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老宅旧厝守在侧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老宅旧厝守在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 古厝的天空。

>> 老宅 厝边 守望老宅 老宅枯井 老宅鬼影 摩登老宅 老宅看戏 老宅子 起“厝”叠“楼” 旧 依守在泉边 坚守在红线之上 真爱守在回头处 守在风中等 坚守在大山深处 坚守在风沙前沿 蚝壳厝: 取法自然 今古奇观台湾厝 秘探段祺瑞老宅 古镇・老宅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艺术 > 老宅旧厝守在侧 老宅旧厝守在侧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吾林")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1 古厝的天空。

2蔡氏古民居气势宏大(梓昌 摄)。

每个灵魂都有尊严,事实上,每座建筑也一样,有魂,有尊严。泉州的古建筑物太多了,市区是个6.62平方公里的古城,至今仍原生态地保留着大量历史原貌建筑,处处可见“红砖白石双坡曲、出砖入石燕尾脊、雕梁画栋皇宫式”的老建筑。这些存世千百年的老灵魂,沐浴在今天的阳光之下,本身就是一段传奇,更何况,它们还承载着一代又一代泉州人挥之不去的情感记忆。

城市的建筑,形塑了城市的表情。泉州民居建筑不光是只有宫殿式大厝,还有土楼、木楼(吊脚楼)、洋楼(骑楼)和蚵壳厝等,在建筑分类上则还有宗教建筑、宗祠家庙等,它们折射了泉州人多元的文化与生活。读懂这些建筑,你就读懂了泉州的表情与泉州人的心。

年年都有众多海外华侨华人千里迢迢回乡看望老宅旧厝,这些古物,如一杯茶,弥散芳香;如一份真心,守候在侧,叫他们怎能忘却?

蔡氏古民居

“红砖巨人”, 独步寰宇

都说根要深沉,才彰显霸气稳健;魂要灵动,才不失活力妙趣。泉州南安的蔡氏古民居建筑群绝对有根、有魂。这里曾经住过泉州地区最有钱的人之一――蔡资深。这建筑群惹人喜欢,与金钱多少有点关系,却不是最重要的。清代人蔡资深虽为豪商,但打骨子里还是一个热爱生活的“文艺青年”,所以在他手上,蔡家大厝被玩成了 “艺术珍品库”,像张瑞图、吴鲁、吴拱震等大书法家的书法跟不要钱似的,随便挂;厝宅建筑光雕刻工艺运用就有6种之多,分别是石雕、木雕、砖雕、泥塑雕、剪雕和一种奇特的、至今未有专家能考证出的雕刻工艺。格调到如此地步,可称独步寰宇了。

不说话,同样也能包含千言万语。南安官桥蔡氏古民居建筑群沉默,却有述说;不施艳妆,也风情万种。 3砖雕砌成的古篆体书法。

4名人题字多不胜数。

5木雕工艺精湛。

蔡氏古民居建筑群位于福建南安官桥漳里村,距泉州中心市区仅30多公里,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永定土楼并称为福建民居的两朵奇葩。踏入漳里村,眼前一片红砖白墙画卷般铺开,蔡氏古民居在白条石砌成的石埕两旁,垂手肃立,默然仰视南方天空。据蔡氏后人蔡宗敬介绍,这古民居建筑群选址处是一个九天仙女掉落琵琶的地方,故而建筑群布局也像一把琵琶。一旦走近古民居,望着那些曲线分明的檐角,隐约似有天籁传来,深沉、缓慢而又悠长。

蔡氏古民居建筑群的始建者应该是蔡资深的父亲蔡启昌,但真正的全盘设计者是蔡资深。古民居的建设,前后耗费了40多年光景,可以想象它的工程量有多大。蔡氏古民居每堵外墙墙面,都以红砖精心组砌而成,贴面是各种各样的图案,有万字堵、海棠花堵、人字体、工字体等花样。在迎街立面的砖面上还有砖錾砌成的隶书体或古篆体的书法,如“忠孝廉节”、“仁义礼智”、“荔谱传家”等,字字端正气派,凹入砖体。仔细看去,红白相生,这字倒又像是一个个小小的迷宫,令观者不能自拔。

