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论语·为政》中孔子说过这样一句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们可以把这句话看做是孔子所提倡的学习方法。一味地读书,而不思考,只能被书本牵着鼻子走,就会被书本所拖累,从而就会被书本表象所迷惑而不得其解。即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而只是一味地埋头苦思而不进行一定的书本知识的积累,不对知识进行研究推敲,也只能流于空想,问题仍然不会得到解决,也就会产生更多的疑惑。所以,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有用的真知。其实,在日常语文教学中我们“为师者”也可以对学生进行引导,让他们“不罔”“不殆”。

湖北实行新课程改革之后,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这篇传统文章被从高一必修教材调整到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笔者时隔几年重读这篇文章,发现了前几年教学中就表示怀疑的一处课下注解仍然保持着“原生态”,和以前无异。我觉得有必要对这一处注解进行再认识、再纠正了。

在这篇课文的第二段有一句话是这样的:“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课文下面注解15把“窥伺效慕”翻译为“暗中观察,效仿羡慕”。整句话的译文就是:其他种树的人虽然暗中观察,效仿羡慕,(但是)没有谁能比得上他。我们都知道文言文翻译讲究“信、达、雅”的原则。翻译作品内容忠实于原文谓信,文辞畅达谓达,有文采谓雅。(语出严复《天演论》)。按照“信”的原则,那么在这句中教材编者把“窥伺”理解为“暗中观察”的意思,这是正确的。因为“窥”和“伺”这两个词本身就都有“暗中观察”的意思(“窥探”、“伺机而动”就是很好的例子)。那么“效慕”就只能对应翻译成了“效仿羡慕”。我们都知道,《说文》对“效”的解说为:效,像也。《元命苞》中也有“上行之,下效之”的说法。“效”就是“效仿”的意思。这时候按编者的注解去理解“慕”的话,理所当然地就应该只能是翻译成“羡慕”。如果这样翻译那我的疑问就产生了。

究竟是什么疑问呢?在课堂上我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同学们,“你们顺着老师的思路思考,发现了什么问题没有?”经过同学们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之后,有一位同学就说:“我发现问题了,老师!如果把‘慕’翻译成羡慕,那么在这句中,其他种树的人都‘暗中观察,效仿羡慕’,都比不上他,这个句子中‘其他人’所做的一系列动作就存在一个先后顺序不合逻辑的问题。按常理,他植者应该是先羡慕,再窥伺,最后才效仿,这个句子就不能说是‘窥伺效慕’了,就应该是‘慕窥伺效’。”我当时就说:“英雄所见略同!”其他同学也表示认同。但是我马上又说难道这不能是作者行文时为了押韵或者别的什么目的故意这样写的吗?学生又沉默。我继续说,我相信这个地方肯定是编者弄错了。不然的话,现在的很多教辅资料或者翻译工具书为什么这句话的翻译上要么逃避这个词,不予解释,要么把这个“慕”翻译成“羡慕”?说完我就举了几本资料的例子,如《高中文言文译注及赏析》、《教师参考用书》、《高中语文动态全解》等。有的学生就提出了问题,他说老师你也不能因为这个理由就说“慕”不该翻译成“羡慕”啊,这就显得有点主观臆断了。我说,我有理由。在古汉语里面有同义词连用现象(古汉语中以单音词占优势,存在着大量单音同义词。这些单音同义词词义往往有细微的差异,单独使用语势薄弱,而当他们连用在一起时,就具有取长补短。求同存异的互补优势。同时也能协调文句音节,增强语意和语势)。如,在“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中,“举”就是“胜”的意思,又比如在“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中,“将”就是“率”的意思。那么同理在“窥伺效慕”一句中,既然我们都知道“窥伺”都分别有同一个“暗中观察”的义项,那么,“效慕”也这两个字极有可能也是同一个意思,既然“效”是效仿,那“慕”也应该可以推断是效仿。听我这么说了之后有学生也马上提出,老师您的想法有道理,但是都只是你的猜测和推断而已哦。我说:“是的,这的确是我的猜测和推断。”我也开玩笑地说:“这个世界上很多著名的科学理论最开始都是科学家猜测推断出来的。我既然假设了一个观点,那我就去找证据证明我的观点的正确性。那么在古汉语中,‘慕’究竟有没有‘效仿’的意思呢?有的!在《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中,‘慕’的第七个义项就是‘效法’,它引用的例子是《汉书·王莽传上》:‘莽因上书,愿出钱百万,献田三十顷,付大司农助给贫民,于是公卿皆慕效焉。’综上所述,我们的教材对于窥伺效慕的翻译是完全错误的。”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如果不去思考,那我们肯定不能提高自己。如果我们思考了,但是又不去解决我们思考得出的问题,那这种思考同样也没有意义。所以希望所有求学者,都能边学边思,边思边学,做一个真正爱学习、会学习的人。

(作者单位 湖北省宜昌市枝江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