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以匹夫之力引两岸文化活水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以匹夫之力引两岸文化活水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他,一辈子为两岸科研机构、公共图书馆前后赠送650万册以上的图书;他,开创两岸之间的交流及很多的第一次――第一个将台湾图书送给大陆图书馆、第一个在大陆举办台湾图书展、第一个在台湾举办两岸书画展、第一个在台湾公开展示大陆图书。他,就是被誉为“两岸文化书使”的石景宜博士。

石老1916年出生于广东省南海西樵山,而他与图书结缘时却已在而立之年。石老早年在广州鹎诖笱Ь投粒后因抗日战争爆发而辍学。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石老为了生计,开始在广州文德路从事旧书买卖生意,并拥有了自己的书店――忠诚书店。书店专门收售文史哲资料,不少著名学者常到店里光顾。郭沫若先生就曾对他的店有过这样的评价:“贵店不大,但有特色”、“好书不在价昂,有用便有价值”。1958年赴港后,石老重操旧业,开始他在香港的卖书生涯。他经常说起“8个牛奶箱起家”的故事,8个牛奶箱加上一辆手推车,就成为他的流动摊档。当时香港经济困难,很多小孩都只能购买旧教科书求学。石老靠着旧教科书买卖,有了最早的积蓄,而到1970年开办“汉荣书店”后才开始销售新教科书。1977年,石老回到阔别多年的广州,却见书店、图书馆内图书品种匮乏,难以满足当时人们对新知识的渴求,心中萌生了赠书的念头。许多接触过石老的人都说,石老是个急性子。急性子的石老于次年就实现了他赠书报国的心愿。当时在广东科学馆举办了一次外文图书展览,石老选送了64种,1万多册外文科技图书展出,展览结束后悉数捐赠给广东对外科技交流中心。自此以后,就开始了石老一生不辍的赠书之路。

石老由1978年起,共赠送给两岸650万册以上的图书,赠送大陆的都是台版图书,而赠送台湾的则是“有钱也买不到”的大陆精品图书。而据石老的长子、现汉荣书局总经理石汉基先生说,这只不过是一个估计数字,因为石老赠书都是积累一批后就送出去,从来不作记录的。赠书范围遍及两岸科研单位、大学和公共图书馆。石老的赠书最初主要是在广东省,慢慢扩及其它省市,后来,国家提出“西部大开发”,又把赠书重点放到西部地区。如今,海峡两岸逾80家受赠图书馆内,设立了永久性的“石景宜先生赠书室”。

这么大规模的赠书行动,一般人大概都会觉得背后有一个团队运作。但石汉基总经理说,这完全是石老一个人在做,有时候会有一两个人从旁协助。从挑书、打包、安排运输,石老都亲力亲为、全程跟踪。“我爸选书不一定是选新的书,因为不一定新的书就是有用的。所以,他甚至会跑到出版社的仓库去翻那些满是灰尘的书。”也只有这样,才会让受赠单位的领导发出这样的赞叹“石老送的书真的都是好书!”。而像大学和科研单位需要特殊种类的图书,石老会特意去寻找,甚至派人到世界各地去找。图书到馆后,石老更是会敦促馆员尽快整理、上架,“不是我急,等着看书的人急啊!”石老总是如此说。

除了赠书以外,石老也促成两岸文化交流许多的第一次。1988年4月,汉荣书局和深圳大学联合举办“台湾图书展销会”,这是自1949年以来首次举办的大规模台湾图书展销会。1988年11月,在台北举办“中国当代书画展”,随后在北京、广州、佛山等地展出。石老有感于两岸书画家的交流隔绝,而自己收藏了一些两岸名家的作品,遂在台湾画家朋友的帮助下,先出版了一本画册,随后以画册申请办展。1990年1月,台湾历史博物馆展出了石老赠送的大陆版图书,这是台湾地区首次公开展示大陆版图书。1991年3月,石老组织和资助的“五南教育访问团”到北京、上海、广州、桂林、深圳五地参观访问,访问团的57位成员均来自台湾著名高等师范学府,多为学者和教授。这是台湾教育界首次组团访问大陆。

