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教学管理从经验走向专业的三个转换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教学管理从经验走向专业的三个转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有权威调查表明近年来北大清华、“211”“985”工程以上大学的农村生源比例连续下滑,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我国教育质量格局出现区域的新变化。这种变化引发了许多教育有识之士的思考,随着各种讨论的深入,对问题的反思出现了浅层化的现象,越来越多的校长对自身学校将来教育质量的提高感到一筹莫展,无所适从,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专业的思考与分析。对此,我认为对教育问题的观察应该从仅凭经验的猜测切换到专业判断上来,也即应该从单纯总结自身过去的经验切换到寻找“名校”成功经验的共性与我们自身的差距上来。下面我就从课程与教学的视角谈如何通过教学管理提升学校教育质量,以此汇报武平二中已有的初步实践。

一、教师:教学管理要从关注教师加班加点、学生题海战术转换成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上来

多年来我们的教学管理大多是事务管理,管理的价值取向主要体现在促进教师花更多的时间备课改作、蹲班辅导与鼓励学生多做习题上。许多学校领导还把教师是否跟在学生屁股后面当成评判教师是否优秀的主要标准,把学生是否埋头做题作为评判学生是否刻苦的主要依据。不可否认,“勤抓苦管”曾是我们主要的成功经验,对于山区孩子,基础可能相对薄弱,多做些题目对提高成绩也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如果我们的管理只是停留在这种“苦教苦学”经验水平上,我们学校的教育质量与“名校”的距离必定会越来越大。

其实,我们坚持的“刻苦勤奋”已不再是我们的专利,如果我们再不追问我们的教学管理与他人到底差什么?在高考的“沙尘暴”中,我们可能还会六神无主,迷失方向。刨根究底,“名师造就名校”,师资差异是我们与“名校”之间教育质量产生差距的关键性问题。过去5-10年时间经济发达地区凭借自身的区域优势,从全国各地引进了众多“名师”(比如,厦门现在有100多名特级教师),相反的,我们的优秀教师流失严重且后继无人。“学校办学,教师为主”,累积的师资队伍专业水平差异,尤其是拔尖教师队伍的差异,是我们与发达地区教育差距的“基础性”因素。正像一个剧团要有“名角”来领戏一样,学校不仅要有“良匠”,更要有“名师”来引领教师专业发展。一言以蔽之,点燃闽西教育质量辉煌的“薪火”,需靠“名师”“大师”。

“名师”是脱离了普通教师的教师,是从“优秀”教师中提升出来的教师,是学者型教师、研究型教师。我们学校的主要做法:首先,深化校本教研,培养“三强”教师。近年来我校摸索出了《“三磨”教学管理制度》,大力实施“磨题”“磨课”“磨人”工作。两年来,我校与北师大一起设计的《“同题异构”教研活动操作程序表》科学指引着“磨课”活动的有效开展。经我市普教室的深入调研、市多名“名师”和特级教师等来我校“同题异构”的实践证明,“三磨”活动异彩纷呈,成效显著。目前,我们正以“三磨”教学为抓手,科学规范课堂研究、课题研究,力争用几年时间打造我校“三强”教师工程。其次,高规格专业引领,打造“名师”工程。去年我们与北师大合作举办了“名师工作坊”,与北师大10名知名教授“一对一”力争通过三年时间培养10名校骨干教师;去年派出2009年省状元班主任、我校英语教师林明文到美国肯塔基大学做访问学者一年,12月份返校后他英语水平将会是我市领先、全省一流的。近2-3年来,我校还选派教师走进人大附中、北京四中、清华附中、江西临川一中等名校学习培训;同时也引进了一批优秀教师,目前09年双状元的班主任及主干教师在我校。在打造“三强”教师、培养“名师”方面,我校执着践行,坚信这将会为我校办学质量的逐年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如果我市各学校都能加大“名师”培养力度,培养更多全省知名、走向全国的“名师”,涌现出多个全省知名、走向全国的学科教学团队,那么我们的教育质量的提升定能水到渠成。

二、课程:教学管理要促进教师从机械地“教”教材转换成创设生本化、有特色的课程体系上来

课程是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在教育中担当了一种承上启下的连接作用,它使得宏观的教育愿景变为具体的可操作的微观教学实践成为可能。它犹如学生的精神食粮,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学生成长的质量。

目前,我们普遍存在对课程功能的认识偏差和定位失范的现象。单就“应试”而言我们的课程建设也与“名校”差距甚远。比如学生作业,衡水中学、厦门一中等许多“名校”学生的作业是校本化的,是根据自身课堂教学的需要与学生实际进行编写的,也即他们的作业是“生本”的,教学是“因材施教”的。反观我们的多数学校,只“教”教材,不同类型的学生,不同课任教师,甚至不同等次的学校均用同一本“练习册”,不管学生的需要如何,课后做同样的练习,也即我们的作业是“知识的”、“教材的”,教学是“削足适履”的。再如,像我们这样的三级达标校高一许多学生,数学、英语的初中知识并没过关,但有多少学校,多少教师能面对这样的现实问题,做到降低难度、调整进度,开发适应他们的课程?学校提升课程的建设力,建设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发展的需要的课程是提升学校教育质量的关键。

