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鉴宝”是才智与良知的试金石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鉴宝”是才智与良知的试金石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曾几何时,“鉴宝”活动风靡了中国大陆的角角落落。门可罗雀的博物馆现状,丝毫没有影响芸芸众生对文化财富的憧憬。媒体上的“鉴宝”栏目、都市中的“鉴宝”集市、收费昂贵的“鉴定”培训班、规模不等的“鉴定”机构、形式各异的“鉴宝”俱乐部风起云涌,演绎着一幕幕财富神话。其中的核心人物――“鉴定专家”们,凭着万众瞩目的神奇手段,点石成金,指点着收藏投资的得失,勾画着热衷于“鉴定”活动的大众百态。

网络时代的今天,我们让帝王和伟人走下了神坛,却给与我们原来一样普通的“鉴定专家”披上了神圣的外衣DD而实际上只不过又是一件皇帝的新衣。

2006年9月18日和25日,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中国财经报道”栏目的《艺术市场“红”与“黑”》专题报道,让我们以最直接、最深刻、最惊人的方式看到了一块仿红山文化玉器如何转瞬之间被定为真品的过程,而这位鉴定人士不止一次走进同一电视台同一频道的鉴宝节目担任嘉宾。我们称赞中央电视台的“割袍断义”壮举的同时,也满怀疑惑:那各地许多电视台、鉴定会、鉴定培训班,包括央视经济频道“鉴宝”栏目中的其他“权威专家”们是否还有类似的现象存在呢?类似的现象是否只存在他一人身上?他又是怎么被发现曝光的呢?时机选择有无玄机?被曝光的前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成员对过去的文物工作是有贡献的,鉴定水平不是最低的,心不是最黑的,捞钱不是最多的,口碑不是最坏的。对他的问与责,根本就改变不了当今文物艺术品鉴定领域的混乱现状。它只不过是冰山一角,其实,里面的世界很精彩,也很无奈。如果不从制度上加以解决,只要有人愿意曝光,就会有更多类似现象出现在我们的面前。

“鉴定专家”怎么了?把这一切责任都归结为商品社会的产物,未免牵强,虽然从某种角度而言,都是金钱惹的祸。

图0网络媒体上的央视经济频道“中国财经报道”栏目之《艺术市场“红”与“黑”》及相关专题报道图片来源艺超网

图1继2006年春节期间首届赛宝大会的成功,央视经济频道“鉴宝”栏目又举办了第二届赛宝大会。

图22004年4月19日,央视经济频道“鉴宝”栏目中的“汉代玉抬蹄马”。图片来源于央视国际网站

图32005年9月23日,央视经济频道“鉴宝”栏目中的“辽代金银套装定窑梅瓶”。图片来源于央视国际网站

图42006年9月19日,央视经济频道“鉴宝”栏目中的“齐白石《十六应真图像册》”。图片来源于央视国际网站

br>

图5主持人是电视台收藏鉴宝类栏目的核心。图为央视第二届赛宝大会上的主持人。

“鉴定”考问实战中的“专家”综合能力与水平

从鉴定专家在媒体上的鉴定活动事例看,专家有著名与非著名之分,从业特点有文博系统(其中又有中央和地方)和个人收藏之别。随着鉴宝活动的发展,“专家”来源也呈多样性(级别的不同、性别的不同、年龄的不同),尤为重要的是水平高低不一、知识含量逐渐减少、知识结构老化。给我们留下印象深刻的是央视经济频道“鉴宝”栏目的精彩表演。这个应该是知识性、趣味性很强的节目,实际变成了以文物艺术品鉴赏为平台的娱乐节目。如果有人说办得不好,是不确切、不全面的。文化产业类、酒类、药品类及服装类等广而告之的内容插播节目全过程,可见,收益之可观。

针对收藏界的影响也是很大的。常听市场从业者说“现在底下的东西不好买了,要价比拍卖会还贵。”常有收藏者说“这个东西不卖了,它和电视里播的一样。”也常有收藏界的新手说“我在市场上又捡了一个漏,就是电视里演的那个东西。”他们所言之电视,包括各地电视台,但各地电视台的收藏类栏目无不以央视“鉴宝”马首是瞻,而荧屏上的专家,则是其中精彩的视点。真得很精彩吗?

