不是零散的;是体现理性认识与思考的,而不只是经验积累的。有了这样的积累,才可能在灾难事件发生时,有很好的能力展现。

这次日本地震、海啸以及由次生危机演变成主要危机之一的核泄露,是NHK的几乎全部报道内容。比较分析其直播报道,NHK的能力展现,是通过以下四种路径。这也给灾难事件直播时电视机构的能力展现,提供了有启发价值的分析样本。

1 地震海啸预警播报:公共预警平台的特殊功用

这次日本地震及海啸的直播,首先让日本以外的人们注意到的,是电视机构所发出的地震影响预警信息。这种信息,它哪怕只早几秒,也可能救人性命。这使得电视担当了公共预警平台的作用。

重放NHK在地震发生之时的直播画面,可以清楚地看出当时的过程。正在直播的日本国会关于预算的讨论,发言者正在讲到:“我们将要增加1000亿日元的区域补助,通过这个额度……”,在两声铃声后,直播画面上已经跳出警示框,显示已发生地震的地震波可能影响区域,自动播放的提示声同时传出:“紧急地震预警,请小心即将发生的强烈震动”。开始跳出警示语35秒后,NHK的地震信息显示在屏幕上,刚刚发生的地震的震中、震级等信息出现。开始跳出NHK地震信息约5秒钟后,直播画面中国会正开会的人们明显开始受到传导来的地震波的影响,开始向上看。然后是播音员的声音,国会会场感到震动,然后说“震动持续10秒”。这时,画面切到NHK的主演播室,播音员播报:议会的直播中,插播关于地震和海啸的信息。在播报中,画面上可以看到演播室在剧烈晃动。然后,画面开始切入外景,显示正在剧烈晃动的东京街景,稍停,又在晃动。然后,一阵长长的铃声后,用日语、英语、汉语、韩语、葡萄牙语播出日本气象厅发出的海啸预警,同时显示可能受影响区域的地图和名称。

这里,首先需要正名以避免争论的,是这种警示信息,警示的是刚发生的地震所产生的地震横波即将到来,是对地震波影响范围内人们的一种警示;而不是某个地点可能发生地震的预报。相比较于汉语语境中“地震预报”的含义,更应当把这种警示称为“地震影响预报”。而海啸预报,则更是根据已经发生的地震的地点、强度,预计可能引发的海啸到达不同地点的时间,以及海浪的可能高度。

NHK等日本广播电视机构之所以能够发出这样的警示信息,是基于日本从2006年8月1日开始启用的全国地震预警系统。

经过30年的努力,日本虽有雄心勃勃的计划和巨额投入,仍然没能成功地预报地震(联合国承认的成功预报地震的唯一案例,是中国对于海城地震的成功预报)。反省之后,日本将努力重点转向地震预警。其原理,是利用地震会产生两种地震波,即横波和纵波。日本气象厅在2006年称,通过地下深处的探测器已形成了一个及时监测地震的网络。一旦地壳发生断裂,可利用两种地震波在地壳中传播速度不同造成的时间差,在地震波传到地表以前争取时间,发出警报。毕竟,传感器感知地震波后形成的信号,会跑得比地震波快。一个有足够密度与智能处理能力的地震预警系统(不是预报系统),就可以让地震波可能影响的人们提前一些获得地震即将到来的信息。

这样的地震预警信息得以在广播电视机构自动播出,是因为日本的广播电视机构的播出系统,有与日本气象厅相连的特殊装置,一旦地震发生,日本气象厅3分钟左右自动发出地震预警信息,广播电视机构就可自动播出。因而,才有NHK播音员的提醒,停止晃动后再处理火源。然后就会提醒,不要关广播电视。

事实上,在3月11日本地震后NHK日语频道和英语频道的直播中,一直不断插播这种地震与 海啸预警信息。电视直播中这种信息的提供,成为地震中的人们离不开的信息源。虽然人们心理上可能希望安静或暂时逃避一会,但安全信息的需求,或是对事态的关注,使得人们还是要紧紧盯着灾难中的电视直播。

可以说,公共预警平台,这就是灾难事件来临时,人们对于电视最直接最迫切的要求。

2 海啸袭击场面直播:综合应急能力的集中体现

日本巨震引起的海啸,在地震发生30分钟后就到达陆地。这次地震的能量,据日本科学家估算,相当于阪神大地震的178倍。如此能量,再加上涉及陆地地形特殊,有一些三角形港湾,海湾深处的海浪可能高达30米。

让人们印象深刻的,是海啸到来时,除了有恰在宫城海边采访的记者和居民赶快转移到高处,拍摄下了海啸袭击的场景,更有电视记者已经登上直升机,对海啸到来时令人惊骇的场景实施直播,一切面目全非的场面,实时现于人们面前。