石老曾经说过:“我从内地到香港时是个穷光蛋,我希望自己死的时候,也是个穷光蛋。我的钱都是从书那里挣来的,我就应该用书回馈给社会。这样,上对得起宗族,下无愧于子孙后代。这也可以说: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他向子孙嘱咐后事时说:“我有一些钱留下,你们不要将它分掉,因为我曾答应一些图书馆会送赠图书给他们,现在我不能亲自兑现这些承诺,希望你们能代我完成。”石老回馈社会的心愿不仅反映在赠书上,也反映在其对公益文化事业的贡献上。1998年,“佛山市石景宜刘紫英伉俪文化艺术馆”开幕,这是石老和佛山市政府共同倡议所建成的一项公益文化设施。该馆珍藏石老所捐献的6000余幅字画和5万余册艺术类图书。石汉基总经理说,曾有台湾收藏家欲以高价购买石老这批书画,但石老认为,出售非他所愿,如果卖掉后想重新收藏也是不可能的事情;但同时,自己也没有能力建一座艺术馆来收藏。于是他向家乡佛山市提出建立一座艺术馆,把这批字画捐出来作公开展览,与大众分享。这座文化艺术馆给佛山市民和游客提供了一个休憩和陶冶艺术情操的好去处,而馆中5万余册的艺术类图书,也是目前大陆馆藏艺术类图书之最。位于西樵山的“石景宜先生纪念馆”目前在规划中,石汉基总经理说,纪念馆建成后,他们也会将石老的有关资料全数捐出,让人们能够详细了解石老的生平。

石老对公益文化事业的一片热忱,在他去世后由石汉基总经理接棒,成为第二代的“两岸文化书使”。石总在多次受访时都曾表达把大陆图书引进台湾的愿望。当笔者询问这个想法的出发点时,才发现,这并非想象中的“利益本位论”。“因为台湾图书市场不算很大,如果能有大陆市场,空间是难以想象的大。但如果你要出版一本书卖给别人,却不了解对方的情况,做出来的东西就有可能不适合对方市场。所以我就想,把大陆图书引进台湾市场,大家能看到对方的出版物,交流多了,学习到对方的优点,会促使好的作品的出版。虽然两岸四地同样是使用中文――先撇开简体繁体的区别――但大家的写作方式并不相同。如果大家能看到对方写作方式和生活习惯的不同之处,从而就其作出调整,这样占领市场会比较快。这样的调整说不准是好还是坏,但这种交流后所产生的变化有利于市场发展。”俗话说,三句不离本行。听石总一席话,倒觉得出版辗撬的本行,两岸文化交流才是他的人生宗旨。

所谓“言传身教”,石老可说做得非常出色。石汉基总经理说:“父亲对金钱很淡漠,但不会给我们经营非教育类的生意,他要训练子女去自己解决问题,让我们学习面对危机。”这无疑是比金钱还要宝贵的“财富”。这种对金钱的态度也放映在他们的出版事业上。石氏旗下出版机构导师出版社有限公司成立初期主要还是出版英文教科书。后来,香港教育界人士提出用母语教学更利于学生吸收,导师于是开始出版中文教科书,当时还是90年代,用中文教材的学校只占整体的3%,中文教科书可是出一本亏一本。面对日益下降的读书风气,汉荣曾于2005年举办“学界阅读报告大赛”,参赛对象为中学至大专阶段的学生。“这种大型活动是一个提醒、鼓励的作用,让学生从小养成阅读的习惯。但至于工作以后,是否能继续下去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了。”这是出版人的感慨,也代表着读书人的无奈。

如果把一座建筑或者一个小书室形容为半亩方塘的话,石老的赠书就是令其灵动起来的文化活水。石景宜博士生前曾说“一沟之水不足以成江河”,其中透露着这位“开启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第一人”期待更多后来人的愿望。而他所开创的半亩方塘,依旧静静地、持续地发挥着它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