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基于图里预备规范理论的林则徐《四洲志》编译探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基于图里预备规范理论的林则徐《四洲志》编译探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本文依据图里翻译规范理论中的预备规范,将林则徐的《四洲志》置于晚清社会背景中进行分析,结合当时西方地理志的东渐状况及后人对林则徐本人的解读,从主题、版本、内容三个方面探讨选译该作品的编译缘由。

关键词 图里 预备规范 《四洲志》 编译目的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1林则徐和《四洲志》

1839年虎门销烟让林则徐这个名字为世人所知,但作为“满清时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范文澜,1947:21),他的成就远远不止于此。在担任两广总督期间,林则徐组织包括梁进德(Shaoutih)、袁德辉(Shaoutih)、阿孟(Ah-meang)、林阿适(音译Lieaou Ah See,英文名为William Botelho)在内的四位译员进行外文报纸书刊的翻译,并通过不同途径找到英国海员喜尔 (Dr. Hill)、美国传教士伯驾(Peter Paker)等人协助完成(尹文涓,2010:100-101)。其中《四洲志》译自英国人慕端(Murray)的作品The Encyclopedia of Geography(今译为《世界地理大全》),常被认为译述中影响最大的作品。

《四洲志》涵盖30多个国家与地区的政治、经济、地理、风俗等方面的情况,为中国人认识西方世界打开了大门。而后林则徐交由其友魏源完善,编入《海国图志》,即1942年的五十卷本。出版初期也曾遭遇无人问津的窘迫,知识分子对西方蛮夷的偏见导致其一度被掩埋。但对于后世而言,这两本地理志的出现无疑是具有跨时代意义的(陈山榜,2010:53)。

2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

图里(Toury)以佐哈(Even-Zohar)的多元系统为理论框架,通过个案研究试图发现翻译选择中的文化制约规范,提出以目的语为中心,衡量和评价译文的功能和效果,即翻译的规范理论。

图里认为,在实际翻译中,译者通常受到三种规范的制约:预备规范(preliminary norm),起始规范(initial norm)和操作规范(operational norm)。操作规范与文本的样式和文字表达直接相关;起始规范决定了翻译过程的文化的取舍,通篇的趋势;而预备规范作为翻译的起点,在翻译活动还没开始就发挥了作用。

按图里的解释,预备规范被界定为在两个明显不同但相关方面发生作用。第一是在特定时间的特定文化或语言中是否存在连贯的翻译“方针”,这种方针体现为特定语言偏爱选择那些作品、作者、体裁、派别或文学进行翻译,被称为翻译政策。本文将从《四洲志》主题的讨论、英文版本的选择和内容删减方面分别进行讨论,以探讨隐藏这些翻译决策背后的因素。至于第二点,是特定文化如何看待从其他语言译本转译过来的翻译,是关于翻译直接性的考虑(Toury,1980:54)。

3基于预备规范研究《四洲志》的编译策略

笔者依据图里规范理论中的预备规范,就影响翻译文本选择和策略的因素进行讨论,从主题、版本、内容三个方面寻找该作品的编译缘由,至于穆瑞的The Encyclopedia of Geography(今译为《世界地理大全》)是否以其他语言为蓝本译入此处不予以讨论。

3.1翻译主题

鸦片战争前,世界舆地的研究在中国十分冷落,属于被压制的萌芽时期(郭双林,1992:72-77)。为了更好地了解其他国家的实力,林则徐也在此时开始寻求治平之术,他花费人力、物力翻译西方资料,并付诸实践。而林则徐作为钦差在广州期间,英国在外交和军事上始终无法占得上风,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当时我们对于西方地理志的研究颇有成效。

而就地理志推介的重要性,英国人穆瑞在The Encyclopedia of Geography(现译为《世界地理大全》)的序言中曾经指出,首先是为了满足人类对于外界知识的渴求;其次是人类意识到探求文明社会的历史,对于未来发展同样有着重要的作用;最后,进出口贸易的发展拉动了经济,世界开始繁荣起来,对外沟通有了要求(Murray,1839:3-4) 。林则徐经美国传教士裨治文(E.C.Bridgman)推荐接触了这部作品,明白穆瑞编撰此书的考虑也同样适用于当时的中国社会:闭关锁国对于外界一无所知,愚昧的中国急切需要新知识的启蒙;科技的发展使中国无法从过去的历史经验寻找提供参考方案;资源逐渐消耗,少数知识分子在与外界交往时,产品流通为经济繁荣提供可能性,这是强国的需要。日本著名学者井上清也认为中国当时的舆地作品对于日本,无论是军事还是经济方面都有很好的借鉴意义,一定程度推动了明治维新的发展(井上清,1956:214)。

