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4963条生命,化作永恒铺就的亘古奇迹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4963条生命,化作永恒铺就的亘古奇迹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07年12月25日,我对面的国际大酒店正在举行圣诞狂欢夜派对。可有几人能想到,这一天还是川青藏公路通车53周年的纪念日?53年前的这天,在青藏高原,人类公路建设史上最伟大的工程――川青藏公路胜利通车。

那一天,从两条公路上开来的350多辆汽车,满载着筑路功臣、模范和战士、民工、工人,汇集在布达拉宫广场,掌声和欢呼声如暴风雨般响起。我相信将生命留在这两条公路上的4963位修筑者一样听到了送给他们的掌声。

那一天,三万藏汉各族同胞在布达拉宫前,争相把一条条洁白的哈达挂在彩车上,挂在筑路的勇士们身上。庆祝大会开始时,全体起立,向在修筑两路中光荣牺牲的烈士表示哀悼。

那一天。没有公路的历史戛然而止,人背畜驮的原始运输方式逐渐消散。欣然命笔,题写了“庆贺康藏青藏两公路的通车,巩固各民族人民的团结……”的贺词。

碑文上有他们的青春印痕

繁华路口甚是喧嚣,我心中却一片静默。一笔一画,我将《川藏、青藏公路纪念碑碑文》抄录了下来,读了很多遍。最让我感动的是这16字:跨怒江,攀横断,渡通天,越昆仑,餐风卧雪……

高达20米的白色纪念碑体是1985年自治区成立20周年时树立的。在自治区档案馆我找到了当时的资料:纪念碑型的方案征集到28个,3个建筑模型,后来选用了自治区建筑设计院高级建筑师林树义设计的三角形碑体方案,因为三角造型适合于它所处的丁字路口。碑身三个平面,正面是碑名,镌刻的“川藏、青藏公路通车纪念碑”由题写:另外两个侧面,分别镌刻着藏汉文的纪念碑文。碑身顶部有醒目的公路路徽。工程由曾承担过北京人民大会堂、纪念堂、江西南昌八一纪念塔等著名工程地材的福建省惠安县石料公司承担,工期4个月。

可是碑后的路,却修了整整三年。要知道,旧没有一寸公路,普通百姓也没有见过公路,修筑公路到北京更是遥远的天方夜谭。但就是这个天方夜谭,后来竟然变成现实。

碑是延伸的路,路是矗立的碑

历史上清政府曾多次帮助平定内乱和打退廓尔喀人的武装入侵,但由于解决不了交通和补给的困难,驻军甚少,修筑进藏道路每每以失败告终。特殊的地理、特殊的人文,没有公路,交通靠人背畜驮,到内地往返甚至需要一年……为了改变这个面貌,筑路战士和民工背着铺盖卷,风餐露宿,完全靠奉献精神修成了这两条路。那时候有谁听说过向上级索取自己应得的呢?

对于刚从解放战争的硝烟中走过来的人民来说,二郎山是他们遇到的第一道坎。在这里,官兵们创作了“二呀么二郎山,高呀么高万丈。古树荒草遍山野,巨石满山冈,羊肠小道难行走,康藏交通被它挡。,铁打的汉,下决心,坚如钢,要把那公路修到那……”《歌唱二郎山》由此唱响大江南北。翻阅资料,我还查找到当年藏族民工为筑路所唱的一首民歌“大鹰要高翔,山崖快闪开吧;大鹰要低飞,江水快闪开吧……”

作家马丽华在1985年9月的一篇文章中写过这样一句话:因为修建了川藏青藏公路,的整个那一时代,都该被追认为筑路时代了。谁从这两条路上走过,谁就该铭记那个时代。

口述历史再现修路的艰难

山东退休干部王应霞手中有一张发黄的照片让我震惊:在一个垂直的悬崖绝壁上,中间横挂着一个木头做成的梯子,上面站着三四个修路的战士,正在用铁锤开山筑路。下面几十米深的地方,是奔腾咆哮的河水。老人说这是当年的然乌沟,是她们部队施工时的情景。

她记得,早已返回内地的连队老教导员临终前含糊地说着:“二,二,二……”王应霞俯下身去,马上说:“二郎山,折多山,雀儿山,然乌沟……这都是咱们当年修路的地方。”老教导员微笑着点头,已经说不出话,满足地闭上眼睛。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想的仍然是的路。

在二郎山,隧道工地是人类的“生命”,洞口空气含氧量不足平原的40%,日温差高达20℃,大量有毒气体密布,粉尘弥漫;在海子山,目前国内海拔最高的公路隧道海子山隧道每到雨季塌方、泥石流不断……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域高原,不仅人会缺氧,机械也会因缺氧而带来功能。很多架桥机和挖掘机、装载机等内燃机车在青藏高原上功率会下降近一半,原因就是缺氧。

如此严酷的环境下,活着尚且艰难,何况还要从事高负荷的劳动,如果心中没有理想的支撑,怎么完成?是什么让他们如此这般?怎样才能做到他们这样?每听到这样的故事我都在想,面对他们,今天的我们似乎缺少了某种元素。

川藏线有终点,军人的使命没有终点。除了川藏线,进藏的道路还有青藏线、新藏线、滇藏线,这些路上依然写满故事。有数据统计:53年来,仅川藏线这一条线汽车部队的运量,就相当于为每个同胞送去了3吨多物资。

我并没有逐一走过,但现在只是伫立碑前,胸膛间已经涌起无言的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