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小学学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初探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小学学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初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探究学习困难学生的心理成因

小学学困生的形成,既有身心因素,又有环境因素,既有知识断层,又有智商欠缺。因此转化学困生,关键在摸准情况,对“症”下“药”。

1.明确学困生现状及其形成的原因及分析。我们认为“学困生”是指身体健康、智力正常,但在学科基础知识、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等方面不能达到教学基本要求的学生。这些学生往往有以下四种典型表现:自卑型特点,懒惰型特点,虚荣型特点,被动型特点。

2.学困生归类分析研究。经对搜集信息,归纳分析出学困生的成因。(1)家庭教育不当,造成孩子自卑、软弱,或感到学习知识没用。(2)教师或家长教育方法功利或生硬,导致学生厌学。(3)教师业务素质低会使学生疏远教师及所教学科。(4)家庭环境较差的学生精神上倍受压抑而引发心理障碍。

3.培养学困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使之具有主动学习能力。(1)学困生往往没有预习习惯,学习缺少规律,自制力较差。在课堂上我们应预留几分钟培养预习习惯,或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并优化学困生学习系统,建立帮扶联系组,建立学困生档案,在课堂上做到“四到位”(提问到位,板演到位,课堂讨论到位,课后辅导到位),在学法指导上遵循学习有趣的知识从理解整体内容着手懂了八成就往前走这三条原则。

二、探索学困生进行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经验和方法。

1.心理健康的界定:心理健康的含义一是无心理疾病;二是具有一种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小学生积极的心理状态表现在热爱学习,精力充沛,上进心强;对生活热爱,自尊自重,有强烈的责任心等等。

2.我校“小学学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归纳出七种心理特点:消极心理、逆反心理、焦虑心理、孤独心理、埋怨心理、自卑心理、麻木心理。

3. 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学困生转化创造良好环境。(1)注重心理辅导方法策略,第一是心理关注,与学困生平等对话。第二是心理接纳,认同其内心体验。第三是心理支持,激发学困生的自尊和自信。(2)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形成“学困生”自我教育体系。对于学困生施以爱心,期以耐心,持以恒心,帮学困生树榜样、绘前景,在活动中勤参与、勇表现、敢竞争,并做到真信赖,激励他能成功。动真情,多肯定。(3)帮助学困生形成自我教育体系。即:自我对照――认识自我;制订计划――要求自我;付诸实践――重塑自我;冷静反省――评价自我。使他们认识自己,从而走出学困期。(4)创建“学困生”转困模式。首先建立个人成长档案,其次制订转困方案,并落实计划,抓反复,反复抓,最后总结表彰并长期跟踪。

三、研究方法的主要特色与创新

1.本课题综合运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如:个案分析法、评价法、访谈法等;主要手段有:建立心理咨询室、悄悄话信箱、心理热线电话、校长信箱等。研究途径有:心理辅导、心育教育、学校心理教育专刊等,编制《小学学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科研手册,以之为依据,确保科研工作科学有效。

2.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的突出特色。(1)针对不同的学困生有的放矢,因材施教。(2)正面鼓励,侧面教育。(3)激发学生发展需求,提供学生展示舞台。(4)利用校本活动,树立信心,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意志品质。(5)主动辅导,人格感化。(6)建立档案,促其成才。(7)持之以恒,教育不懈。(8)家校同心,营造合力。

本课题在研究中,学生能够在多方面发展,班级舆论环境建设有利于养成学生乐观向上的心态,基本达到学校的“合格+特长”的教育目标。教师在研究的过程中从最初的厌烦学困生、埋怨家长,到现在能够接受学生现状,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实现教师的自我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