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优势学科建设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优势学科建设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本文在积极借鉴国内外知名高校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校优势学科平台建设情况,改革人才培养体制,提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基本思路。以优势学科建设为抓手,以培养高层次拔尖创新性人才为优势学科的根本任务,努力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以教学科研与研究生产学研基地建设为基础,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构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支撑体系,组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导师创新团队为先导等方面提出具体对策和建议,探索和实践具有优势学科特色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优势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3-0103-03

当今世界正处在快速发展得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日新月异,快速发展,人才竞争更加激烈,高校想在异常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通过特色发展取得竞争优势和生存空间。学科建设已然成为高校重点建设政策的突破口,仅靠那种单一学科、单打独斗的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需要,一些重大项目的解决需要多学科相互交叉和支撑才能高质量完成。在科技领域存在着高端人才缺乏、人才整体创新能力有待提高、人才结构和分布不够合理的背景下,加强高校优势学科建设过程中培育拔尖创新人才,对于提高高校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服务国家战略需求能力,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和学术声望,具有重要意义。

一、学科建设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现状

在我国,2010年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2年)》,明确提出进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试点”。教育部启动了“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目标锁定为建立高校拔尖学生重点培养体制机制,吸引最优秀的学生投身基础科学研究,形成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良好氛围。国内高水平研究型高校逐渐将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内化为共同使命和自觉行动,根据自身的情况制定不同特色的培养模式,其中突出的主导思想就是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精英教育理念。部分大学通过设立教改实验班或实验学院(北京大学的“元培学院”、浙江大学的“竺可桢学院”、南京大学的“匡亚明学院”等),采取选择优秀生源、集中优势资源、实施择优分流、推进个性化、研究型的教育方式等措施,依托学科优势打造培养平台,使一部分优秀学生脱颖而出,实现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清华大学的“大理科班”专注于“因材施教”和“深耕精耕”相结合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设置阶梯式培养环节,启动预选拔机制,营造多元化、富有活力的学术氛围,注重国际学术交流。复旦大学的“望道计划”基于基础学科学术研究前沿教授云集、国内外知名学者往来频繁的优势,依托各教学和科研实验室,构筑“拔尖学生”培养平台,带动全校各个学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改革。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建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改革实验示范区,按照小规模、高规格、精英教育的原则,通过“百里挑一”的二次选拔,采用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综合能力和创新教育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优势学科建设旨在加强人才培养、科研创新和服务能力,全面提升高等教育水平和核心竞争力。“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重点任务包括建设高峰学科、培育杰出人才、产出重大成果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江苏省将每年安排不低于10亿元的专项资金,用于实施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对于高等学校而言,拔尖创新人才主要是指具有厚实专业基础、宽广的国际视野和超强的实践动手能力的厚博精深型人才。有学者将其基本属性概括为“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创新性”;也有学者用“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人格”来概括其素质。

二、以优势学科建设提升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水平的措施与成效

1.以培养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作为优势学科的根本任务。以培养“厚基础、重实践、高标准、强应用”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把培养敢创新、能创业的拔尖创新人才作为本学科方向的根本任务,强化创新教育理念,努力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力争规模、质量协调发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水平和效益稳步提高,为江苏省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储备和智力支持,将优势学科建设成在该领域具有显著特色研究的省内一流、国内先进、国际知名的人才培养基地。强化优势学科特色,优化研究生培养方案。为了更好地服务国家,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需求,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优势学科培养方案已独具特色,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互相融合,各学科方向协调发展;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加快研究生培养成效。按照“深化改革、完善机制、加快发展、注重创新”的总体要求,加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完善研究生培养模式,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和科研创新能力,积极开展研究生培养的本硕连续和硕博连读;针对入学优秀、具有明确学习规划学生,采取“基地班”、“实验班”形式,进行精英教育,加大研究生教育规模;针对本科期间优秀学生,可以采用研究生预选拔的培养方式。深化教学改革,提升研究生教学质量:高质量课程建设是保证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也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重点之一。为了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优势学科课程体系,反映学科前沿发展水平,多开设一些具有国际前沿的专题讨论课程,研究生以小组方式与开课教授就某一专题共同开展研究,在教授指导下开展小组讨论,进行口头辩论和写作训练,推进研究型教学。同时建设一批优秀的研究生精品课程、精品教材、双语课程、教学团队等质量工程,不断地提升优势学科教师的教学水平;加强国际联合培养,拓展学生国际视野。鼓励学生参加国际学术交流,不断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加大与国外知名高校的合作,邀请国外知名专家来校进行学术讲座,鼓励研究生导师积极参加国际学术交流、申报国际合作项目,开展本学科前沿科学问题的深度研究,开阔研究生导师的知识视野,提升导师创新能力;加快教学条件建设,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以学科研究方向为指导,以优势学科建设为龙头,完善高校的国外图书期刊和数据库,改善研究生实验室面积,购置前沿研究领域内的仪器设备,进一步改善研究生的教学、科研条件,建设成为面向研究生开放的创新实践基地;完善管理制度,激励研究生不断创新,在日常的研究生教学管理中,强化过程管理,采取多种保障措施,如:完善研究生指导的政策与制度,按制度严格遴选研究生导师,规范研究生指导的流程,鼓励联合培养研究生,鼓励研究生参加学术会议,要求研究生在研究生期间必须发表高水平、高级别的学术论文等。

