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阿音 不能不DV的摄影名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阿音 不能不DV的摄影名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07年获得中国第22届全国摄影艺术展金奖、2008年《游牧》系列在联合国总部展览、2008年至2009年《中国游牧蒙古人》专题个展在美国纽约鲁宾博物馆展览……蒙古族摄影师阿音以执著的努力,在摄影领域不断取得辉煌的成绩。从草原到都市,从内蒙古到全国,从国内到国际。2010年,阿音的《中国游牧蒙古人•学校》摄影专著出版,并在2010年平遥国际摄影节上隆重展出其系列作品,我们惊奇地发现展场中也同时播放着摄影家拍摄的DV视频影像,在原汁原味的蒙语读书声中,伴着蒙古族儿童和家长的视频画面,参展者立体地欣赏着阿音的《中国游牧蒙古人•学校》精彩作品,可谓身临其境,印象深刻。我们不禁好奇,优秀摄影家阿音为什么也拍起DV呢?什么原因促使他将动态视频和静态图片兼顾呢?在《大众DV》杂志编辑部中,阿音接受了我们的独家访问。

来自美国的启示

最初启示阿音在图片中增加动态影像的,是2007年参观美国《国家地理》展览时,见到《国家地理》的著名摄影师在现场使用DV。但真正触动他开始拍DV的,还是2008年在美国举办《中国游牧蒙古人》个展时,看到了同展厅一位战地摄影师的DV影像。阿音被DV记录下来的真实震动了,从这时起,他决定在今后的拍摄中,用上DV这种拍摄形式,更要让动态的视频,更多出现在自己的展览中。

厚积薄发

即使阿音一再强调,当年拍摄牧民的初衷,并非有远大的理想和宏伟的构思,但时间却在不知不觉中,为阿音积攒了一笔不小的财富,而他也在二十年的影像记录中,给未来留下了中国蒙古族教育变迁的历史。

种过地,放过牧,当过铁路临时工,甚至做过小买卖,在村里卖过衣服的阿音有着丰富的经历。因为文字写得好,阿音曾经给当地报纸写通讯报道。在这期间,阿音看到爱照相的牧民,苦于难寻摄影师的现状,就在1989年末,自己买了一台相机,给牧民拍生活照,同时也为报纸提供新闻图片。在自学中,阿音成了一名乡村摄影师和“土记者”。

摄影师的工作让阿音接触更多牧民。1990年,阿音开始拍摄学校题材。和全国大部分农村学校一样,内蒙古草原上的乡村小学同样困难重重。感动于那些虽没有正式身份却依旧认真授课的民办教师,1996年起,阿音开始拍摄“民办教师”系列。2000年后,随着“希望工程”的到来,国家对这些小学教育实行“两免一补”――在免学费、书费的九年义务教育外,还给学生发补贴。在这个过程中,阿音见证了家乡教育的变化和发展,更经历了从“抱怨”到“感恩”的心态变化。

如果说,阿音最初的拍摄是出于对和草原孩子上学,乡村教师待遇等问题的关注,“城市学校”系列则是他作为职业摄影师,对传统与文化之间矛盾社会性的深刻思考。

阿音的摄影理念

2005年,阿音开始了“城市学校”系列的创作。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和乡村教育的改善,在人少地广的内蒙古地区,草原上的乡村学校逐渐合并,最后人少的乡镇学校也渐渐合并到城市学校里。学校从村里――乡里――城市里的变化是发展带来的必然结果。阿音看到人们日益提高的生活水平,但也看到,和北京等其他城市一样竖立起的高楼大厦,让故乡也渐渐失去了原有的味道。

阿音坚持“内容大于影像”的摄影理念,“如何在画面外更丰富地表现主题”是他最关心的问题。“我的影像必须走进社会,所展示的社会问题必须大于图片所承载的。”一张空旷校园的画面,阿音让观者感受更多的是中国农村教育走过来的路,也正是传统与现代的冲击、变化带来了越来越丰富的内容,要求阿音不得不更多地使用DV拍摄。

