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宋代的金银工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宋代金银器中,承自前朝并用得最多的是传统的捶揲工艺,早在三星堆的金人面和杖首上就可以看到,但这种工艺在当时仍处于从属地位。
宋代金银器的加工工艺种类很多,其中既有承自前朝的传统工艺,也有本朝创新的工艺门类。宋代金银器中,承自前朝并用得最多的是传统的捶揲工艺,早在三星堆的金人面和杖首上就可以看到,但这种工艺在当时仍处于从属地位。山东淄博西汉齐王墓陪葬坑出土的鎏金银盘,河北定县汉中山穆王刘畅墓出土的龙形金饰片都已采用捶揲技术。所以捶揲技术并不一定是公元七世纪才传入中国的,只是在唐代金银器中更多出现的是代表波斯文化的立体捶揲造型工艺,它可形成独特的造型或浮雕式的图案效果,如唐代金银盘中徽章形纹样中凸起的龟、狮多是用此法做成。
宋代在唐代的基础上发展了一步,以模具即用模冲工艺来进行复杂器形或纹饰的制作。如江苏溧阳平桥宋代银器窖藏中出现的各种花式盏和桃形杯,以及四川彭州金银器窖藏所出的筋囊式瓜棱壶,如果没有模具成型工艺,很难想象这些器物能达到这样准确和传神的地步。福建泰宁窖藏所出的具有高凸特征(其中的瓜果纹为立体装饰并高出盘沿)的荔枝瓜果纹盘,与溧阳平桥窖藏出土的一件完全相同,都是用捶揲工艺对器物进行立体化装饰的典型实例。
宋代创新的工艺,最典型的是连接工艺和模压工艺。连接工艺一般有焊接、铆接、套接、捆扎工艺(可见浙江宁波天封寺塔地宫发掘报告中图二套兽与风铎,用细银丝将套兽与风铎捆扎在银殿挑出的屋角上)等,其中最能反映宋人思维方式的是套接工艺。宋代金银器的套接工艺也有不同形式,一种是仿木构建筑中榫卯结构的卡接或插接形式;另一种是利用大小口的套接形式。前一种在浙江宁波天封寺塔地宫发现的银殿上可见到。后一种见于浙江宁波天封寺塔出土的六面七层银塔、陕西白水妙觉寺塔中发现的六面金银幢塔,它们的做法是在层与层之间、屋檐与塔身之间都使用了大小口套接的工艺。当然,最具代表性的还是宋代金银器皿上所施用的夹层套胎工艺。它是将金银模压成型或捶揲成型并装饰好纹样的两个大小相近的杯盏器胎按外大里小的顺序套接在一起,在口沿处通过卷折等方式将两层胎合并在一起,形成整体的外观,其内部则因为两胎之间的大小差异会形成中空的防烫夹层。其实物有江苏溧阳平桥南宋窖藏发现的鎏金乳丁纹银簋、四川彭州金银器窖藏中发现的螭龙纹夹层银杯。这种工艺具有时代标志性,只有在宋元时期才可以见到,唐代以前和元代以后均未见到。
另一种具有宋代特点的金银工艺就是模压工艺。我国最早的模压工艺实物是在战国晚期。1957年陕西神木县纳林高兔一座战国晚期匈奴墓葬中出土的金银牌饰上使用了模压工艺。模压工艺易与模冲捶揲工艺相混淆,事实上,两者的工艺效果虽然十分相近,但工艺过程完全不同。模冲捶揲工艺是在造型时利用模具辅助而捶打成型的方法,属锻打成型技法。在金相显微镜下,其内部结构会呈现出不均匀的反复叠打折皱的密集分布状况。模压工艺是利用一个或两个陶制或石制模具通过延压甚至是热压的方式而成型,在金相显微镜下,会呈现出结构弹性变化的状态。模压工艺不仅可以处理单面形,还可以制作出两个具有对称性的形体,通过一定的方式将其连接在一起而构成一个完整封闭的立体形状。如浙江宁波天封寺塔地宫所出银殿殿脊上的鸱吻、四川彭州金银器窖藏中的象钮银执壶中的象钮都是用这种方法做成的。这种工艺的形成与金银本身良好的延展性及宋代金银器的商品化有一定的关系。使用范铸工艺虽也能达到同样的效果,但是耗金量大及器物过于厚重都是它的不足之处。
宋代金银工艺表现出强烈的民族化、民间化和生活化的特征。
一、民族化的金银工艺文化