这样的海啸直播能够实现,集中体现了电视机构的直播能力。这并不是只指硬件的投入,拥有直升机这样可以应对突发而宏大场面的设备。虽然硬件一定是重要的,但即使拥有直升机,却没有可以迅速启动的直播队伍,也是不能实现的。即便记者正好就在直升机上拍摄别的选题,地震时迅速转向拍摄海啸,那也需要整个直播系统的迅速对接。海啸的直播画面是如此珍贵,不仅NHK反复播放,也不断出现在其他电视机构的报道中。多次传播,放大了海啸的影响,更放大了NHK的影响。

突发事件到来时,能够迅即打开直播窗口,当然是重要的。中央电视台、上海东方卫视都很快打开了直播窗口。新华社的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同样在第一时间打开直播窗口,迅即开始报道日本地震。但能够在30分钟的时间里,实现以直升机航拍这样的特殊手段,在海啸到来时让记者能够拍到现场,实现直播,体现出的应急反应能力,才是与新媒体竞争的大背景下,一个电视机构真正重要的。不管直升机和在上面拍摄的记者是因为别的任务恰好在那样的工作状态,还是获知地震预警信息后马上启动,都体现出了一个电视机构的素质:训练有素、准备充足、反应专业。

3 超长时段连续直播:日本大地震直播的四个特点

从连续12天的跟踪看,NHK的直播可谓是超长时段的连续直播。

这次日本地震和海啸引发的灾难,与以往其他地震和海啸最大的不同,就是引发了核泄露危机。而且,历经核电站爆炸、辐射量加大、注入海水等一波三折后,截至写下这段文字时,核危机仍没解决,用国际原子能机构的话说,仍然事态严重。这自然引起日本社会与全世界的高度关注。

在整个危机的处理过程中,NHK的连续直播,呈现了与国内灾难事件电视直播大不同相同的特点。

一是构成简单、手法清晰,以提供权威信息和现场画面为基本手段

NHK国际频道关于日本地震、海啸与核危机的直播,总体上由几部分构成:即新闻播报、预警信息播报、新闻会直播、核心事件(核电站)现场监控画面直播、救灾动态报道、影响城市生活报道等。海啸袭击画面(航拍与后来收集到的当时画面)、核电站的结构示意图等,会反复插播。即使是新闻播报,主播出现的时间也很短,而更多的是相关画面。

二是基调冷静、焦点集中,较少采用演播室嘉宾访谈等手段

与CNN等大不相同的是,在超长时段的直播中,NHK较少使用演播室嘉宾访谈等手段,而主要是采用提供画面、提供报道、提供信息的方式。其中一些重要画面、报道、信息,会频率很高地重复。但整个直播,专注于盯准新闻焦点(如核电站),较少涉及其他新闻点。特别是较少使用演播室嘉宾访谈的直播模式,形成了与CNN截然不同的特色,也相应形成了与之不同的收视体验。

三是重复提示、专注预警,多媒体式提供地震和海啸预警信息为直播重点

在超长时段的直播中,特别是在最初一周,关于地震和海啸预警信息是直播的主要内容,而且会以五种语言多次重复。同时,右下角日本地图形状的角标,还会闪现海啸可能影响的区域,以警示观众。

四是盯住、回应关注,以权威信息源巩固特殊地位

NHK在日本广播电视领域具有特殊的地位。在这次超长时段的直播中,NHK充分利用其特殊地位,直播官房长官和东电公司频繁举行的新闻会、记者见面会,频繁连线政府相关机构等。其直播内容,不断为世界其他新闻机构所引用。这也巩固了NHK权威信息源的地位。

4 超视野场面反复提供:依据事件性质选择核心报道手段

正在发展中的这次大地震灾难,聚集在三个核心事件上,一是地震及其余震,二是海啸,三是核电站危机。

NHK所做的直播,重要的特点,是提供大量超越一般人视野的现场画面。这包括航拍的海啸袭击场面,也包括监控镜头中的核电站,当然也包括以往会有的演播室中的晃动场面。

这次灾难的特点,决定了采用传统的拍摄、报道手段不足以与事态的严重程度相匹配。也因为如此,中央电视台在日本租用直升机航拍的前所未有的举动,得到了称赞。

三、灾难事件报道竞争的实质是系统运作能力竞争

灾难事件的电视直播,看起来是比拼直播窗口打开速度,实际上比拼的是一个电视机构的综合实力,是一个电视机构的系统运作能力。而一个主要电视机构的系统运作能力,甚至是所在国家应急系统运作能力的直接体现。

