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且歌且舞且游戏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素质教育应从儿童抓起,这是形势对教育工作者提出的要求。但如何入手已成为大家争论的焦点。笔者认为,再素质教育的实践中,不应忽视儿童的天性,而应用舞蹈这一艺术形式让儿童在游戏中接受教育,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关键词: 游戏性; 少儿舞蹈; 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 G42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7-0043-02
我国新的教育形势对我们提出了这样的要求:素质教育从儿童抓起。作为素质教育的一种,儿童舞蹈教育担负着极其重要的美育素质教育功能,舞蹈教育专家杨飞飞在《中学舞蹈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美育功能》一文中更是开宗明义地指出“作为艺术之母的舞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1]。而作为儿童舞蹈教学者,我们又不难从自身的教育实践、从与儿童的频繁接触中得出这样的结论:儿童的天性是游戏,忽视这一点去抓素质教育实际上也就是违背了儿童教育的基本规律。如果认识不到儿童的游戏天性的必然性,只强调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就难以准确地把握素质教育的关键,而忽略了儿童素质教育这一普遍要求,只强调儿童天性中的游戏成分那也是无法很好地完成对儿童的全面教育的。这种游戏天性与素质教育相互协调的重要性在儿童舞蹈的教学和表演中体现得尤为突出。
“儿童舞蹈的表演和教育,不应拿专业的标准来要求,它的本质是半跳半玩”。在2002年中华民族儿童歌舞周学术座谈会上,中国儿童歌舞学会副会长杨书明针对当前儿童舞蹈表演与教学中表现出的弊端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其实这种困惑已经困扰儿童舞蹈教育工作者多年。这方面的探讨也越来越多,作为一名多年从事儿童舞蹈教学的教育工作者,本人对此也深有感触,下面就个人的一些体会跟同行们做个交流,以求得到更大、更多的启发。
一、随心而歌舞的儿童天性
儿童歌舞是儿童为自己而歌为自己而舞的,他们从依呀学语时信口而歌,从跚跚学步时随心而舞,一切都发自天然,没有丝毫的造作和扭捏,没有丝毫的功利和目的,一切都是为了娱乐自己和娱乐伙伴,他们是为儿童自己跳的,为儿童自己唱的,而不是给成人看给成人评判的。然而在儿童舞蹈教育的现实中,为了在比赛中获得好名次,一些少儿艺术团在编舞创作中,过于注重孩子歌舞表演技巧,而忽视挖掘孩子情感的自然流露,他们的表演首先成了大人们出成绩的平台。
不管在业余范畴还是专业范畴,对在儿童舞蹈教育中是否实施成人化的舞蹈技巧教育和成人化的舞蹈表演培训的争议一直都没有停下来过,北京舞蹈学院副院长熊家泰对在幼儿阶段和儿童舞蹈训练的初期就对孩子进行专业化训练的做法表示了否定,因为这有可能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带来不利影响。另外,他也不赞成在儿童歌舞中选用太过复杂的题材,那超出了儿童的表现能力。
北京舞蹈学院吴启明副教授指出,一些儿童歌舞节目玩技法,结果适得其反,没有儿童节目的个性。一些专家包括少儿艺术团的老师认为这与当前少儿舞蹈剧目创作的贫乏,创作手法的单调不无关系。这两者的缺乏,给学校、少年宫以及校外艺术教育机构排练儿童歌舞节目带来困难,但是儿童舞蹈比赛的评价过程和评价结果却又使儿童舞蹈的创作进入一个无以自拔的恶性循环,为了出成绩他们只好求助于表演技巧。把比赛的结果看的比什么都重要,这就容易忽略了孩子的天然本质和他们对舞蹈的希望。
这显然是要不得的。好看的儿童舞蹈一定要有鲜活的、孩子爱看的动作形象表演。要让跳舞的孩子们感受到跳舞的快乐,也要让看舞的孩子们感受到看舞的满足。让孩子们在这个过程中娱乐自己、教育自己。在一种游戏般的舞蹈的过程中为自己和伙伴、乃至为大人们带来快乐。
二、少儿舞蹈教育――游戏先行、与游戏同行
