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条分缕析与兰摧玉折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条分缕析与兰摧玉折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此前我们曾解说过“斤”字与“斧”字(详见《运斤成风与鬼斧神工――释“斤”与“斧”》一文),这一篇来谈谈跟“斤”字与“斧”字的字义相关的“析”字与“折”字。它们的构件中都有一个“斤”,也就是说,这两个字在造字之初,都有以斧砍木的意思;从字义上看,区别仅仅在于砍木时的方向与部位:纵剖为“析”,横断为“折”。我们即从“条分缕析”和“兰摧玉折”这两个成语入手道来。

一、条分缕析的“析”

今天说的“分析”指的是一种抽象的科学思维活动,就是将研究对象的整体分为若干个部分或方面或因素或层次,并分别地加以考察的认识活动。分析的意义在于细致地寻找能够解决问题的主线,并以此解决问题。其实“分析”一词的原本意思是指具体地“分开或区分”,还不至于像今天所理解的那么抽象。成语 “条分缕析”就很形象地表达了这种意思。

单就今天理解来看,“条分缕析”的总体意思无疑是抽象的,那是有条有理地细细分析;而仔细观察它的构成要素,则会发现它原本指的是一些具体的行为。在这个成语中,“条分”是指一条一条地“分开”,“缕析”是指一缕一缕地“析离”。然而仔细捉摸似又觉得这表达并非十分准确,因为“分”成“条”是可以的,而“析”成“缕”似乎与“析”字的本义不符。这是因为,“析”字从“斤”,字义当与斧头有关,而“缕”是由线或索构成的,又怎么能用斧头来“析”呢?显然这个成语中使用的是“析”字的引申义,而并非它的本义。那么“析”字的本义又是什么呢?

二、“析”字的字形解读与造字本义

从上面的“析”字的一些古文字字形中可以看出:“析”字的甲骨文为合体会意字,从木,从斤,左边的符号为“木”,右边的符号为“斤”,象用“斤”(斧头)劈“木”之形,可见,使木分开为“析”。金文与小篆的造字原理与甲骨文一脉相承,只是构字部件“斤”略有变形而已。

“析”的本义是用斧头劈木,使之分开。《说文・木部》:“析,破木也。一曰折也。从木从斤。”许慎对字形的解释(从木从斤)是正确的,对字义的解释“破木也”,应该理解为将木纵向剖开,这就是“析”字的造字本义;而许慎所说的“一曰折也”,似有不妥,准确的解释应该是:纵剖为“析”,横断为“折”。

三、“析”字的字义演变源流

“析”的基本常用义是“使之分开”,例如《诗经・齐风・南山》中所记载的:“析薪如之何?匪斧不克。” 这句话的意思是:怎样才能剖开作为薪柴的树木呢?没有斧头那是不能够办到的。

“析”字后来引申为离散(分开、分散)的意思,例如《论语・季氏》中记载的:“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是说邦国分化崩坏,离散分裂,却不能将它守住。又如宋代张今《范子严墓志》中所云:“逮归,季孟已有析烟之议。”这里的“析烟之议”即分炊做饭和离散分家的打算。

“析”字再进一步引申,则演变为剖解(剖分、解析)的意思,例如《庄子・天下》所载:“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这句话的意思是:天地间存在着大自然的美妙,却不曾主动告诉世人;万物都有既定的道理,却不曾主动表白其中的道理。而作为圣人,就是既要审视天地的美妙,又要分析万物的道理,也就是说在观赏大自然的美景的同时还要思考大自然的规律。

再进一步引申,“析”字又可演变为分辨(分析、辨认)的意思,例如陶渊明在《移居》一诗的结尾写道:“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这两句诗的意思是:(邻居老朋友经常来我这里,谈谈过去的事情,人人畅所欲言)见有好文章大家就一同欣赏,遇到疑难处大家就互相切磋分析。

根据上面对“析”字的字义演变过程的梳理,现将“析”字字义的发展脉络简示如下(示意图中的横直线表示字义之间的先后演变关系):

四、含有“析”字文化含义的相关成语

“析”字在常用成语中保留的文化含义大致有三类:

