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WebQuest教学模式在高校计算机教学中应用的探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WebQuest教学模式在高校计算机教学中应用的探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本文提出了高校网络教学存在的问题,阐述了webquest教学模式基本理念及该模式在高校计算机教学中应用的实例。

关键词:WebQuest教学模式;创造性思维;递归算法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0) 04-0000-01

Applicaton of WebQuest Teaching in University Computer Teaching

Wen Mingzhu

(Guangdong Foreign Language&Trade University,Educational Technology Center,Guangzhou510006,China)

Abstract:This aticle proposed the problems of teaching university network, described the basic concept of WebQuest teaching mode and the mode of teaching in the university computer application instance.

Keywords:Webquest Teaching;Creative thinking;Recursive algorithm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计算机技术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许多高等学校不断地增加计算机相关课程的教学,教学的内容也不断地更新。但是,一方面用人单位觉得人才溃乏;另一方面众多的大学毕业生又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其原因之一就是,目前高校的教学存在着一定的弊端,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培养的人才不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

一、目前高校计算机教学模式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注重硬件建设,忽略教学方法的变革

多数高校注重硬件的建设、技术的发展,但不注重教学方式的改革,不注重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相结合。

(二)注重教师知识的传授而忽略学生能力的培养

评价教学效果仍以教师评价教师课堂教学为主,教师的教学也大多停留在单向的多媒体展现上,致使学生机械、被动地学习,对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重视不够,更谈不上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三)注重个人表现而忽略团队协作

传统的教学模式下,以教师教为主。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学术交流和情感交流都很少,容易使学生形成孤僻、冷漠、不易合作的性格。而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团队合作能力比个人能力更加重要。

如何变革教育教学方式,培养出与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复合型人才,是高校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WebQuest教学模式理论概述:

WebQuest教学模式是1995年由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伯尼•道奇博士和汤姆马奇创立的。WebQuest可译为“网络探究学习”。简单地说,是利用因特网资源,通过向学生提出一些本质性问题、提供进一步探索的机会,让学生们在动手做的过程中应用他们的知识,从而激励学生深层次思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自从WebQuest模式创建以来,基于这种学习模式的教学设计的研究越来越多,范围也越来越广。备受美国和西方国家的推崇,变得日益流行,它是适应当前信息社会和素质教育的一种信息化教学模式,而且已被视为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最佳模式。

三、简单的WebQuest学案设计

《VBA开发与应用》第五章 VBA递归程序设计的WebQuest学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沟通能力,增强立自主学习意识,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多维度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理解什么是递归算法,练习用递归算法的思想分析解决问题。能够应用递归算法设计汉诺塔演示软件。

(二)教学准备:

1.创设真实与虚拟相结合的积极课堂:建立一个基于网络平台的学习环境,创设一个真实与虚拟相结合的积极课堂。学生根据IP地址随时登陆虚拟的网络学习社区。

2.选择真实的、有意义的任务:WebQuest要求呈现给学生一个真实、有趣、有一定难度的任务。递归程序设计这一章是程序设计基础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传统教学中多数是教师讲解算法思想和例题并配合课件演示,但通常学生对该算法思想理解有难度,很难将其应用于实际的程序设计中。本课的任务要求学生为教师制作一个汉诺塔演示软件,优秀的演示软件可被程序设计教师用于教学演示。本任务与工作息息相关,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使命感。

(三)教学流程设计:

1.导言:创设情境,提出课题

汉诺塔问题源自一个古老的传说。在一个庙有三根石棒,第一根上面套着64个圆的金片,最大的一个在底下,其余一个比一个小,依次叠上去,庙里的众僧不倦地把它们一个个地从这根棒搬到另一根棒上,规定可利用中间的一根棒作为帮助,但每次只能搬一个,而且大的不能放在小的上面。用递归算法破解汉诺塔问题很简单。怎样去解决呢?这是我们本章中要研究的问题之一。汉诺塔问题是程序设计中的经典递归问题。教师在讲解这一章中要费很大的力气,但往往学生对算法的思想还是理解不透。更很难将其应用于实际。我们今天的任务是要用EXCEL设计一个汉诺塔的演示软件,要求能够形象地演示出盘子的移动过程,盘子数可以在规定的范围内任意设定。

2.教学资源:可以使用如下资源来协助完成研究:

/,,/,/jxky/ShowArticle.asp

3.教学过程:

把学生分为四个小组,可以采取自由结对的方式分组,同时要根据自己的判断做出适当调整。在小组内,由成员共同决定每个人扮演什么角色。每个成员一旦有了角色,就要完成好分配的任务。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认识问题

教师不是直接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根据他们的要求向其提供援助和搭建脚手架。在本案例中,教师通过一系列问题,启发学生对未学知识的渴望。

第二阶段:分工合作、收集信息阶段

由于真实情境中问题比较复杂,凭单个学生的力量是不可能解决的,因此合作学习必不可少。在本案例中,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将问题分配给各小组。即:采集信息;专家访谈;设计调查问卷,了解师生对软件功能的需求。

第三阶段:筛选信息,运用收集到的信息设计子项目。教学活动重新回到课堂,师生们相互讨论各个小组收集到的信息。各小组对所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筛选重组。

第四阶段: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软件的设计。

第五阶段:各小组的同学采用多种方式展现自己的劳动成果。

四、总结:

以往很多学生感觉本章知识枯燥、艰深难学,但通过这次活动,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自主学习的状态下不但掌握了递归算法的设计思想和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的知识实际设计软件,强烈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同时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还主动生成了和多门学科相关的问题,不仅有计算机知识,还包括人文科学、语言等相关学科的问题。此时不是学习的终点,而是继续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形成终生学习能力的开始。

参考文献:

[1]师书恩.信息技术教学应用[J].高等教育出版社

[2]李康.教育技术学概论[J].广东教育出版社

[3]钟志贤.信息化教学模式[J].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