大教育家孩子说过:“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学而时习”说的是过程,有这样的过程,才能达到“不亦乐乎”的目的,把学习的结果视为唯一,“学而时习”的过程变得索然无趣,甚至变得痛苦不堪(看看我们身边无数儿童哭着闹着不学钢琴不学画画不学跳舞的事例就不难明白这一点)。据说,古希腊时,柏拉图的学园,主要是为儿童在游戏中学习而创立的。东西哲人在这点上竟然是如此不谋而合地把学习看作快乐的事、与游戏合而为一的事。可以说,初始意义上的教育是与游戏密切相关的,这应该是教育的本来面目。
后来,社会的发展,人们附加在教育上理性的东西太多,渐渐地,教育变了味,成了工具,成了手段。在中国,随着科举制度成为统治者选拔人才的机制,学校教育沦落为科举的附庸,成为求学者博取功名的敲门砖。再加上中国人一向注重实用性,游戏被视为“奇技淫巧”,教育就变了脸,而且面目全非了。直至今天,它仍然只是应试的工具,即使在儿童舞蹈教育这样的本身具有游戏特征的艺术教育也基本上与游戏没多少缘分了。虽然有教育学家、社会学家看到了其中的种种弊端,但也还并不足以影响教育决策,更别说在短时间内改变现实了。
其实,人都有好乐的天性,在玩中学、乐中学,学的东西特别容易接受。人脑是由数以亿计的脑细胞构成的,每一个脑细胞都与几万乃至几十万脑细胞连接,来回不断传递信息。而脑细胞在活跃状态下,与其它脑细胞连接的面更广,传递信息的速度也更快。这种状态下的读书学习,效率也将成倍提高。一些发达国家,他们对教育远远不像我们那样看得那么过于严肃,在他们的教育中活动形式,游戏形式,大多数情况下,学生都是在玩中学、乐中学。在瑞士,小学阶段的学习时间有一半是游戏,在游戏中完成学习内容。教育,尤其是(艺术)舞蹈教育,本身就比所谓的文化课“主学科”更具有游戏性,更不应教得那么严肃,一件事情可能包含多种困素。换种眼光看教育,教育中多一点玩乐,多一点游戏,教育就可以换上一张和蔼可亲的“面容”了。
席勒告诉我们:“只有当人充分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是完全的人。”人在游戏时,充分调动听觉、视觉、味觉、嗅觉和触觉,大脑又处于兴奋状态,这种状态下的学习,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才还了学习以庐山真面目,这样的教育才更富有人性,才意味着人的解放。
三、在游戏中实施素质教育
儿童游戏是在一定的时间、空间中进行的,伴随着紧张和愉快;有别于日常生活,它只是对生活的一种模仿;目的就在游戏本身,不在游戏之外。
素质教育应该从两个方面来说:首先是教育,然后才是教育的范畴:素质。素质它有两个意义:从广义上看素质是一个人内在精神的外部表现;狭义上讲就是一个人为人处世的思想和能力。也就是所学知识的技能运用。所谓素质教育,不过是教少儿如何将内在的潜能激发出来,运用在社会上,表现出不凡的思想和能力。
正因为如此,要表现不凡的思想和能力,就必须提高教育水准,素质教育不是单纯的提高学分,素质教育是一个包括思维、能力、人格等等全方位的教育,要使得被教育者在接受教育后能够独立健康地在社会上工作、生活、学习,这是最低的要求。
现代素质教育应该注重教育的结果――非凡能力的运用,潜在技能的发挥。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少儿舞蹈教育在结合游戏进行教育应作出更多的探索和尝试。
艺术教育对人的作用非常深刻的,但过去我们的认识非常浅。舞蹈是人们表达情感的最古老也是最直接的形式,然而,在少儿与人交往中,平时与情感激动时表达都不大一样。
舞蹈教育与少儿素质教育都给我们很大启示。舞蹈教育一是在于提高儿童对艺术的欣赏与参与能力,包括感知能力,审美能力,鉴赏能力,从而满足他们对美的追求,通过舞蹈训练达到强身健体,美化身段的目的,从而提高儿童的自我欣赏能力和自信心。当我们以美好的、生动的、诗一般意境的舞蹈进行交流时,孩子们体验到的是对艺术的敬仰、对人类的热爱,对和平的向往,对真善美的渴求以及对人生的珍重。因此,舞蹈教育与青少年素质教育的意义在狭义上指的是个人身心艺术修养的教育,在广义上意味着人类精神境界的完善与升华。