2.构建一套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支撑体系。一流的学生需要一流的导师来指导。高校应建立一支素质优良、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导师队伍,形成和聚集一批在国内有相当知名度的学术创新团队,对研究生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建立研究生培养创新基金。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制定研究生培养创优工程,重点支持培育优势学科专业中具有创新潜质、有望取得突破性研究成果的优秀研究生。构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科研实践创新体系和学术活动氛围体系。开设具有国际前沿的专题讨论课程,研究生以小组方式与开课教师就某一专题共同开展研究,推进研究型教学。同时建设省级、校级研究生培养创新工程,不断提升研究生教师和导师的教学水平。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以培养模式和体制改革为突破口,更新人才培养理念,建立健全人才选拔机制、人才评价机制。在研究生创新团队和优秀学位论文建设方面,依托优势学科平台、参加国内外学术活动、研究生科技创新基金,建立研究生学术科研创新基金、创新奖学金、资助研究生参与国内外学术科研活动赛事,结合企业研发项目构建研究生创新团队,展开研究生创新团队创优评比,建立激励引导机制,大幅增加省级优秀硕士论文和研究生创新项目。

3.建立和完善研究生产学研基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围绕国家和江苏省对优势领域的科技需求,以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江苏省2011协同中心、重点实验室建设为契机,引进一批在优势学科领域具有一定国内外影响力的学科和学术带头人,围绕学科和学术带头人引进和培养高层次学术人才,组建高水平科研创新团队,争取重大科研项目,加快成果产出、提高成果质量,提升本学科在国内外的科研竞争力和影响力。在现有人才培养基地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模式。采用双导师制,通过校外导师加强专业实践能力,实现产、学、研的有机结合,突出研究生开放性思维、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训练,同时,通过国际合作交流拓宽研究生的国际视野,通过培养具有扎实专业基础知识和应用创新能力的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建设一批高质量的省级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产学研基地。在建设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和优势学科领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和人才联合培养,推动高科技成果的转化。

4.创造性地开展科研实践活动。研究生选题尽量结合导师的科研项目,加强与地方政府、大型企事业单位合作,建立研究生培养基地,充分利用产学研联合培养模式,不断积累经验与开发能力。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充分发挥重大科研项目人才培养作用,积极鼓励和支持研究生参与科技创新,在科技创新实践中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鼓励研究生参与导师科研团队,让他们独立负责部分或整个课题的设计与实施工作,更好地发挥他们思想活跃并富有创造性的特点。建立研究生科研创新专项基金,为拔尖创新人才提供一定的经费资助,增强研究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同时加强学术交流,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拓宽研究生学术视野,启发科研思路,提升研究生学术素养和科研素质。鼓励研究生积极参加实践创新项目和各类技能竞赛,加强研究生对社会的接触和了解,开阔研究生视野,增加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高校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建设,面向产业、面向企业的有较强技术研发能力的高校创新平台,推动优势学科与“三维”企业深度对接,与国家级科研院所、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紧密合作,建立开放、集成、高校的协同创新模式。重视拓展国际先进的教育资源,加强国际合作培养,打造开放的学术环境,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人才。

5.组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导师创新团队。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对现有的制度和政策进行修订、补充和完善。应成立全部由教授构成的优势学科学术委员会,其中聘请校外专家20%,本校相近学科20%;在原有奖励政策基础上,重点奖励科研成果转化,调动研究生导师的社会服务能力,进一步加强科研内涵建设,提升导师科研综合水平,研究生导师科研实力的提升,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供有力的支撑;依托优势学科平台,加强对学科带头人、学科团队成员的培养,充分发挥导师的引领和指导作用,对研究生培养做出显著贡献的导师,学校应该在职称晋升、研究生名额分配等方面给予特殊政策;对引进的高水平领军人才,在科研条件匹配、研究生创新团队建设方面给予倾斜;鼓励和吸引国内外高水平的研究生导师进行深度的学术交流和合作,实行国际通行的奖研金制度,设立研究生开放合作基金,使本学科成为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研究生培养基地;借鉴国际通用的“国际专家评估”方式,建立一套科学的研究生导师评估模式和管理体系,更好地实现预期目标,努力将优势学科建设成为该领域具有鲜明特色和竞争力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强化创新理念,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DB/OL].http:///html/e/2009/gangyao/.

[2]周济.创新与高水平大学建设-在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的演讲[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06,(11).

[3]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Z].苏财规〔2010〕37号.

[4]颜建勇.美、日、英等发达国家大学学科建设的基本经验及其启示[J].科技管理研究,2009,(10):226-228.

基金项目:江苏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课题:优势学科建设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资助

作者简介:马革兰(1972-),女,山西人,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学位与研究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