不同类型的学校、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不一样,学校有责任建设最大程度满足他们需求的课程。在课程建设上,我校正在尝试以下几方面进行突破:一是依据学生学习实际编写初高中衔接教材。根据我校高一学生英语基础相对薄弱的实际,通过调查研究、集体合作、分工完成和实践整合,正在形成具有符合武平二中实际的初高中衔接教材。二是依靠专家与课题开发校本课程。利用省教育厅的课题和北师大课题专家的指导形成英语、德育等几套武平二色的校本课程。三是贴近学生实际开发活动课程。“固化”已有的街舞、心理辅导、跑操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成课程,进一步根据学生兴趣开发更多特色课程。力争3-5年实现部分学科教材的生本化、校本化,形成有武平二色的课程体系雏形。

丰富多样、富有特色的课程体系是教育质量提升的物质基础。假如我们的众多实验班能总结经验,逐步形成适宜闽西实验班学生发展的较为稳定“高分课程”;如果我们各校都有自身的“特色课程”,并逐步形成适合本校学生实际的“校本课程”体系,那么我们一定会有部分富有闽西特色能走向全省、全国的课程。到此时,我们的教育质量提升便有了基本的物质保证,我们的教育质量大幅提高就为时不远。

三、教学:教学管理要促进教师从仅凭个人经验教学转换到把握学科的基本特点与基本规律上来

随着社会的发展、新课程的实施和高考的改革,学校的课堂教学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可以说单纯凭过去老本吃饭的经验已成强弩之末。当前我们的经验教学主要问题是:第一,教师把握学科能力不强。过去高考只考查教材中的“林黛玉进贾府”,现在是整部《红楼梦》,而且还有《三国演义》等多部名著;过去高考涉及文学常识填空,现在是“鉴赏与评价”……试想,如果教师不加强自身学习与研究,还是停留在过去“学生自行阅读名著——教师复制近几年高考试题——学生对对答案”的教学模式上,教学质量如何提升?第二,学科特点彰显不够。比如,语文强调文学素养的提升和人文精神的熏陶,数学突显逻辑思维的训练和抽象思维的建构,而为了给学生讲解更多知识,教师把“熏陶”“思维”搁置一旁,课堂成了“讲堂”,学科失去了特点进行的教学,其效果当然值得质疑!第三,“讲——听”式课堂教学模式占据90%以上的课堂。“讲——听”式教学模式的呈现方式主要有三种:“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问,学生答”;“PPT,教师放,学生看”。这些教学模式是值得商榷的。首先在“讲——听”式课堂中,学生是被“教”会的,而不是自己学会的,是以教代学,导致的结果是“假听”“假会”、“假知”,常表现为课堂上似乎听懂了,课后作业不会做。其次,“讲——听”式教学一切由教师做主,必然导致学生不能主导、调节和监控自己的学习,他们的学习能力特别是独立学习能力不能发展起来。在这种模式下,“学”是被动的,是“教”的附庸,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丧失,学生如何冒尖?厦门、福州等发达地区家长非常重视请教师课后的辅导,此类“家教”已风靡极盛,“家教”不但使学生补缺补漏,夯实基础,而且个性化的辅导使师生互动充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能得到很大发挥,我们如何超越?

因此,重新审视我们的教育观念与教学行为,改进“讲——听”课堂教学模式,重建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提升我们教育质量的保障。提议如下:一者,树立正确的课堂教学观。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应该“以课程标准为导向,以学生自学为基础,以互动交流为特征,以合作探究为核心”,变“教”堂为“学”堂。二者,转变课堂评价观。课堂考察和评价的重点是看学生怎么学、学到了什么,而不是教师怎么教、教了什么,课堂观察的重点是学生的学习状态。我们熟知的杜郎口“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洋思“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衡水中学“跑操”等都是以学生为出发点的。三者,构建有自身特色的教学模式。我们应认真总结闽西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促进教师确立发展意识、反思意识、效率意识和特色意识,促进教师把握学科的基本特点与基本规律,最终形成具有学科品味的、教师个人特色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流派。理想的“模式”,教师能坐而论道;理想的“模式”能得到课程专家的肯定、能引起教育工作者热议;理想的“模式”促使学生发展有新的进展,考试“升学率”有新的提高且受到社会、家长与学生的欢迎;理想的“模式”让课堂上“最忙碌的是学生,最活跃的是学生,最出彩的是学生”。

试想,若能集思广益地总结出闽西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固化我们自身的有特色的课堂教学经验,形成全省一流、走向全国的闽西教学模式,那么我们的教育质量提升便有了形态的保障。

众所周知,近年来在市教育局领导的正确指导下,我们许多学校、许多校长和老师在提升教育质量方面是做了许多努力的,也取得了诸多成效,在经济相对落后、师资相对薄弱的条件下,我市的教育工作能走在全省较前列实属不易!我们的教育虽说不能只看“清华北大”,甚至没有“清华北大”也并不能一概说明学校教育质量就一定出现了下滑,但是我们要清楚“教师”、“课程”、“教学”是学校教育质量提升的基石,教学管理唯有以此为基础教学质量才能蒸蒸日上,否则永远只能是“一壶烧不开的水”。同时,我们还要明白只有建立在这些基石基础之上的学校教育质量才是完整的、内涵的、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这种真正的学校教育质量提升后,“清华北大”将会以“丰收林”中的一角自然出现在我们身边。

总之,如果我们各校能凝心聚力、勇于革新努力实现三个转换,能倾力培养多名全省知名、走向全国的“名师”,不断打造多个全省知名,走向全国学科教学团队;尽快建设数个具有闽西特色的在全省有影响、走向全国的课程体系;早日形成有闽西特色、全省一流、走向全国的我市课堂教学模式。若能如此,我想包含高考在内的我市各项学校教育质量指标一定能稳步提升,也完全有可能占位全省,扬名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