“城市学校”的表现

如何在摄影中体现时间变化?阿音想到采用对比的手法,二十年的拍摄经历让他有足够的素材。

阿音用早期在牧区拍摄的黑白照片和近些年在城市中为牧民拍摄的彩色图片做对比。时光的变化在对比中展现出来。尽管有了变化,但停留在图片上的内容仍然无法完全表现孩子们的生活。2008年开始,阿音在“城市学校”系列的回访拍摄中,开始使用DV。“用DV记录传统逐渐消失的过程,可以更深入理解这件事情。”2010年,阿音最新画册《中国游牧蒙古人•学校》中,“城市学校”系列照片全部采用对比手法,将同一个孩子不同时期下的肖像进行对比。

“我拍‘城市学校’时看到社会、学校发展了,但现在要表现这些学校、学生和家长的生活。”和浓缩的摄影作品不同, DV将生活中更多内容如实记录下来。

学校合并后,到城里上学的孩子离家几百里远,除了住在亲戚家里,就只有选择让父母陪读。这些前来陪读的父母只能选择住在城市边缘平房中。生活艰苦而简陋,但这些“进城”的牧民却不愿回到草原。这些同时被DV记录下来的故事,更丰富了图片的含义。历史前进的车轮无人能改变,摄影师唯一能做到的,就是记录更多信息,拍摄更多图片,因为,这是一个民族的记忆。

时间在DV中流淌

黑白照片中,那个曾经穿着蒙古族服装,头顶着祖先画像的婴儿,进了城……时间在对比的变化之中流走了。

二十年来,阿音图片反映中国基础教育发展,记录了中国蒙古族发生的变化,牧民进城等社会发展进程。静态和动态的影像结合在一起,生活在图片与DV的记录中形成对比,阿音认为,动态影像传递出来的氛围让不认识蒙古族语言的观众也可以理解他们和家人间发生的故事。

立体的展场

每一次展览,阿音都力图通过种种方法,让观众达到身临其境的感受。

2006年去过平遥国际影像大展的人可能还记得,那个观众可以在悠扬的马头琴声中喝奶茶,看记录蒙古族文化照片的展览。人们在这个安置了全部牧民家当的“蒙古包”里,直接感受到草原人的热情。“奶茶、马头琴、蒙古包都是为了让观众切身体验到草原牧民的生活,使大家得到全方位、立体的感受,这些都是为图片服务。”

时隔四年,在今年的平遥影展上,阿音更是用DV打造了一个全新的“立体教室”展厅:在一间打造成教室的展厅外,正在播放着阿音拍摄“城市学校”内容的DV视频,现场观看图片的观众可以通过画面传递的信息,更深入地了解图片中所表达的生活变化。

不能不dv

“我以后作品的展示可能都会使用DV。”阿音这样说,“今后DV肯定更有发展,是未来的主流。”对影像的追求让阿音在图片拍摄质量上绝无放松可言,而在展览上使用DV,则更是阿音对影像内容丰富性的追求。阿音强调,二者相比之下,DV能展现更多画面之外的内容。

摄影为主 DV为辅

“说到底,我还是个摄影人,不是摄像师”虽然推崇“DV”增加影像内容,但阿音仍然强调要“分清主次”。“我说DV重要,也绝不是说现在的摄影师只要把拍摄对象的一切都录下来就好,不用拍照片了。”常年坚持拍摄胶片的阿音,仍然认为摄影和摄像有很大区别。“总之传统也罢,数码也罢,DV也罢,不用‘脑子’就麻烦了。”

综述

国际化的交流活动开阔了阿音的眼界,DV的表现力大大丰富阿音创作手法的同时,也给摄影家们带来了全新创作突破。在网络时代,在动静兼备的“流媒体”时代,摄影人也许真的要全副武装了。在这个方面,《大众DV》杂志今年第4期介绍过的英国卫报著名摄影师张丹是一个杰出的榜样,本期我们采访的阿音同样也是杰出的楷模,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不能不DV”将不再是个感叹,而是绝大多数摄影人的必由之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