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教学八“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教学八“有”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从日常实践与运作技术层面上来讲,教师上课应心有课标、胸有方法、手有教材、眼有学生,此是毋庸讳言的。但如从理论素养与专业锤炼的层面来讲,教师上课还应当关注、思考与追求些什么呢?综合教师课堂教学应然的基本要素,笔者以为教师上课还应当做到如下八个“有”。

一、有思想

此间的思想,不是指专业理论人士构建庞大的认知理论与系统的知识体系,而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具有的独立的价值取向、职业品质、人格精神和思考判断。如果教师对社会与人生的认识仅停留在现实表象上,没有透过现实本身进行较为深刻的哲学思考与思想判断,就很难给学生以情感、态度和价值方面的恰当引领;如果教师对自己所教学科的了解只是停留在知识和能力的表象上,没有对学科本身的渊源历史有更深层次的把握和了解,就很难真正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科的人文内涵;如果教师只是了解知识的结果而不懂得知识的形成与发生,就容易使得本来可以妙趣横生的科学事实变得枯燥乏味,没有一丁点儿思想的流动和灵感,更谈不上思想的深度和风骨。有思想的教师,可以使课堂沐浴着智慧、温馨的阳光,驱走肤浅、简单和乏味;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意义与幸福,呈现出激情、欢喜与主动,使教学目标变得更加深刻而丰富。因此,思想是教师的命脉,是课堂教学的风骨。教育要教会人思想,教育者首先应当是思想者。教师如果不能成为思想者,只能靠别人的思想指导自己的行动,他就丧失了教育的资格,他的教学行为就不具有创造性;同时,他也就不可能有所发现,不可能从教育中获得愉快。

二、有语言

教师上课的教学语言显然不同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语言。首先,它应当是标准的。课堂上用标准流利的普通话实施教学,是所有教师一项必备的专业素养与基础能力。没有方音方言、病句错字的课堂教学语言,不仅能确保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而且还能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语言规范使用。其次,它应当是真诚的。无论是文化知识的讲授,还是作业练习的辅导,亦或是学生过失的批评,出自教师口中的声音都应是心迹的流露、情感的坦示与精神的沟通,具有平等性、亲和性、交融性、民主性。再次,它应当是清晰的。在讲授新知时,教师课堂语言的清晰体现在层次上,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简单到复杂,一步一步地将学生引向知识的殿堂:在分析问题时,教师课堂语言体现在理性上,紧扣主干、突出要点、层层推进,将问题剖析过程如抽丝剥茧、水落石出般地呈现在学生面前。避免嗦冗繁,恪守要言不烦是语言清晰的核心所在。当然,语言节奏的抑扬顿挫、急缓适宜,声音的纯正优美、字正腔圆,再加之个性的魅力与磁性则是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更高追求了。“教育意味着使青年人能了解人类最优秀的遗产。但是,大部分遗产是用语言表达的,只有当这些语言在一个教师和社会的实践及其结构中成为现实的时候,这一遗产才是有效的。思想只有活生生地物质化的时候才能影响人。”

三、有底蕴

一节课上得知识丰富、方法多样、气氛活跃并不困难,但要想上得有深刻内涵、有艺术品位、有文化底蕴,就不那么容易了。教师的文化底蕴是对于人类的精神成就的认知程度,它决定着我们对于世界理解的广度和深度。有底蕴的课是真诚的,意味着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出自内心真实的感受,所表达的一切都是从心灵深处流溢出来,没有矫揉造作、故作姿态,没有“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无奈与空洞。有底蕴的课是深刻的,在对人类历史文化和人性富于深度理解的基础上,意味着能够给予学生匠心独运之感,能够唤起学生的惊异感和想象力,能够使学生茅塞顿开。有底蕴的课是丰富的,就是能够让学生的心灵荡漾在博大、温暖、充实的精神氛围之中,对问题理解的多元与彻底,言说的厚重和表达的多样。有底蕴的课是高远的,就是有着高屋建瓴般对自身工作的立意和学生精神世界的引领,有着对于“课本知识”所承载的价值观和心理结构的深刻洞察。正如肖川教授所说:“作为教师,在你的教学中,你把什么样的内容带进课堂,带入学生的精神生活,取决于你的文化底蕴、你的文化眼光,取决于你的价值追求。”

四、有智慧

对教育来说,在知识之外还有没有更重要的东西?为此英国哲学家、数学家怀特海曾明言:在你丢失你的课本、焚毁你的听课笔记、忘记你为考试而死记的细节以前,你的学习是无用的。在怀特海看来。重要的是对智慧力量的培养。正是智慧成功地引导着人们的心智活动,因此教育的理想就在于把一个孩子的知识转化为智慧。智慧不等于知识、经验或能力,也不等于纯理性的或感性的思维,更不等于智力或智商。它是人的理性与非理性、社会与人文等多方面素养的综合体现,是个体在一定背景下所具有的洞察、领悟和判断事物的一种成熟完善的心智思维品质。教师上课有智慧,不在于教师讲授无数个知识点,而在于学生提出更多的为什么;不在于教师教学方法精益求精,而在于学生是否在学习过程中有大量的参与和自由表达的机会;不在于学生从课本中接受了多少,而在于他们质疑和评判了多少;不,在于学生考试得了多少分,而在于他们对自己的发展是否有足够的自信心;不在于教师布置多少课外作业,而在于他们如何千方百计去让孩子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拓展广阔的心灵:不在于孩子会不会拉琴、画画或有其他特长,而在于他是否有丰富的内心情感世界和对真善美的热切渴望。“没有智慧,我们这个复杂多变的现代世界不能继续存在;缺乏智慧,这个世界一点也不能取得进步。因此,我认识智慧的培养,是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

