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谈谈语文教学资源的运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谈谈语文教学资源的运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我们的身边,有很多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最愿意做的事情是直接拿来一些他人的教学资源(如课件、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实录、媒体资料等),然后依样画葫芦,不加分别地进行使用,以别人的思路代替自己的思路。事实证明,这样的做法对学生的文化成长和教师的专业发展都是不利的。现在的教学资源可谓极其丰富,但有一个如何适度运用的问题。那么应如何恰当地运用语文教学资源呢?

一.要有利于激活学生思维

毋庸讳言,现在各地较为普遍地存在学生不喜欢上语文课的现象,这里面的原因很多。教学不能激活学生的积极思维,恐怕是其中的一大原因。而要激活学生的思维,就需要用科学的外力触发一时被滞塞的内驱力,使之圆灵生动。而恰当引入新鲜有趣的语文教学资源,往往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帮助学生完成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而激活思维的目的恰如《学记》所言:“和乐以思。”能在和谐、快乐的氛围中学习,显然是每位学习者所愿意做的事。

例如,在教学“宋词二首”(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时,笔者特意安排了两首词之间的一个课堂衔接,我使用了一个教学资料——辛弃疾的一首赤壁怀古词(《霜天晓角·赤壁》)。原词如下:

雪堂迁客。不得文章力。赋写曹刘兴废,千古事、泯陈迹。望中矶岸赤。直下江涛白。半夜一声长啸,悲天地、为予窄。

这首赤壁怀古词,因赤壁而怀苏轼,叹人生之不平,抒发千古兴亡之感。苏辛的两首赤壁词都写得豪放,但苏词写得清雄超旷,而辛词写得沉郁悲壮。教学资源的恰当引入,有助于激发学生课堂的学习状态,促使学生去重新发现苏辛词作的“熟悉的陌生感”;通过这样的教学资料,学生在“乐学”中直观地掌握有关词家风格流派方面的知识和概念,从而更高层次地去领略苏辛词作的艺术之美。

二.要有利于促成学生体验

在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正往纵深发展的这个特定时代里,应该让语文资源成为促成学生获取体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媒介。可以说,体验就是抵达心灵深处的呼唤。

作文,是抒发自我性灵、叙写自我亲历、表现自我存在的心智活动。要促成学生获取体验,需要教师拟定一些有质量的作文题目。笔者经常从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和有关文学、文化书籍中选取写作素材来命题,让学生进行写作。

例如我由卡夫卡超短篇小说《凭窗闲眺》中得到启发,让学生写一篇同题作文,这个题目富有诗味,有着较好的区分度,结果学生佳作纷呈。我还让学生写过“漫议慈善”、“如何看待传统工艺的衰落问题”等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的作文题目,这些独到的作文训练不仅能够促成学生获取切实而有益的写作体验,而且能够较好地锤炼学生的写作能力。阅读是一种生命的体验。成功的阅读教学,往往离不开促成学生获取对文本的体验。例如,在教学《肖邦故园》时,我借助肖邦的一些名曲来引导学生去体验有关肖邦故园的四季描写的情味,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

三.要有利于简化学生认知

语文教学资源的运用,应该有利于简化学生的认知,让学生能够掌握一些最本质、最素朴而又最有价值性和智慧性的语文知识。我们的阅读教学,应该是教师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心”(文心、诗心和词心)的活动。这样的直抵文本“神光所聚”之处的阅读教学,恰恰需要一种点石成金的本领。例如在教学小说《清兵卫与葫芦》时,大家一般都会按照教参和课文注释的说法来组织教学活动,似乎也就没有进一步思考和怀疑的必要了。“葫芦”和“道”是否有关系,就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既然文中批判“武士道”,提倡“人道主义”,这里面都有道,那志贺直哉所说的“道”和老庄的“道”有无关系,这个问题也值得研究。我看到文字学家赵世民先生从构字和意蕴相结合的角度对“道”做了这样的解释:“面之所向、行之所达”。“武士道”所追求的目标,不是导致了它的严重的后果了吗?“人道”所追求的目标,不正为世界人民所普遍接受吗?我后来还看到赵世民先生对“壹”的解释:从古文字角度来说,“壹”就是葫芦的意思。壹,简化之后,不就是“一”吗?一,唯一,独一无二,这不就是“个性解放”所要追求的目标吗?这样说来,这样一番的探索和钻研,既简化和拓展了教学内容,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独立人格。可以说,如果广大语文教师都有这样的一种锐意穷搜、执著一念的教学态度,那么他们的教学本领将会真正地得以提高。

罗进近,教师,现居浙江温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