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需要有一个过程,舞蹈教育和少儿素质教育的主旨是通过创作,训练、表演,对青少年进行德、智、体、美的教育,开发他们的潜在能力,为培育社会主义新人打好全面、扎实的基础。舞蹈训练可以锻炼青少年身体各部位的协调能力,不仅增强对形体美的认同,也增强他们对舞蹈本身乃至对其它门类艺术的感知能力。舞蹈教育可以锻炼和培养少儿的集体意识,不仅增强少儿的社会知识能力,也增强他们主动参与社会的能力。舞蹈表演可以培育青少年的艺术美感,也增强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对光明的热爱和追求。
艺术教育应当寓教于乐,始终贯穿于音、舞、美课教学之中。音乐和舞蹈在艺术教育中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两者在艺术教育中也是不可分离的。舞蹈和音乐是互为作用地合在一起的艺术形式,音乐和舞蹈可以丰富人的情感发展人的想象力,增强人的自信心,自豪感,使少儿在接受教育中得到健美挺拔的肢体,高尚的情操,高雅的气质,端庄的仪表、仪态。例如:每次有少儿舞蹈新班开课,有些孩子喜欢舞蹈,还有部分孩子胆怯,对舞蹈没有兴趣,但笔者想办法在课堂中利用一些喜闻乐见的游戏进行教学取得好效果。比如小青蛙找妈妈,小兔比赛,老鹰抓小鸡,小树长大了等等。孩子们兴致勃勃,很乐意学习接受。另外还会采取一些竞争的办法,比如分成小组排队,按规定的动作、规定的音乐节奏由小朋友当裁判,从一个方位进行到另一个方位,如果小组里有动作或音乐节奏不准确的,让他必须再排一次队,重跳一次,直到跳对为止,看哪组同学完成又快又好,小朋友非常有参与意识,主动帮助那些动作或音乐节奏不准确的同学。这样不但让每一位同学都认真按照动作的规格要领去做,而且每组同学都很团结,效果非常好!孩子们愿意以他们自己喜欢的形式学习舞蹈。
舞蹈是一门艺术,它不仅是舞蹈专业工作者的事业和追求,也是舞蹈教育工作者实施教育的根本立足点。舞蹈教育工作者的任务不仅在于提高专业教育的水平,也在于用舞蹈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教育少儿,达到提高少儿素质教育的目的。
要使艺术教育回归儿童生活,就要将艺术教育与儿童特有的、热爱的生活方式结合起来。游戏是儿童的基本活动,让艺术教育以游戏的方式存在,既体现了对儿童权利的尊重,又充分发挥了艺术教育的效益。艺术与游戏,在儿童生命初期,本来就是一体的,角色游戏蕴涵着戏剧的萌牙,涂鸦蕴涵着绘画的萌牙,最初的生命律动蕴涵着舞蹈的萌牙……游戏愉悦与审美愉悦,有着极大的相似,它们都专注于过程,表现出超功利的特点,具有极高的享用价值。特别是象征性符号的使用,体现出艺术与游戏在心智方面也存在有机的关联。因此,用游戏的方式来设计、组织艺术活动,使儿童在游戏中得到快乐和成长,发挥创造的潜力,是当前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走向。荷兰文化史学家约翰・赫伊津哈(Johan・Huizinga)在《游戏的人》这一著作中,专门论述了游戏与舞蹈的密切关系。他认为“舞蹈在任何时候对于任何民族而言都是一种纯粹的游戏,是现存最纯粹、最完善的游戏形式……舞蹈本身就是游戏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舞蹈是一种特殊的、特别完善的游戏。”[2]众多实践工作者也对儿童艺术活动设计中的游戏因素给予了较多的关注。
但在当前教育实践领域,艺术教育却存在误区:以知识、技能的训练和灌输替代儿童真切生动的体验和表达,成人式的思维、概念化的表达、整齐划一的作品使得儿童与生俱来的艺术感受能力逐步丧失;功利性的追求替代了艺术教育的正确目标,各种奖项及其带来的升学和择校上的优待,盲目跟风,办教育者对经济利益的追逐等倾向使得艺术教育偏离了它的宗旨;新观念、新的研究成果不能及时普及,理论和实践缺乏沟通,对不良风气的认识批判不够,等等。
艺术与创造,一直是一对密切相关的概念。离开了创造,艺术就成了死物,创造是艺术生命的“第一生产力”。因此,艺术作品是否具有创造性,往往成为一个重要的评价标准。同时,人们也将艺术教育视为培养儿童创造力的手段。西方在对待儿童艺术问题上强调儿童的“原创”,即将儿童艺术才能的发展视为一个生物学过程,视为先天潜能的展开,视为一种完全自发的自我表现。教师作为儿童的伙伴、材料提供者、活动帮助者以及观察者而存在,不应对艺术活动进行过多的指导和干涉,不应以规范、技能去约束儿童的想象。这种观点在西方一直处于主流地位,被称为“工具论”。相形之下,强调学科和文化、学习的“本质论”则是20世纪60年代后才在艺术教育领域引起关注。工具论与本质论之争旷日持久,且有从对立走向融合的趋势。这种趋势表现在少儿舞蹈教育中,就是本文提到的游戏与素质教育问题,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
