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宋志刚:让“城管来了”不再吓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宋志刚:让“城管来了”不再吓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10年10月开始,一个神秘网友,以“随风打酱油”的网名,开始在天涯论坛京版开帖《一个城管队员的日常见闻》,讲述北京城管队员的日常见闻与真实生活,由于语言带着特有的京味儿幽默,内容犀利爆笑又真诚,很快引起围观,帖子被首页置顶,“酱油哥”也由此红遍天涯。

面对这位自称城管的网友刚柔并济的“太极神掌”,跟帖的谩骂声从大到小,理性沟通最终取代了网络语言暴力。同时,发帖人“酱油哥”真实身份也逐渐曝光——他就是如今的北京市海淀城管监察局海淀分队副分队长,宋志刚。之后通过出版社联系,他补充了近5万字,完成了国内第一部展现城管真实状态的“无码”作品——《城管来了》。

这个书名让很多人联想起几年前网友“好一个俊俏男子”PS的《清明上河图之城管来了》:他先发了为人熟知的《清明上河图》的局部图,并附帖文描述了让人感叹的“好一座繁花似锦的城池”。然而“忽闻人惊呼:‘城市管理者来了’,顿时马惊人慌,只见骤然飞急水,忽地起洪波……数年后,城市管理者系统成立十周年成就展上,展区正中悬挂一巨幅《清明上河图》,城垣依旧,只人烟不再,有上书曰:汴京城市管理者模范城!”随后,发帖人上传“博物馆展区挂的那幅清明上河图”,一切未变,只是画面街上人物全部都被PS掉,街上尽是散落着的零碎物,还有被打翻的箩篼和篮子。

这个帖子让很多城管人员很受触动。宋志刚也是如此。他说,之所以叫这个书名,其实最简单的想法就是改变人们对“城管来了”这四个字的看法,至少听到这四个字不再像“鬼子来了”一样,而是也能想到曾经有人出了这样一本书,曾经有个城管通过这本书“想和这个世界谈谈”。

从排斥到融入城管队伍

27岁的宋志刚1.82米的个头,自述“720度无死角帅哥”的他笑起来确实很阳光有活力,采访期间他不时接着电话,之后很不好意思地解释,每天都比较忙,“平均下来,每年只我们一个海淀区,就接到群众的投诉电话就40万起,每一件都要去处理。”谈起自己的工作职责,他介绍,“那要包括13大项300多条,比如无照经营、黑导游、清理占道等等,每一条落实起来都不那么容易,这么多起投诉电话,说明群众确实有要求有需要,我觉得北京市民现在对城管的要求更高了,尤其是奥运会之后,市民已经感受到良好的市容环境带来的舒适感。这要求我们工作也得越来越细致。”

谈起自己的工作头头是道的宋志刚,刚参加城管工作的时候也经历了挣扎与磨练。2008年从郑州铁路警校刑侦专业毕业后,经过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考试,宋志刚加入了公务员的行列,但是从穿上城管制服那一刻开始,宋志刚就变成了一个不受欢迎的符号,就连同学聚会都被开涮,“咱这缺点白菜,你上街抄点去!”回家上网,曾经是宋志刚乐土的各种论坛,却成了他如今的恶梦,全是各种讽刺谩骂城管的,这让从小心高气傲,一直立志“当个特‘牛X’的人”的他一度很崩溃,甚至想到过辞职。刚到海淀分队上岗那会儿,宋志刚的执法证还没批下来,上班时也就是学学法规,看看案卷。他一心想着上街执法,做一个专干好事的城管,让市民看看城管不都是传说中那样“胡作非为”。偶尔跟前辈上街查抄,他只负责全程录像。“虽然不参与执法,每天穿着制服到大街上挨骂,也够窝火的了。”宋志刚说。

执法证下来,宋志刚开始巡查,处理一些简单举报,刚上岗没几天,暂扣一个无照商贩大包时,对方使劲一拽,宋志刚右手被拽破了,“当时我妈哭得泪人似的。”

宋志刚还经历过更惊险的,有一段时间,辖区里开“河北大奔”卖水果的小贩特别多,他们逆行、闯红灯、上便道,相当强悍。“那种柴油车劲儿特别大,而且为了对付城管车,四周都包上了铁丝网,根本没法下手。唯一的办法就是趁他们停车售卖的时候上去堵住驾驶舱,开门就拔钥匙。只要速度慢了,司机一脚油下去,就算没戏了。”那天,宋志刚和他的同事们盯住了一辆停在路边售卖的柴油车,驾驶舱里的司机位居然是空的。“我和同事们悄悄靠近,堵住了车门。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拉开车门,伸手就去拔钥匙。当时,我全部的注意力都在方向盘上,完全没在意车里副驾驶上还坐着另一个人。”这时,副驾驶上的那个年轻人突然抄起车头仪表盘上放的一把水果刀,狠狠地砍了过来。“那一瞬间,我的视线忽然变得很奇特,那把刀就像慢动作一样划过我的眼前。而我的脑子里,也像过电影一样把家人都想了一遍。”后面上来的同事把宋志刚一把推开,拔下了车钥匙,控制住了那个年轻人。“当时,如果我再往前一点儿,或者水果刀再长点儿,我脖子绝对会被豁开。”