细细品读昔日贤文中的真谛,蔡氏古民居兴建者的良苦用心一一浮现,那对子孙后代的谆谆教诲,可谓字中有意,意中有心。崇尚风雅、谦逊待人的家训,深得儒家精义,为建筑注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蔡氏古民居建筑群不仅依靠群体的布局、空间的大小变化、房屋的整体形象来传达其内在的精神气质,更依靠建筑装饰如雕刻、绘画、色彩等来进一步提升其精神境界。 1 闽南建筑泉州红。

在现存较完整的16座宅第中,随处可见大量出色的砖、石、木雕作品,主要用于外装修,如大门门楣、正门屋檐下、墙壁、外墙基、柱础等处,雕刻方式有线雕、浮雕、半透雕、镂空雕、阴刻、阳刻等,图案精美绝伦,富有立体感。在醉经堂、世双厝等处都有整幅的砖雕,图案大部分为麒麟、凤凰、松柏、牡丹等,传递出一种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心愿。

蔡氏古民居所有宅第的大门,几乎都要由门槛、门斗、门钹、门当、家冠、门神、诗书、壁雕等组成,名目众多,工艺之繁琐可想而知,但建筑群的主要设计人蔡资深对于细节的刻画相当卓越,大门上用砖、石、木雕来表现鱼虫鸟兽、传说故事、图腾符号等等,一应俱全,栩栩如生。一扇门简直就是一件活生生的艺术品,令人啧啧称奇。 2 古厝中的童年充满别样乐趣(敏超 摄)。

在俗称“水车堵”的位置里,还有许多泥塑,表现内容有山水风景、人物花鸟等,浮凸有致,形象传神。在外窗顶山墙面塑有玉佩卷、古钱币等形式的灰泥塑花图案。屋脊和厝正面护栏上也是装饰的重点,工匠们将彩色瓷碗“剪”碎(摔碎),根据碗壁的不同曲度和色彩,选择合适的碗片贴于泥塑之上。蔡宗敬先生指出,这就是所谓的“剪雕”。当然,也有一些专家认为,剪雕其实是泥塑雕的一种。

在古民居内,人们还发现了一种源自闽南的奇特雕塑工艺。这种雕塑工艺看来,在手法上似乎糅合了泥塑雕和剪雕技艺,而在图案的设置上,青花瓷瓶是中国风;鱼尾狮、青麟等带有浓郁的南洋味道;龙涎香炉等又反映出伊斯兰艺术。可谓五味杂陈,别具一格。

“每一个图案背后,就是一个故事。这些雕刻画看起来好像简简单单,其实它们所叙述的东西,可能超乎我们的想像。”蔡宗敬先生称,古民居内的许多泥塑画、木雕画、石雕画其实都“大有文章”,或是来自民间故事,或是来自神话传说,有的甚至是对经文书籍的诠释。像模仿汉代石雕的“送别书生”,讲的是民间贤妻送夫进京赶考的故事;青石雕“八仙过海”讲的是耳熟能详的神话故事;柱墩雕“喜鹊和梅花”则是表现谚语“喜上眉梢”;还有户楣雕“苟完”,出处是《论语・子路》,自有知足常乐的人生理念在其中。这些雕刻画刀法老练,刻画传神的顶尖技艺,形成独特的欣赏格调。

蔡氏古民居建筑群是以家族为中心建立的建筑群,强调宗祖的“立家庙以荐蒸尝,设家塾以课子弟,置义田以赡贫乏,修族谱以联疏远”,敬宗收族、养老扶幼的主旨十分明确。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院落式组群建筑,看重人与人之间的次序、等级、伦理,注重人对环境的感应。从蔡氏古民居内那些沉默不语但又线条分明的雕刻中,我们隐约能读出建筑设计者当初煞费的苦心。因为这些雕刻中的灵魂已跃然石上、木上,正开口细说着浩如烟海的良言箴语。