所以,有教育家明确提出了“教育即游戏”的理论。
四、以儿童为本,在游戏中塑造健全的童年
童年应该是无负担的童年,应该是随性而歌随心而舞的童年。它不应该是大人们完成教育计划、成就教学目的的承载体。而是儿童自身获得学习乐趣、获得艺术享受的过程。舞蹈本身是最富于儿童特点的艺术形式,这就是为什么还没学会说话的娃娃就会本能地跟着大人或者电视舞蹈。因为“舞蹈是动作的艺术,是用人体动作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抒发感情的一种视觉表演艺术.这一直观性、可感性强的艺术,恰好符合孩子们身心发展迅速、天真活泼、好动好奇、模仿性强等生理心理特点,是幼儿最喜爱的艺术活动之一”[3]。正因为如此,儿童的舞蹈教学才需要充分把握“游戏与兴趣”这一教学关键点。
我们处在一个强调以人为本的时代,在教育中就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尊重他们的天性和爱好,这并不排斥知识的学习和本领的掌握,而且,处于长知识长身体青春期的少儿,应该在各门学科中都争取好的成绩,学校评价教育质量,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及至升学率,也是一种“硬指标”。不以分数、获奖成绩为本,并不是说分越低越好,不片面追求分数追求成绩指标,并不等于不要分数不去获奖,少儿舞蹈教育也一样,在注重游戏中获得素质教育成果的同时,也并不排斥舞蹈教学的成绩,问题在于:在人和分之间、教育和成绩之间,要分清本末,本固则枝荣;不要舍本逐末,见分不见人。
着眼于少儿的全面发展,按教育规律办事,成绩的提高和教学中以“获奖”、以“率”为标志的各种指标的提高应该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如果反过来,夸大了“获奖”的意义,甚至把少儿变成“得奖机器”,不惜违反教育规律打造一个高指标,其贻害无穷自是显而易见的。
少儿舞蹈教育在倡导以人为本、以儿童为本的思想时,就应该紧紧围绕“一切为了儿童的发展”这一主旋律,力图营造一个良好的精神环境。让少儿在一个快乐、轻松的环境中,主动感知并自由表达自己的各种感受,在独立的活动中认识自己的能力,看到自身的价值,促进少儿身心健康和谐的发展。
英国哲学家罗素曾经论述说:“在干涉儿童教育的各种力量中,没有一种力量站在儿童自身幸福的立场上。……学校和教师要在竞争中凭借学生来为学校增添光荣;作父母的只想让他们的孩子光耀门楣。”他在近一个世纪前的话今天听来依然发人深省。而作为少儿舞蹈教育工作者,我们的职责就是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尽可能的减少少儿成长中的悲剧成分,让他们在轻松和快乐中造就艺术素质、在饱满的人文气氛中长大成人,在游戏中感受到舞蹈的魅力,在舞蹈中领会到艺术的魅力,在艺术中感悟到人生的美丽。
结束语
作为少儿舞蹈教育工作者,我们的职责就是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尽可能的减少少儿成长中的悲剧成分,让他们在轻松和快乐中造就艺术素质、在饱满的人文气氛中长大成人,在游戏中感受到舞蹈的魅力,在舞蹈中领会到艺术的魅力,在艺术中感悟到人生的美丽。
参考文献:
[1] 杨飞飞.中学舞蹈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美育功能[J].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2009(7).
[2] 约翰・赫伊津哈(Johan・Huizinga).游戏的人[M].北京: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6.
[3] 王丽娟.谈舞蹈的美育功能――对幼儿舞蹈教育的几点认识[J].鲁东大学学报,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