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探析钢琴学习中厌倦情绪的产生及其克服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探析钢琴学习中厌倦情绪的产生及其克服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在城市里,学习钢琴犹如学习奥数一样普及。更多的是哗众取宠,真正学得好的,却如鳞凤角。其中一个必然原因就是难以坚持下去,在长期的学习中出现了厌学情绪,又没有调整自身的练琴状态,找准正确的练琴方法。本文旨在从学琴的心理因素来分析厌倦情绪产生的原因,从练琴方式、心理和生理的角度找办法克服厌倦情绪的产生

关键词:厌倦情绪;产生;克服

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1-0111-03

一、厌倦情绪产生原因

钢琴技能的提升并非一朝一夕,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长时间的练琴会造成习琴者生理和心理的双重疲倦,生理上会表现出感觉迟钝、动作不协调、不准确,肌肉痉挛、麻木、手指失控等问题。心理上则常常表现为注意力不能集中、思维迟缓、反应速度下降,甚至出现情绪躁动、厌烦、倦怠感,这就是厌倦情绪。尤其是抑制控制功能不完善的幼儿,他们往往更容易产生厌倦情绪。由于处于初学阶段,他们练习的内容相对枯燥和单一,因而幼儿更容易遇到厌倦情绪的困扰。大部分成年习琴者虽然能够通过意志力克服厌倦情绪的困扰,但练习效果也会因为本体感觉不良而大打折扣。

(一)由唤醒原理来看厌倦产生的原因

其实,厌倦情绪的产生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因为,人们的意识只要保持着活动状态,就无时无刻不被周围的事物刺激。一般来说,新鲜的刺激更能够引起人们的注意,而重复的刺激则不那么容易引起人的注意。这就是说:人们总是被唤醒,并维持着生理激活的一种最佳水平,不是太高,也不是太低。对唤醒水平的偏好是决定个体行为的一个因素。比如听到一首乐曲,心里必然有所反应,喜欢或者不喜欢,如果喜欢就可能反反复复的听,但反复听过多次后,重复进行刺激会使唤醒水平降低,我们会不再觉得好听,甚至会厌烦它。

(二)厌倦情绪产生的生理原因

前文提到练琴时产生的厌倦感是一种情绪表现,属于心理领域,但是这种心理反应和生理反应又有密切的关系。比如:大量的不间断的练琴过程中,会使人体作用于乐器的神经关节系统、肌肉、呼吸系统造成痉挛、疲乏,肌肉在接受“超限”刺激时,由于供氧不足,碳酸乳酸等等废料不能及时排除,因而产生了强直收缩——肌肉痉挛。练琴中造成手指关节、肌肉、神经的过度性劳损,习琴者会连续几天感到疼痛,这种生理疼痛之下继续练习,必然会带来心理上的疲惫和厌倦,极度的心理疲劳不但降低直接参与演奏的运动器官的用功效率而且会影响大脑活动的工作效率。

近来有许多科学实验证明,当人们在精神饱满的时候,脑下垂体就会影响内分泌系统,血液中肾上腺素的比重加大,血管扩张,血糖增加,新陈代谢过程加快,整个神经系统的兴奋水平提高,应激能力加强。在这种情绪背景下演奏,效率自然比一般情况下好很多。

(三)厌倦情绪同练琴动机的关系

一些教育心理学理论认为:重复练习本身并不能直接导致学习结果。“影响学习的重要变量不是复习的次数,而是复习的附带条件和后果。”同样是重复的练习,带有目的性的训练和盲目的训练,由于动机和要求的不同,结果也就迥异。如果缺乏明确目的和理解,重复练习就成为盲目的练习。由此可见,学习动机直接影响学习的效能。那么究竟什么是动机呢?

动机(motive)是由目标或者对象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一种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而为什么动机能够导致学习效能的高低呢?这是因为动机具有以下功能:

1、激活功能,即动机具有发动行动的作用,能推动个体产生某种活动,使个体由静止状态而转向活动状态。

2、指向功能,即动机不仅仅能激发行为,而且能将行为指向一定的对象或目标。比如练习动机的驱动下,人们可能会去琴房练琴,在休息动机的支配下,人们则可能选择睡觉或者看外出散步等。

3、维持和调整功能,当动机激发个体的某种活动后,这种活动是否能坚持,要受动机的调节和支配。当活动指向个体所追求的目标时,这种活动就会在相应动机的维持下继续下去;相反,当活动背离了个体所追求的目标时,进行这种活动的积极性就会降低,或者完全停滞。

从产生的原因来看动机是多样化的,在学习钢琴这件事情上,不同的学习者有的学习动机千差万别。比如有的学生是因为自身对音乐的爱好而学习,有的学生是因为父母的要求自己学习,而有的是单纯为了学习一技之长而学习。动机分强弱。我们常常看到,一些学生为了获取参加国内外大奖乐器比赛资格或在比赛中夺得好成绩,每天练琴十几个小时而热情不减,即便体力上感到疲劳,但往往可以用过顽强的意志力加以克服保持良好的效率,而另一些学生在琴房呆上一会儿就开始坐立不安。

二、如何克服习琴中的厌倦情绪

调查发现,同样每天在钢琴面前练习2小时之后,有的习琴者提高很快,而有的却止步不前,这说明盲目的练习只能是事倍功半的。而为了避免练琴的盲目性,习琴者应该在练习之前对练习的内容加以思考。除了思考练习内容本身,还应该思考怎样让自己摆脱厌倦情绪的困扰。

(一)最佳唤醒水平的练习

上一章谈到了厌倦情绪产生的原因和唤醒原理有关。研究表明,当人们进入感觉剥夺状态,比如被蒙上眼睛,塞上耳朵,不能移动,或者进入相当单调的情景时,他们就会变得烦躁和渴望刺激。每一个个体都有自己的最佳唤醒水平,在面对唤醒水平降低的时候,就开始注意力分散,效率降低。所以习琴者为了克服自己的厌倦情绪,就应当调整自己的状态,尽力让自己在练习中处于最佳唤醒状态。练琴的厌倦情绪与练习方式有关,练习方式越是单调,枯燥感越容易产生,厌倦情绪形成就越快。

我们常常可以在特别是年龄偏小的学生那里发现这种现象:你同时给学生布置了一首乐曲和一首练习曲,学生的演奏兴趣总是偏向于乐曲。这是因为练习曲较之乐曲单调的缘故,不能再练琴的过程中满足抒感以及审美意识欲望的心理。因此老师在教学中应给予练琴的活动有尽可能的变换形式、多种多样的先决条件。

比如许多实例证明,色彩鲜明、富于运动变化的物体最能吸引孩子的注意。所以在教幼儿习琴者的时候,可以适当的与绘画结合,加入一些色彩和形象的元素。记得我曾经在教一个四岁的男孩弹琴时发现,由于识五线谱这件事对小孩来说非常枯燥,而小孩的注意力又很难集中,所以提高起来很困难。和男孩的妈妈交流之后我们决定给孩子做一套音符卡片,每张卡片上用鲜艳的颜色画了一个音符,以及一种小动物或者花草。孩子妈妈还编了一套“音符开火车”的游戏。这样一来,小男孩立刻被吸引住,即便在公共汽车上也缠着妈妈玩这个游戏。一周以后,他已经能非常熟练的读五线谱中的常用音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