蔡氏古民居是幸运的,因为它几乎被完整地保存了下来;但它又是孤独的。在南安还有许多与它同时代的建筑,遗憾的是,这些建筑大部分随时光的推移而凋零、残缺。有时候看蔡氏古民居就像一位穿越时空的长者,在现代社会里,他已没有了同类,这份孤独难以言表,且无法逆转。 3-5喜庆的蚵壳厝人家。

蚵壳厝

粗砺之处,海洋气息

泉州人很喜欢海蛎,这种有着暗灰色硬印⒈砻娲植诘乃壳类软体动物,在整个泉州的沿岸水域、滩涂都能见着。新鲜的海蛎,被泉州人称为“蚵仔”,本地很多渔民,至今仍保留生吃海蛎的习俗,那鲜爽可不是一般人能消受的。据说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品尝出“蚵仔”肉质的甜美。在吃“蚵仔”时,泉州先人还留了个心眼,就是保留下了大量的海蛎樱并将它们用于建筑,这就造成了如今罕见的海边“蚵壳厝”。在泉州,未见大海,先见蚵壳厝,那一堵堵蚵壳墙如鱼鳞片片,在阳光下夺目闪亮,早早带来海洋的气息。

生吃“蚵仔”这种做法,坦白说我没有尝试过,听之胆寒,裹足不前。蚵仔的腥味,是呛人的,但对于沿海地区的人来说,这种腥味又是深入骨髓、难以忘却的。离乡多年的人回到老家,一进门就点名要蚵仔汤喝。对于向海而生的人来说,蚵壳厝同样是无法磨灭的记忆。“蚵壳厝”的特性是很适合海边潮湿的气候环境,防水,冬暖夏凉,经济实用,自古便受到泉州百姓的喜爱。明末清初,不少泉州民居都或多或少会用上一些蚵壳,既有装饰之美,又有坚固之用。

如今,蚵壳厝存世量已经很少,在泉州也仅剩丰泽区东海社区的y埔渔村等还有少量。蚵壳厝的减少,并没有冲淡它的人文意义,相反,现在更多的人认为,蚵壳厝建筑有浓厚的民俗气息、丰富的美学工艺学知识;是古代泉州对外贸易的产物,见证着泉州“海上丝绸之路”的辉煌历史。据传,泉州蚵壳厝始建于宋未元初,百姓为了让房屋更加结实、抗潮,拾蚵壳拌海泥筑屋而居,建起了一座座的蚵壳厝。这种厝宅的主要特色在于用蚵壳、砖石砌成墙,大面积的灰白色蚵壳与花白色花岗石、红色砖构成一幅幅色彩对比强烈、富有美感的图案,这种精妙的建筑,是东南沿海一带绝无仅有的,构成了闽南沿海古民居的一道独特的自然景观。看蚵壳厝,总能感觉海风拂面,那不同寻常的空静与清爽,瞬间让你的思绪如海鸥般掠波而远,心旷神怡。

y埔蚵壳厝很出名,但y埔女的风头更盛。y埔女,与惠安女、湄洲女并称为“福建三大渔女”,她们盘头插花,戴着丁香耳坠,穿着红色大裾衫、黑色宽脚裤,一摇一摆之间,英气飒然,即使上了巴黎衣魅时尚的T台,也绝对够范儿。y埔女以捕鱼为生,信奉妈祖为守护神,日日祈求出海平安。每年农历正月二十九,在y埔都会举行大型的妈祖巡香活动。在这个时候,社区的女人们会穿着传统的民俗服饰,戴上她们独特的头饰。在y埔女文化当中,最吸引眼球的当属y埔女头饰了。从孩提起,y埔女就把头发留长,有的甚至和身高一般长,成年后(有的人十一二岁起)就将秀发盘于脑后,系上红头绳,梳成圆髻,然后再穿上一支“骨髻”,另用鲜花的花苞或花蕾串成花环,少则一二环,多则四五环,再以发髻为圆心,圈戴在脑后,俗称为“簪花围”。各种鲜花,则随季节而变化,一般是白色或黄色的素馨花、茉莉花、含笑花、玉兰花和等。接着在髻心周围,左右对称插上几支大红、桃红艳丽的簪花、绢花或鲜花,使整个头上,打扮得犹如一座春意盎然的小花坛。有的还在左右两边,各插上金或银制成的双脚发钗或梳子。平时只有一二串就可,每逢喜庆则围上四五串之多。这种头饰由母教女,婆传媳,世代相传。