五、有精神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现代科学技术,一打就垮;如果没有优秀的历史传统,没有民族的人文精神,不打自垮。教师上课有精神,一是让学生知晓除了琳琅满目的物质世界之外还有一个弥足珍贵的人类精神世界――科学、艺术、文化、哲学、历史等,它的内容是知识和思想;二是让学生懂得人的精神总是有一定的归属的,得将自身的精神信念与一个相应的社会集团的价值标准联结起来,从而构筑成维护团体利益又制约、影响着个人的行为或思想的精神信念;三是培养学生逐渐养成一种精神生活一理想、信念、意识、智慧等,进而最终形成一种个体独特的精神世界,表现为个人精神生活的取向和质量,也就是个体生命最深层次的本质。何谓精神家园?在我看来,就是我们内心向往的地方,我们心灵可以自由安详栖息的地方,可以“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的地方,是荡漾着美、诗意、真情

和智慧的地方。而这个精神家园应当是在课堂中酝酿培育、诞生形成的。“教育工作特别重要的一面,就是防止孩子们、青少年们精神空虚、轻率,因为这是最大的不幸之一种。信仰神圣的东西,信仰理想,这是精神的刚毅、勇敢、不屈不挠、生活充实、真正幸福最细最深的根源之一。”

六、有个性

个性,即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教学风格,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与众不同的教学特征。它是教师教学特色的具体体现,它产生于教师的创造性劳动,同时又是教师创造性劳动的结果,是一个教师职业信念、教学观念、知识素养、工作能力和个性特点等在教学过程中的综合体现。由此看来,正常的、应然的、合理的教师,其个性应当像花园里姹紫嫣红、芬芳吐蕊的花草一样五彩斑斓、形态各异:有严谨的,有活泼的;有一丝不苟的,有不拘小节的;有性格外向的,有内涵丰富的;有青春激扬的,有老成持重的……这即是大自然的造化规律,也是教育的基本法则。假如校园里教师清一色的全是慈眉善目、和蔼可亲、心如菩萨的老太太,学生不仅会反胃口,而且性格也将会被异化。个性主义和人性尊严乃是人类最重要的财富,也是最根本的财富。失去了这两者,人类的整个人文文化就失去了根基和依据,社会就处于失去人文精神的非生命状态。一个个性鲜明、品质优雅的教师身上所流露出来的“不言之教”“无声之诲”的魅力,本身就是一门令学生终身难忘的精品课程。正如美国教育学者帕克・帕尔默所指出的那样:“有的老师的讲解整堂不停,有的老师却惜字如金;有的老师紧循材料,有的老师却天马行空驰于想象;有的老师用软功,有的老师用硬功。”

七、有效果

对教师本人来说,肯定是知识越多越好;但对学生学习来说,这多出来的学科知识究竟是有幸还是不幸,还很难给出定论。某省级重点高中一位数学教师出身某重点大学数学系,上课讲解起数学题目滔滔不绝。在短短20分钟之内,分别用三种方法讲解一道高考数学难题,讲完之后很“谦和”地问学生一句:“你们都听懂了吗?”当时一位在下面听课的教师悄悄地问一位学生是否听懂时,学生说:“每种方法我都只听懂了三分之一”。三分之一,并不足以让他得出正确答案。教师掌握很多学科知识,并不必然成就一位优秀教师。如果教师用学科知识帮助学生掌握学科知识,这位教师表现出来的是教育智慧,这将是他的学生最大的荣幸。如果这位教师用学科知识证明自己的学科价值,这位教师表现出来的是演员智慧,这将是他的学生最大的不幸。借用一位小学校长的话:“一堂好课应上得学生: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这是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的具体体现。”

八、有境界

构成教师教学境界的因素比较复杂,既有知识与能力的结构、教学作用和效果方面的因素,也有个体从教动机、职业抱负与追求倾向方面的因素。前者成形于外,后者隐含于内。

上课有境界的教师,运用教手段、方法、方式、策略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师生相互尊重、敞开心怀、相视不厌、关系融洽;开掘教育资源的源头活水、不断领悟教育新意;掌握育人规律、创造育人艺术、形成教育风格……

有境界的课堂教学,是内在深厚文化底蕴、宽广学术视野、高远社会抱负和丰富经验积累的自然流露,是其整个精神世界在育人活动中的敞开和显现。教师上课有境界有何意义?它不仅关系到教师的存在方式和生命质量,而且决定着教育的质量和学习的深度。学生感受教师的人格美、智慧美、神采美、风度美、境界美,本身就是学习,并且是更深、更高、更远的教育和学习。彼岸,在佛语中是指一种崇高的境界,一种修行者穿越层层苦难,不断探索而最终达到的,超凡拔俗的境界。希望我们教育从业者能够树立一种境界意识,对教育情境经常开展心灵的妙悟反思,用瞬间闪现的灵感来体会出实际中所包含的禅悟智慧,以促使自己逐渐进入彼岸的理想境界。

上述八个方面,有些属于“术”和“器”层面上的操作性策略,有些属于“学”或“道”层面上的内涵性素养。由于“术”或“器”具有直接性、外显性、手段性而容易人为所感知掌握,因而往往被奉为制胜法宝;由于“学”或“道”具有长期性、内隐性、无形性而常为人所忽略或轻视,因而往往被置于边缘化角落。在此,我们想提醒教师们注意的是:学习掌握与借鉴使用一些具体的教学技巧和方法策略本无可厚非。但同时更应强化培育自身教学思想、教学精神、教学文化、教学品格方面的职业修养。因为缺失了“学”和“道”的涵养与滋润,“术”和“器”是走不了多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