从日本地震的电视直播,回溯其他灾难报道的电视直播,可以看出,这样的系统运作能力,至少体现在响应速度、动员能力、支持能力等方面。

1 灾难事件响应速度

灾难事件发生,一个电视机构在多短的时间内播报事件信息,给出必要提示,进而打开直播窗口,就体现出一个电视机构的灾难事件响应速度。

这首先是考验一个新闻机构的信息采集能力,有没有足够的信息源保证在第一时间、第一地点发出第一声音。

核心影响因素是,传统新闻模式与新媒体新闻模式下,信息获取的模式发生重大变化。传统新闻模式下,除了自己记者和其他信息源的信息,通讯社是一般新闻机构突发事件的重要信息源和提示器,通讯社发出的突发事件快讯(BREAKING NEWS),成为一般新闻机构应急响应的触发因素。但在新媒体时代,新媒体工具使用者往往成为突发事件信息的第一提供者。比如,舟曲泥石流的相关信息凌晨就出现在一个回家度假的大学生的微博上,而早晨8点左右,通讯社才发出泥石流发生的消息。当然,这位大学生的最初微博信息,是缺少关键要素的,但如果注意到他发的一系列信息,是可能意识到当地已发生重大灾难的。汶川地震发生时,据报道腾讯有3000万QQ用户同时掉线,常规分析,一定发生不同寻常的事件。据说,很快就有人发了博客,告诉人们感觉有震感。

在微博大发展之后,微博上的信息一定是快的。只是这种信息往往隐没在新媒体工具的芜杂信息中,这种信息的可能提供者也淹没在人海中。过大的或然性使得识别突发事件微博信息源的难度太大,降 低了微博上单个提供者的价值。人们不知道哪个新媒体使用者会在第一时间发出灾难事件的声音。这正给传统媒体提供了机会,就是发掘并加以利用。

今天,给政府和媒体提出的问题是,怎么发掘出新媒体工具上的相关突发事件信息?至少,一些网站已经在摸索挖掘办法,从而给自己的短信业务,提供了更多的信息来源。

这样的响应速度,很多时候不仅体现了一个新闻机构的报道时效与竞争能力,更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应急系统运作能力。在日本大地震的案例中,NHK能在地震发生而地震波还没有到来的时候发出预警信息,就是借助了日本的地震预警系统。而地震预警系统的探测成果通过广播、电视、短信等工具在第一时间广为传播,才可能为人们争取一点极有限的宝贵的反应时间。

这也是在考验一个新闻媒体的系统反应能力。这就要看各个岗位能以多快的速度转向直播。

3月12日15时36分(北京时间14时36分),福岛第一核电站一号机组发生爆炸,几分钟后消息传来。北京时间13点整,新华社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CNC)再次打开直播窗口。

2 报道系统动员能力

在灾难事件发生后,一个电视机构在做出第一反应时,除了在最短时间打开直播窗口,还应包括视事件的级别,动员报道系统的相应能力,投入报道。

动员哪些能力?传统的思维是调动记者尽快进入核心现场。但面对海啸、核电站危机这样类型的灾难事件,传统的报道思维就显得力度不够,着力点不完全吻合。使用航拍就成为一种相应的选择。因而,NHK能够实现通过航拍直播海啸场面,就是这种动员能力的体现。

但对其他电视机构,这种系统动员的重点就应当有所不同,应当根据客观条件与报道追求调动自己的报道系统。在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CNC)最初打开直播窗口时,已经获知地震将引发大海啸。因而,我们的报道思维,除了使用好事件发生地各个信息源的信息,包括新华社东京分社的采访力量,也包括其他信息源;更要尽快动员起相关区域的报道力量。这也就是网状思维。海啸会影响到一个区域,除了日本,还包括台湾、菲律宾等等,因此,第一场直播的连线,要连线驻日本的记者,也要连线相关区域的记者,看各方的应对措施如何。

3 持续报道支持能力

面对一个灾难事件,做出适当的应急反应,是不容易的。但这相对于持续报道一个事态复杂、不断演变的灾难事件,又要容易得多。日本的核电站危机的不断反复,使得日本大地震的报道,演变成一个长周期的工作。特别是这期间又发生了对利比亚的军事打击这一新的突发事件,更突显多焦点、长周期报道的难度。这正在考验相关新闻传媒持续报道的支持能力。

在对一个突发事件做出快速反应后,马上就会转入如何持续的问题。对于电视直播来说,想方设法把记者投入核心现场后,可以获得源源不断的信息支持。同时,还要动员相关权威信息源、专业信息源,动员相关内部力量,保证直播报道对关注领域的报道深度与准确。

很多时候,更让报道人员感觉心力交瘁的,是要对突发事件中后期演变缓慢的事态,不断找出新的切入角度与关注主题,不断提供新的素材与新的观察,这更会让报道群体深感压力,但也正考验报道持续支持能力。

四、灾难事件直播中电视影响能力的必要约束

灾难事件中,受灾难影响的群体,实际上超过地理意义上的灾区。而在其中,灾难信息的传播,既满足了人们知情的需要,动员人们救援,同时又相应扩展、放大了灾难的影响。这也就是传媒发达时代的灾难显得格外震撼的原因。

