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让传统文化回归中小学教育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性格和精神形成的土壤。由于多种文化的冲击,我们的传统文化处于弱势地位,为了提高民族的文化素养,急需传统文化的回归。针对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缺失的现状和我县的传统文化教育现状,本文提出要提高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教育内容由知识到情感的转型;解除应试教育对传统文化教育的“捆绑”;引导学生多阅读经典;加强汉字书写训练。传统文化要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在中小学中开展下去,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关键词 传统文化 中小学 现状 情感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5-0007-02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性格和精神形成的土壤,是我们民族的凝聚力和生命力的所在。在当今文化多元化发展的社会,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逐渐削弱,传统文化素养的培养已是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在北师大座谈时,强调古代诗词和散文的重要性。另外,教育部也下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重视了传统文化教育的地位。中小学教育作为传承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阵地,担负着中国文化继往开来的重要使命。因此,在中小学阶段普及传统文化,目的是让学生找到情感上的归属,在精神上变得丰富,在思想上获得根基,做一名有内涵、有文化修养的文化人。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通过与校长的座谈,以及教师教学的观摩,发现我县的传统文化教育存在很多问题。主要体现在:教师的传统文化素质不高,无法承担传统文化教学;教学方法单一,以诵读为主;专门的国学课少,以活动为主;学生可利用的资源少,没有传统文化基础。因此,为了改变这些教育现状,让传统文化发扬光大,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
教育要出特色,就不能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割断自己的精神命脉。主席说过,“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由于学校教育长期处于传统文化的“枯水期”,教师群体也同样“传统文化营养不良”,作为传统文化的教育者,教师首先要补文化课,也要补思想课。另外,中国传统文化不是一门具体学科的知识,而是有关生命的学问和智慧,需要个人在日常工作中进行理解和认识。这些都需要教师深刻的理解和钻研,把握其思想精髓。教师只有成为具有文化素养的人,才能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修养。所以,教师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除了“言传”,更重要的是“身教”,通过自己的行为影响学生,在言行中使学生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实现知识的潜移默化。
二、教育内容实现由“知识――情感”的转型
传统文化内容在中小学教材中所占的比例不少。可以说,我们不缺少传统文化教育的素材,缺少的是教学的方式与方法。我们的教师习惯于讲授一些知识性的东西,学生听了不仅没有兴趣,而且也没有情感的共鸣与体验。从实践的教学中,我们可以看到现行的传统文化教育只是完成了知识的灌输目的,并未达到让文化深入人心的目标。
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情感意识,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古诗学习,教师可以引领学生了解作者的生活背景,尝试从作者的视角来思考,感受古诗所表达的意境,同时,要杜绝死记硬背,减轻学生的压力。针对戏剧,教师可以发挥学生的表现力和想象力,让学生亲自表演和感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有所了解和思考,而且还降低了学习难度,培养了学习兴趣。总之,学校作为学生兴趣和潜能的开发者和引领者,应充分挖掘一切可利用资源,找到其与课堂的切合点,让学生体验民族气息,培养文化情感。
三、解除“应试教育”对传统文化教育的捆绑
应试教育极大限制了学生学习的空间和教师的施教水平。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传统文化的熏陶,教师就必须改进自己的教学。以语文中的文言文为例,教师要改变以往让学生死记硬背的方式,引导学生赏析、体会作者的意图,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样的,在历史课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知识之间有其内在的联系性,站在历史情境中分析问题,提高兴趣。
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轻松自由的氛围。在传统文化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逐步培养学生的文化鉴赏力,发掘文化的魅力和价值,对文化产生感情,以文化中的价值观指导自己的行为。因此,将传统文化作为一门课程讲授时,教师要突破旧有的思想束缚,考虑其内容的特殊性,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比如,在课堂上,老师可以讲述一些关于诸子百家及中国古代各派名人的故事,利用动画、看电影等多媒体娱乐活动来吸引学生注意力,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在乐趣中学会知识,收获情感。最终实现教师会教、学生爱学,让传统文化思想在中小学生心里扎根生长。
四、引导学生多读国学经典
接受国学经典教育的过程就是一个人自觉走进“文化”的过程。阅读经典可以改变人的气质,教会学生学会做人。教师除了在课堂上加强诵读教学外,还提倡学生在课外时间多读国学经典,阅读的次数多了,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就会感受到经典中的博大精深,逐渐内化为学生自身的感悟,实现生命成长。所以,教师要关注诵读的价值,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推荐学生一些经典的、民族的、优秀的书籍,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多国的经典文化,让学生在对经典的了解之中把握传统文化的真谛,在比较撞击中逐步培养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
五、加强汉字书写训练
汉字是我们的传统文化特征之一,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加强汉字书写训练,必须从基础教育阶段抓起。学校要为学生提供有利条件,比如我们可以在幼儿阶段告诉学生正确的握笔姿势。小学低年级段,让小学生以描红的形式用硬笔和毛笔练习横平竖直的书写方法,掌握汉字的书写规律。高年级段我们可以开展一些活动来加强锻炼,比如学生可以利用现有的条件在学校院里的地板砖上进行书写训练,养成书写的习惯。当然,教师也要加强书写训练,为学生练习提供学习榜样。
总之,在中小学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不能只重形式而不重内涵。所以,我们一定要制定好方向,为学校留足余地,发挥各自的特色,让传统文化教育真正成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