3.2版本问题

关于《四洲志》原著版本选择问题,相关研究者各有其看法。有学者对比穆瑞的The Encyclopedia of Geography(今译为《世界地理大全》) 和《四洲志》的编译时间发现,可供林则徐参考的版本并不多,而其中译载的大量1835年的统计数字和1836年的声明,都表明该作品应该译自将英国地理状况的介绍缩减将近一般的1837年美国版(陈华,1993:73)。

至于为什么要选择这样一个版本,必须从当时的背景出发给出解释。1838年林则徐暗访苏州、湖北等地,已经意识到鸦片输入对国人的巨大伤害,富国与百姓密切相关(曹德本,1999:268),可是这些却都遭到顽固派的阻扰。他只好另寻其道,1839年经派遣到广州,在对外流通相较而言更为方便的广州,开始组织自己的翻译团队,积极调查敌情。1840年,林则徐因广东战败而被革去四品卿衔,并被发往新疆伊犁,魏源接受林则徐的嘱托,在原作的基础总结战争失败原因,加入对于鸦片、工厂等的个人见解,认为“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魏源,1978:277),其中更有武器制作的图样和测量方法,这些都是战争的迫切需要,为林则徐的翻译动机做出了解释,武器救国也是当时许多先进知识分子的想法。

五十多年后,王锡祺将其编入上海书局的《小方壶舆地丛抄》再补编第十二祯,一方面再次证明这部作品的可借鉴性,一方面说明中国“西学东渐”之风兴起,先进知识分子仍坚持前人的道路,不断摸索救国方案。

3.3内容删减

《四洲志》在内容取舍方面也有一定的研究价值。英国人慕瑞原著1837年美国版The Encyclopaedia of Gcography长达1500页,而1943年初首次刊载在《海国图志》五十卷本的《四洲志》却只有约9万字,接近于前者的十分之一,精简程度显而易见。

林则徐的“四洲”其实意指世界,因为《四洲志》的叙述中已经将五大洲三十多国的状况囊括其中,战前“西学东渐”萌芽,不再将中国画在正中的《坤舆万国全图》引起士大夫的不满,对于西方天文学、兵工学、数学等的研究带有一定排斥心理,林则徐作为当时的少数,在接受之余还是做了一些符合时下的改动,取佛教《阿含经》四大部洲的概念,将该书名字译为《四洲志》。如今将穆瑞的The Encyclopedia of Geography译为“世界地理大全”,也体现作品编译的最初目的――开拓视野,认识世界。

从目录可见,该书作者已将原著进行大幅度删减,并且重新排序。以中国为中心,从周边国家一一展开描述,体现林则徐强烈的爱国热情,可是最初却刻意略去中国,笔者认为主要出于面向目的语读者的考虑,因为是译作,而翻译的目的就是让国人更好地了解敌人的发展情况、先进技术,而非推介地理志知识的学术专著,相较而言对于自身的认识在篇幅简短的《四洲志》中着实可以省略。

4结语

综上所述,使用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研究《四洲志》这一具有特殊意义的地理志的编译是合适的,而对文本的翻译策略进行讨论也进一步验证预备规范的合理性。不同的社会背景对于翻译的标准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晚清这一时代背景给予《四洲志》编译无限的灵感与束缚。

无论是文本的选择还是编译过程中的一些特殊处理,都从不同程度上反映了林则徐个人的爱国主张,并且折射出内忧外患的清朝的历史状况。在发展落后的中国,林则徐以目的语读者为考虑对象,试图以地理志的推介为渠道开阔其视野,从西方国家的兴衰成败寻求救国之策。无论是文本的选择还是处理,这些深层次的编译目的都可以找到具体的依据。

参考文献

[1] Murray,Hugh.The Encyclopedia of Geography [M].Philadelphia:C.Shkrman And Co.,1839.

[2] Toury,Gideon.In Search of a Theory of Translation [M].Jerusalem:Israel Academic Press,1980.

[3] Venuti,Lawrence.The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 [M].London & New York:Routledge,2004.

[4] 陈华.有关《四洲志》的若干问题[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1993(3).

[5] 陈山榜.张之洞劝学篇[M].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

[6] 范文澜.中国近代史(上)[M].人民出版社,1962.

[7] 郭双林.论鸦片战争时期的世界舆地研究[J].中州学刊,1992(1).

[8] 贺双非.《海国图志》的作者及版本研究[J].四川图书馆学报,2004(2).

[9] 井上清.日本现代史(第一卷)[M].三联书店出版,1956.

[10] 林则徐.四洲志[M].华夏出版社,2002.

[11] 王清菊.鸦片战争后地理学知识的传入与传统观念的变迁[J].黑龙江史志,2010(20).

[12] 魏源.海国图志[M].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

[13] 余明侠.关于林则徐的评价问题――是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还是“向西方寻求真理”的第一人[J].淮海文汇,2006(6).

[14] 尹文涓.林则徐的翻译班子及所译西书西刊[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