经历多了,宋志刚渐渐不再排斥这份工作,也总结了一些经验,“关键还是要抓住一切机会沟通,还要耐心,只要能沟通,就有理解,有理解,和相对人就不会那么对立了,工作也就更好做。” 辖区里有一个卖麻辣烫的小贩,老是被居民投诉。可是每次宋志刚一去,他就跑,宋志刚一扭身,他又把摊子支上。那天,又有居民投诉,宋志刚又一次去执法。这回小贩没跑了,可是正要没收他的炉子时,小贩一下子把锅给碰翻了,顿时把宋志刚手上烫起了几个大泡。“我捂着伤口忍着剧痛给他开了罚单,谁想到,我还没回队呢,他却先把家里的老爸老妈送到了队里,转身就走了。”队长当场拍板说:“老人,队里养着,款,照罚。”

接下来的两天里,宋志刚成了两位老人的保姆,第三天,小贩来了,要接他爸妈回家,宋志刚把罚单递过去,他说啥也不签。正僵持着,他老爸说话了:“儿啊,我和你妈这几天没少给人家添麻烦,这位小城管的手都烫伤了,还帮我们端盘子端碗,咱做人得讲个良心,咱违反了国家的规定,你就认罚吧。”小贩看了看宋志刚手上刺眼的白纱布,又看了看他老爸,默默地在罚单上签了自己的名字。

“出书和出名都是一场意外”

做城管工作两年,宋志刚有了很多感慨。面对对城管职业的质疑和指责,宋志刚也变得心平气和。他觉得,很多质疑源于不了解,他有义务让大家知道城管工作究竟是怎么回事。于是他化名“随风打酱油”,开始在网上“吐槽”。宋志刚开帖“吐槽”的初衷是“让大家知道一些电视台不播的事情”,“知道了这些事,你们就能更好地保护自己了。还是那句话,出来混不容易,应该活得明白点儿,对自己好点儿。”

在《一个城管队员的日常见闻》中,他在讲述了自己目睹染病的商贩贩卖食物的经历后,这个帖子渐渐火了。刚开始,有人说他“装”,“别在这儿立牌坊了,你在这里倒苦水就能改变城管的形象?”时间长了,跟帖的网友中理解的声音越来越多。

当帖子被网站置顶之后,影响越来越大,全分队都在上演《无间道》加《风声》,纷纷揣测谁是写帖子的人。“我虽然把身份虚拟化了,可里面写的事儿,都是真的。从局里到队里,不少人都知道这个帖子。对号入座,自然而然就对到了我的队里。直到那时,我还在装,搞演技派,还跟同事们一起排查发帖人是谁。”

那时队里有个领导,在宋志刚更新帖子时被他看到,“我央求他保密,他还真替我保密。后来队里“排查”发帖人时,他还帮我转移视线。”但因为一件事,宋志刚还是暴露了。有个大学生在帖子里向宋志刚“请求支援”,说在校门口摆摊,身份证被城管扣了。“我觉得是场误会,城管不可能扣身份证,就联系他们学校那片的城管队,人家也正找他还身份证呢。这个大学生的事儿解决了,我的身份也暴露了。”当出版社找到宋志刚,他向队里反映了,没想到,领导居然同意出版,而且他们觉得这很有意义,是让大家了解城管真实生活的很好的方式。

《城管来了》首次就印刷了10万册,宋志刚也成了名人。媒体称他为:有魅力的草根网络发言人。但宋志刚觉得身上的担子更重了。出名后的宋志刚开始到各地进行了100多场宣讲,各路媒体也开始对他不停采访,“一开始觉得压力很大,也觉得自己正常的生活工作被打乱了,但是经过一场场宣讲,看着大家慢慢对城管的印象有所改观,大家也能看着我这本书,在乐乐之余了解了真正的城管生活工作状态,就觉得的真的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给城管“去标签”需更多努力

基层组织执法粗暴化一直是这几年舆论高度关注的话题,对于出现的关于城管“暴力执法”现象,宋志刚解释说,各地的城管都不一样,北京的城管是公务员编制;上海市的城管是事业单位;有的地方连事业单位都不是,城管只是临时工,底薪只有几百元,外加罚款提成,没有正式编制,就往往容易滋生城管人员暴力执法,问题。“现在北京城管执法基本上全程录像,而且罚款也不允许过手,都是直接交到银行。”

北京海淀城管监察向海淀分队队长何晓曾经说:“城市不断开发,农民离开土地,社会就像一个气球,不断膨胀。城管执法都摆在台面上,一句话说得不对,一个动作太大,就有可能变成一根针,捅破了这个气球。”

城管这支队伍还很年轻,想让城管去掉现在的固有标签,宋志刚说仅仅凭他一本书是远远不够的,除了让生活在这个城市的人能切实看到这个城市环境卫生秩序质量的不断提高,更应该做更多的努力,通过统一立法来保障各方权益,还要通过宣传让更多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了解到城管的职能,让城管这支队伍更加成熟完善起来,赢得百姓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