其一是表示劈开木材的原始义,例如:“父析子荷”这个成语的意思便是父劈柴,子担柴,比喻子孙继承父辈的未竟之业。而“以荷析薪” 这个成语出自《左传・昭公七年》:“古人有言曰:‘其父析薪,其子弗克负荷。’”原谓父亲劈柴,儿子不能承受担当,后人却用“以荷析薪”来比喻继承父业。

其二是表示分解离散之义,例如:“荡析离居”这个成语,其中的“荡析”是飘荡分离的意思,指家人离散,没有定居之所。语本出自《尚书・盘庚下》:“今我民用荡析离居,罔有定极。”而成语“分崩离析”出自《论语・季氏》:“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意思则是指崩塌解体,四分五裂,常用来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

其三是表示剖析分辨之义,例如:前文提到的“条分缕析”就是指一条条一缕缕地有条有理地细细分析;又如“分毫析厘”是说分辨剖析一毫一厘,而毫、厘都是细小的单位,形容分析细微;再如“赏奇析疑”源自陶渊明《移居》诗之一:“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指的是欣赏奇文而析其疑义。

综上所述,“析”字的本义曾经是具体的,它本来表示“用斧头剖开薪木”(使之分开)的意思,汉字的意思总是由具体往抽象的方向引申,于是“析”字便陆续地引申出“离散”(分开、分散)、“剖解”(剖分、解析)、“分辨”(分析、辨认)等一系列意思。当我们今天在说“分崩离析”或者“条分缕析”的时候,可别忘了“析”字本是古人因在劈柴的情境下产生联想而创造的一个合体会意字。

五、兰摧玉折的“折”

汉字中与“析”字相近的字是“折”。有个成语叫“兰摧玉折”,它的字面意思是幽兰被摧毁,玉树被折断,旧时常用于哀悼美人或可敬之人不幸早逝。可见“玉折”的“折”是“折断”或“断裂”的意思。那么“折”字的构字原理是什么呢?从字面上看,“折”字是提手旁的字,似乎与手的动作有关,很容易让人想象为用手将其折断。然而,“折”的最初意思却并非用手,而是用“斤”(斧头),所以“折”字是与斧头有关的字形。

六、“折”字的字形解读与造字本义

从上面的“折”字的一些古文字字形中可以看出:左边的构件貌似两棵小草之形,实为断木之状,可见“折”字的甲骨文为合体会意字(从断木,从斤),象用“斤”(斧头)砍断“木”之形,这就告诉我们,纵向剖开为“析”,横向砍断为“折”。 金文与小篆的造字原理与甲骨文一脉相承,只是构字部件“斤”略有变形。

现代汉字的“折”是由小篆字形讹变而来,因为小篆字形左边断开的植物形状很像古文字的正面手形,于是就将砍断的“木”讹变为手旁了;然而《说文》还是将“折”字归入“部”,并没有归入“手部”。

从现代字形来看,将“折”写作“扌”旁,虽说与古文字构字理据不合,但也只能如此处理;如果将左边隶变为“木”,既无法表现“断木”的意思,也无法与“析”字相区分。

其实,如果仅仅从区分字形的角度来看,将左边写作提手旁也有道理可讲。从现代字形上来看,“析”字是“木”旁,意为以斤砍木;而“折”字是“手”旁,意为以手持斤使物断裂。不过这样理解虽然能够顺通字义,却无法印证古文字的字形;因为从甲骨文、金文、小篆字形的左边来看都不是“手”,而是被砍断的“木”。追溯汉字的原始字义还是要依据古文字字形才行。

“折”的本义是将木斩断,使之断成两截。《说文・部》:“折,断也。从斤断。”许慎误将字形左侧的“断木”之形认作是两棵草,故将其归入“部”,并解释为“从斤断”。这样解释与造字本义略有差距,正确的解释应该是“从斤断木”;不过倘从古人认为“草木”本属同类的角度看,大抵也说得过去。

七、“折”字的字义演变源流

凡断物曰折,造字时取以斤断木之形体,这就是“折”字的本义,例如《诗经・郑风・将仲子》所言:“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意思是说,求求你啦(“将”是请求的意思),我的仲子,别翻越我家的门户,别折断了我种的杞树。

在此基础上,“折”字可以引申为广义的斩断(折断)的意思,于是就不仅限于折断树木了,折断任何东西都可以叫“折”,例如《韩非子・五蠹》中记载:“兔走触株,折领而死。”这就是有名的守株待兔的寓言故事中的两句话:兔子奔跑撞到树上,折断了脖子而死去。这里的“折领”(“领”就是脖子)即折断脖颈的意思。