在宋代,耗金量大、工艺厚实的金银铸造工艺已经不再普遍使用,取而代之的主要是以模压成型和捶揲成型为主的工艺。此外,以银代金而降低成本的鎏金银器,在宋代也得到了社会大众的广泛青睐。同时,宋代特有的夹层套接工艺以及高浮雕凸花和立体装饰工艺,为这一时期的金银器工艺注入了民族化的新活力,并为元代以后金银器工艺的发展奠立了基础。因此,可以说宋代金银器工艺是在唐代及此前历代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而来,但它在融入民族文化、实现工艺本土化的历程中,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时代特点的崭新的风貌。宋代金银器虽不及唐代那样丰满富丽,然而其典雅秀美的独特民族风格与宋代艺术的总体风格却是相一致的。
相对于后世而言,宋代的金银器工艺要比唐代影响更大。唐代产生的金银器皿虽然号称鼎盛,但受异域文化的影响较深,在早期,很多金银器都呈现出异国情调。从唐晚期至宋,金银器的审美风格逐渐完成从华丽繁复向清秀细腻的转变。到宋代,金银器生产几乎鲜有异族的特点,广泛出现的民间金银器更加凸显了华夏民族的文化风貌。如宋代金银器在器形上更加生活化,为适应人们生活之需而花式繁多,尺度与比例精准雅致。宋代金银器的纹饰在总体上以清素为主,虽没有唐代那样的夸张华美,然而其洗练精纯亦非唐人所及。与唐代的金银器相比,宋代金银器更能体现中华民族的精思巧作。
二、民间化的宋代金银工艺发展趋势
宋代的黄金与银相比,毕竟数量少而珍贵。为了既满足对贵金属的追求又面对实际,一方面,满足黄金减重的工艺开始出现,如唐代杯盘类器物多采用铸造成型工艺,而宋代则创造了夹层套接工艺,达到了用金量少、造价相对低廉,但在外形上同样显得厚重的目的;另一方面,宋代有选择性地放弃了昂贵的金器,而是量力而行地追求造价相对低廉、同时亦颇具高雅文化意味的银器。银的价格不贵,却也在贵金属之列,很适合民间消费的档次及需求,投合了市民与文人的消费和审美口味。考古发现也提供了宋时银器皿、银首饰数量明显增多并远超金器和金首饰数量的实证。
宋朝,由于城市化和市场化的发达以及对金银需求的激增,各种承袭于前朝并且散落于民间的打金技术得到汇聚、弘扬和发展。同时,随着金银工匠从官营作坊向民间作坊的转移,从生产地区向消费地区的流动,客观上推动了金银制作技术的传播,促进了宫廷金银工艺向民间金银工艺的转变,加速了整个宋代金银器从繁复的工艺风格向简约的民间工艺特质的转变,如宋代出现的一定数量的素面金银器物就是一个证明。这一时期,各地金银器制作业十分兴盛,有个人店铺铭款的金银器显著增多,成为宋代金银器的一大特点,有的甚至还錾刻制造工匠或制造商的名款,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宋代金银器制造技术趋向民间化的过程。
三、生活化的金银工艺装饰
宋代金银器的工艺装饰是贴近宋人生活的,具体表现在:
1、器物造型接近自然
宋代金银器的造型多玲珑奇巧,新颖雅致,具有更多的生活情趣。最典型的是宋代出现了一批特有的像生器物,如江苏溧阳金银器窖藏中出土的葵口盏、带花蕊的花式盏;福建泰宁窖藏所出的寿桃杯、瓜形杯;四川彭州金银器窖藏所出的利用多种工艺制作的瓜形银壶等。
2、装饰纹样贴近生活
宋代金银器在纹样结构上,已经引入中国画的置景方式,通过图形的位置设计,把同一场景中的不同层次、不同地点的景物表现成更具情趣的日常生活立体景观。如彭州金银器窖藏中发现的银碗,内壁錾刻成立体的莲荷纹,碗心置一小龟浮游其中,显得生机盎然。许多器物更多地采用芍药、梅花、等日常生活中可见的四季花卉作为纹样,如江苏镇江博物馆藏瑞果纹鎏金银盘上捶制有寓意多福多寿、多子多孙的石榴、香瓜、荔枝等图案。
宋代金银工艺在传承和吸收外来文明的基础上完全走向成熟,其民族化、一定的创新性和强烈的民间化及生活化特点构成了宋代金银工艺文化鲜明的时代风范。今天,借助于考古资料,深入研究宋代金银器制作工艺,对了解宋代的社会特质和文明内涵,对认识中国金银工艺的发展历程与独特智慧,对保护、传承保存至今的活态的传统金银工艺都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