当y埔女盛装走在蚵壳厝前时,连时光都会被惊呆,停住脚步,行以注目礼。这种艳丽,也是一种大气。 1 淳湖村地处偏远山区,风景秀丽。

“五奇之村”

一个难懂的村落

泉州德化的淳湖村地处德化、永泰、尤溪三县交界处,村里人说话用的是一种独特的“淳湖话”,既不同于闽南方言又有别于永泰、尤溪方言,这种“小语种”在全国也只有大约1800人掌握。或许你会惆怅于淳湖话的难懂,不要紧,来到淳湖,看看淳湖人的笑容,你能读懂他们在那片山峦间的一种坚持和执著。

淳湖村位于福建德化县水口镇东北部太华山麓,东南与永泰县相邻,北方与尤溪县交界,属于“三界交集”之处。不管是尤溪人还是永泰人,站在对面山头高声唱首山歌,淳湖这边都能听得到,村里人常常戏称,这真是“空山不见人,但闻山歌响”。从泉州客运中心站乘车去德化淳湖,大概要花3个小时。

淳湖人有个“小秘密”,那就是只在他们村里流传“淳湖话”。村里人平常聊天都用这种特殊的方言,这种语言既不同于闽南方言,又有别于永泰、尤溪方言,即使是邻近乡村的人,一听起淳湖话,也是“鸭仔听雷”,根本听不懂。曾经有外地人到了淳湖,感叹淳湖话听起来远比外语还难,他们笑言称,淳湖村是个让人“听不懂”的村子。据村里的老人介绍,村里不少人都掌握了至少4种以上的方言,“闽南话、福州话、尤溪话、仙游话、大田话……这附近说得上来的方言,村里都有人会”。

如今乡村游热起来后,淳湖成了旅行者眼中的“宠儿”。淳湖四面围山,藏风聚气。莽莽群山连绵起伏,青灰如铜、线条分明地掩映在天地之间。村里远近之间则有那白墙灰瓦的乡村屋舍,一间一间连成排,一排一排连成片,错落有致地布局在田野中、小河旁、远山前,一切都那么的宁静,那么的安逸。其实除了方言奇特外,淳湖还有“四奇”,即桥奇、庙奇、树奇和碑奇。“桥奇”指的是淳湖村西南山坳口的“湖山桥”,这座五层木结构的宫殿式古建筑,按照桥梁的技术要素,压根儿称不上桥。可偏偏有条窄窄的溪流经过它,偏偏它的下部还有一座高5米、宽3米的半拱石砌桥。看似桥,实是阁;说是阁吧,其实又是桥。这让很多建筑专家大跌眼镜。“庙奇”指的是村里唯一的一座庙――妈祖庙,这也被称为泉州海拔最高的妈祖庙。平常妈祖庙一般都建在海边、河道边的码头附近,可是淳湖人却偏要建在山上。据说,此庙香火因此一直旺盛。“树奇”指的是村外的一棵数百年的古樟树。此树高38米,树冠直径30米,树干周长13.8米,伸展开来可以遮天蔽日。据介绍,这棵古樟树和旁边一株樟树其实是树根相连的“夫妻树”,遗憾的是,另外那株曾遭雷击,断为两截,坠落的树干正好靠在了这棵古樟树的身上。现在看,这两棵树倒是真的依偎在了一起,不离不弃的样子令人赞叹。“碑奇”指的是“地名淳湖”碑。这块碑于北宋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镌刻而成,曾经断成三截,后经修复才得以重见天日。据介绍,这可能是泉州海拔最高、年代最久远的“地名碑”。

作为一个“五奇之村”的村民,淳湖人是骄傲的,这从他们豪迈的气度和爽朗的性格上都能感受得到。而这其中,淳湖人最欣喜的还是,他们把维系村落族群血脉的方言传承下来了,淳湖话在他们的经营下,正越说越响亮。 2 元宵舞龙乐陶陶。 3戏班进村(开春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