在灾难事件的报道中,传媒究竟应当立足于什么样的角色定位,有什么样的行为准则,这是值得今天的传媒人认真思考的。

1 抚慰者与动员者的结合:传媒在灾难报道中的角色定位

灾难事件发生时,传媒首先是动员者,这是其职责所在。无论是发出预警信息,还是迅速投入报道,都是对个体与群体的一种动员,让人们赶快有所反应,或避险,或救助,都是动员人们对灾难事件做出适当应急反应。

但在灾难事件发生时,传媒不能仅仅是动员者,还应当是抚慰者,应当通过报道的进行,让公众知道事态是否及如何得到控制,以稳定公众的情绪,实现有序应对。

灾难事件必然会对群体心理产生强烈冲击,这已经为理论与事实所证明。受冲击的个体与群体,会发生恐慌,会发生不理智的行为,这也从刚退去的“囤盐潮”得到了证明。

群体的行为,并不等同于一个集体经过一定程序的理智选择。借用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的话,群体行为往往是无异议、情绪化的。群体行为可能是突然的和极端的;在群集情况下,个体会放弃独立思考,转向盲从。态度坚决的断言、周而复始的重复和特定场景下的传染,都可能使一个人放下理性而盲从。参与群体行为的人,并不意味着都没有自己的判断与思考。大多数人做出选择时会有趋同心态。如果一个人感觉自己的意见属于少数,担心被多数孤立,就可能选择不表达出来,最后转而与优势群体、优势意见一致,从而形成沉默螺旋。这种传播学意义上的沉默螺旋,在一定条件下,就会演变成群体心理学意义上的群体行为,许多个盲从,就会形成非理性。正因为如此,群体心理的漩涡,更需要迅速抚平。

因此,传媒面对已经受灾难事件冲击的公众,就应当反应有度、报道有度,让群体稳定有序,而不是滥用传媒的动员能力和影响。

观察NHK在这次日本大地震后的持续直播,就会发现,总体上采用的是一种冷静、客观、职业化的处理方式。主播的声音和神态是冷静而职业的,除了在报道东京演播室也在晃动时表现出一定感受外,整体上,报道是内敛于正在演变与处理的焦点事件,而不是刻意放大人们的悲惨感受。这样,可能更容易让人们的心理平静下来。

2 信息平台与报道平台的结合:传媒在灾难报道中的功能定位

让信息帮助救命,而不仅是满足知情。这就是在地震这样的灾难事件报道中,传媒应当有的意识。

因此,在灾难报道中,传媒不仅要客观、全面地报道动态与进展,更要强化信息提供。不断提供海啸预警信息,不断提供如何应对核泄露,都是提供此时人们所需要的信息。汶川地震时,直播平台不断提供如何救人的信息,提供需要什么样的具体支援,都起到了信息平台的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在灾难报道中应当提供什么样的信息。其基本原则,至少应当是客观、全面、准确、专业。观察NHK的这次直播,很少使用嘉宾访谈,特别是很少出现一个嘉宾连续出现在屏幕上。专业人士接受访谈提供信息是必要的,但面对灾难事件,一个或几个嘉宾的个人意见的连续提供,有没有可能导致信息不全面、个人化意见产生太大影响呢?至少,在面对灾难事件时,过多使用单一嘉宾作为信息源与观点源,是不够审慎、容易出问题的。

3 审慎行事与积极行动的结合:传媒在灾难报道中的尺度定位

在灾难事件中,传媒应当有效约束报道行为与媒介行为的尺度和力度,这不仅是体现出对受灾难影响人们的足够尊重、体谅,也是传媒应有的职业操守。

比如,完成采访的重要性要低于救人生命。因此,任何采访不能妨碍救援。因此,在王家岭矿难救援的关键时刻,为了保证救援,新华社电视记者停下正在直播的机器,后撤到小山上,以免影响救援通道。

比如,不要不经同意打扰受灾难伤害的人们,以免放大他们的伤痛。有报道说,这次日本海啸袭击后,家长到一个小学把他们的孩子接走了,但是有几十位学生的家长一直没有来接。校方采取的行动,就是把他们集中在一起,不让任何人去打扰他们。

很多时候,记者去采访动人的故事,以报道出来感动其他人。但很多时候,接受采访,这对被采访者是一件很艰难的决定。可以报道,但不要让报道行为与媒体行为,对已经受伤者造成新的伤害。这应当是一种职业操守。

总起来看,灾难中的传媒行为、报道行为,应当是一种规则行为,应当是在一些底线约束下的行为。我们已经经历了如此多的灾难报道,应当从中总结出一系列基本规则。对电视直播,尤其如此。这也是一个传媒走向成熟、拥有公信力的标志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