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基于图式理论的大学英语听力课堂教学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基于图式理论的大学英语听力课堂教学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听力教学是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薄弱环节, 而图式理论是关于知识的表征如何以特有的方式有利于知识应用的理论。本文以图式理论为基础,探讨了将图式理论应用于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重要性和其对大学英语听力课堂的启示。

关键词:图式理论 大学英语 听力

中图分类号:H31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3-0037-01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提出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这样,学生才能流利地用英语在今后就业和社会交往中进行有效地工作和交流。然而,听力教学一直是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薄弱环节,教学效果欠佳,这与《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目标相去甚远。因此,本文以图式理论为基础,探讨了将图式理论应用于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重要性和其对大学英语听力课堂的启示。

一、图式理论概述

图式理论认为人们在进行新事物理解时,将新事物与已有的储存在大脑中的背景知识即图式联系起来,因此,一个人大脑中储存的相关背景知识即图式越丰富,就越容易理解和掌握新事物。图式理论有三个层面:语言、内容和形式。语言层面是指一个人所掌握的语言文字知识;内容层面是指学习者对文章的主题内容、题材或文化背景知识的熟悉程度;形式层面指学习者对文章的语篇修辞知识的熟悉和掌握程度。语言、内容、形式图式在解码新信息的过程中相互作用,以协助学习者用已掌握的知识去理解新输入的知识,更快更好地在学习者脑中储存入新图式。

二、大学英语听力课堂中图式理论的应用

传统的大学英语听力课堂教学模式是教师播放音频或视频材料,学生按照要求做听力练习,最后,教师讲解练习和听力材料。在课堂上,学生是完全被动地接受指导和信息,没有机会和积极性主动参与听力课堂,因而很容易对听力失去兴趣,这大大降低听力教学效果。听力过程不是简单地对字面信息进行理解,因此,在教师播放听力材料的时候,学生要充分利用自己大脑中已有的图式知识对新输入的听力材料进行分析、整理、归纳和重组,这样,才能很好地掌握听力内容,提高听力水平。所以,学习者的图式在理解听力材料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在语言图式方面

如果听力材料生词较多,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就会有困难。所以,教师可以在听前预先给学生讲解与音频或视频相关的重点词汇、语言点和背景知识,重点词汇需要重点讲解或是以练习、预习等方式让学生们掌握。这样不仅可以降低生词带来的听力理解难度,还可以为学生们提供听力线索,帮助他们有效地构建语言图式,更好地理解听力材料。

(二)在内容图式方面

为了更快更好地激活学生已有的与听力材料相关的内容图式,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小组讨论或小组活动等方式让学生们了解与听力材料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使其积极地主动地融入听力课堂中。学生们带着这些激活的内容图式去听材料,可以不断验证他们的猜测,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样,就可以有效地消除学生们的听力理解障碍,提高他们的听力理解水平。

(三)在形式图式方面

教师可以让学生练习在听前根据练习中的问题和选项来预测听力材料的话题、体裁、故事结果和作者态度等,这些因素决定了听力材料的谋篇布局,对学生听力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听前的预测能力的培养会有效地提高学生对听力材料的理解能力和学生做题的准确率。

另外,根据图式理论,教师可以通过小组讨论与听力材料相关的问题、请学生对听力材料进行复述或是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们来了解听力材料,并使其进行图式重构,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还引导其将所学知识在脑中构建成图式。

三、图式理论对大学英语听力课堂的启示

根据图式理,学习者理解文本的能力和有效性与其事先储存在大脑中的图式知识密切相关。因此,在大学英语听力的课堂上,教师应该从图式理论的三个方面着手来激活学生已有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生的信心以提高其听力水平。因为基于图式的预测能力能够有效地消除学习者对文本的理解障碍,所以,教师还要加强学生对听力内容的预测能力培养,增强学生对文本深层含义的理解能力。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预测、理解和掌握听力材料。这样,学生大脑中已有的图式知识就可以得到不断地扩充,新知识可以不断地被构建成新图式,从而提高其听力理解能力。

四、结语

学生大脑中的图式是正确理解听力内容的前提,有效的教学策略能够激活已储存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图式理论的应用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初明.应用心理语言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

[2]刘明东.图式理论与大学英语阅读教学[J].国外外语教学,1998(4).

[3]刘晓.红联想式英语教学法[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