再进一步引申,由于东西被外力折断之前必先弯曲,故“折”字可引申出弯曲的意思,例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中就有“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一句,这里的“折腰”即为弯腰。

而东西弯曲之后,由于弹性的原因必然会向相反的方向回转,于是“折”字又可引申出反转、回转的意思,例如《淮南子・览冥》中所云:“河九折入于海。”这里的“九折”,意思为有多处回转。

“折”字再进一步可由回转、转折的意思引申为折叠的意思,例如:折扇、折页等。而折叠起来的东西也可以称作“折”,例如:奏折、存折等。

再换个角度思考,被折断的东西跟原来的整体事物相比,必然变小了或变少了,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了,于是“折”字又引申出折减的意思,例如:打折、折扣等。

而折减往往含有贬损之意,由此“折”字又可引申出驳斥的意思,例如唐代刘禹锡《天论》中所言:“作天说以折韩退之之言。”这里的“折韩退之之言”就是驳斥韩愈(韩愈字退之)的言论的意思。

另外,生物体被折断之后就可能死亡,“折”还有人夭折(幼年死亡)或者事物损毁(如“折戟沉沙”)的意思。

根据上面对“折”字的字义演变过程的梳理,现将“折”字字义的发展脉络简示如下(示意图中的横直线表示字义之间的先后演变关系):

八、含有“折”字文化含义的相关成语

“折”字在常用成语中的文化含义大致有五类:

其一是表示树木折断的原始义,例如:“蠹众木折”。这个成语的意思是,蛀虫多了木头就要折断,借以比喻不利的因素多了就能造成灾祸。像前面提到的“兰摧玉折”原本是指兰花摧毁,玉树折断,旧时多用于哀悼人不幸早逝。语本出自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毛伯成既负其才气,常称‘宁为兰摧玉折,不作萧敷艾荣。’”

其二是表示弯曲、转折之义,例如:成语“摧眉折腰”的意思是低眉弯腰,形容没有骨气,巴结奉承。语本出自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又如“斗折蛇行”是说像北斗星的排列一样弯曲,像蛇一样曲折行进,常用来形容道路曲折蜿蜒。而“周规折矩”这个成语,语本出自《礼记・玉藻》:“周还中规,折还中矩”,本谓行礼时步趋合乎规矩,环绕行走符合圆规,转折行走符合矩尺;后来引申为拘泥于成法、准则的意思。

其三是表示折减、折合之义,例如:成语“不折不扣”中的“折”和“扣”本指出售商品时,按定价减去的成数,而没有折扣,即表示完全、十足的意思。至于“将功折罪”则是说折减功劳来补偿过失。

其四是表示挫折、损毁之义,例如:“百折不挠”中的“折”指挫折,“挠”指弯曲,借以形容意志坚强,无论受到多少次挫折,也毫不屈服动摇。而“折戟沉沙”中的“戟”是古代的一种长柄兵器,用折断了的长戟沉没在泥沙里来形容失败惨重。

其五是表示断开、判决之义,例如:成语“片言折狱”出自《论语・颜渊》:“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其中的“折狱”是判决诉讼案件的意思。原意是能用简单的几句话断决讼事,后指能用几句话就决断双方争论的是非。

综上所述,“折”字的本义跟“析”字相关,也曾经是具体的,它本来表示“用斧头砍断树木”(使之断开)的意思。前文曾经谈到,汉字的意思总是由具体往抽象的方向引申,于是“折”字便陆续地引申出了斩断(折断)、弯曲、反转或回转、折叠或折叠起来的东西、折减、驳斥、人夭折、事物损毁等一系列的意思。当我们今天在说“不折不扣”或者“百折不挠”这一类成语的时候,可别忘了“折”字本是古人因在砍伐的情境下产生联想,进而创造出来的一个合体会意字。当我们今天运用“折戟沉沙”“将功折罪”“摧眉折腰”“兰摧玉折”这一类说法的时候,也应该不折不扣地记住它的原始意义,百折不挠地探索它的各种引申义才好。

作者:四川省“中华文化与城市传承普及基地”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