我们不想苛求任何人,无论是善意的媒体从业人员还是热情的收藏投资者,但鉴定专家们除外。对于专家团队中的非文博系统人士,只要是善意的,无论对错,都应该鼓励肯定,终究他们是在业余的宣传民族文明的辉煌。而文博系统的朋友们,言行首先代表着各个文博单位和整个行业的形象。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在使用着国有文博单位的各种资源。因为在媒体介绍中,哪怕是退休人员,都要注上原单位名称、职务及职称。这很容易让人以为大家对你的信任原于你的单位背景,而不是你个人学识的积累和道德操守。这也很容易产生一个问题,当观众迷信你时,你的一切都被认为是对的,你成了造神运动的受益者;一旦你出现差错时,你的形象受损,往往还殃及你所在的单位,人们往往会质疑你所在单位的整体水平,甚至质疑整个文博系统的水平。实际上,各收藏鉴赏栏目是有一定误差率的,专门家的差错,有些属于故意为之,因为事关利益;有些属于无意过失,因为学识不够。这些充分暴露出许多所谓的“专家团队”所面临的各种问题。

曾见某电视台收藏鉴赏栏目中把一幅极为假劣画称之为真。出镜鉴定专家系不常见之面孔,只能叹其被图利者所利用。此作已被有关媒体质疑,常露面的“专家”恐伤形象,遂推出一个真不懂的新手“专家”。被定为战国时期的白陶器居然有楷书款识,鉴定专家将中国书法中的楷书年代提前到了战国。一玉琮被称玉质极罕、年代极早、价值极高,此后几日偶于市场中又见到同类物,摊主言此物与电视台披露之物属同类,可低价售出,专供检漏。又见一匏器,俗称葫芦,颈长而曲转成器被定为清代之物,若专家去收藏品市场,同样的匏器成双成对者甚多,当作何感想?

这样的例证很多,究其原因,除了部分差错因利所致、外人无法探究外,更有许多差错乃鉴定者的实战水平不高所造成。纵观古往今来的鉴定大家,自己不仅兼善艺术创作,同时也是收藏大家,其中也有好古者,不管动机如何,所摹之作庶几乱真。北宋徽宗皇帝赵佶,躬亲敷彩染翰,米氏父子书法已成为书史的美谈,他们的鉴定鉴赏水平为世人公认。清代高江村更将所藏书画分出等次,佳者己存,次佳者上贡。清末民初赵汝珍等撰写《古玩指南》、《贩书偶记》等书,皆为旧时古玩行业中的必读之书。

今天的文博系统虽有行业规范,不允许个人收藏文物艺术品,但长期从事某一领域的研究与实践,还是能够取得很高成就的。那么,媒体展示的“鉴宝专家”的实际水平如何呢?以书画论,登台亮相的专家中,不乏声名赫赫者,但无一擅绘之人(藏而不露者当数例外)。从诸多鉴定书画专家的现场实例看,既懂鉴定兼擅绘事者,寥若晨星。以瓷杂论,登台亮相的诸多专家中,虽无像冯先铭、耿宝昌先生这样的泰斗级大师,也不乏当今誉满鉴定界的大腕明星,动辄以“我馆”、“国内”之口吻“指点江山”,这种居高临下的态度,多少有些自命不凡,既缺少亲和力,又没有学术交流的和谐气氛,更主要的是常犯错误。古人说得好:“自矜者将穷性域,绝于诱进之途;自鄙者尚属情涯,必有可通之理”。

昔日,全国各地的古代窑址的科学考察与考古发掘等项目,多有国家级博物馆与之相关人员参加,今则少见。当前,国有文博机构出于种种原因,已极少从社会上征集藏品,这使得文博行业中的部分研究人员研究水平越来越降低,理论与实践脱节,这也是导致在各种鉴定会上部分专家出乖露丑的根由。

让我们困惑的是,央视“鉴宝”女主持人“鉴宝”时如数家珍、娓娓道来,不排除她有专门的文案,而其后专家的点评,多数语焉不详,口才不佳。如果说,容貌、性别是天生的,但学养和知识应是后天勤奋所得。具有研究馆员、副研究馆员头衔的专家倒不如一个急就章的主持人?

“鉴宝”活动带给博物馆的思考

面对着乱象丛生的“鉴宝”战场,没有“槛内槛外”之分,都想一头扎进来尽情游泳,人们都看得出来,里面的世界很精彩,名利双收。那些文博系统的工作人员,尤其是那些本身就是文博系统中具体对口部门中的工作人员,可能你很聪明,可能你很用功,但你的研究成果,来源于国拨资金、馆藏资源、同志协作,这其中的有些成果又必须是团队合作才能做成。当某些人在台上夸夸其谈的时候,是否想过培养你的单位,协助你的同事,引导你的前辈?应该引起文博系统决策人注意的事,为什么“鉴宝”场内人潮如涌,博物馆内却冷冷清清?文博系统应该如何更好的落实“三贴近”的工作方针。

作为博物馆的领导,应该从“鉴宝”的现象中看到我们在人力资源运用、人才管理、市场把握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弊端,在为人民服务的问题上,还存在着认识上的错误,当然,全国的文博系统为保护和利用文物的工作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既是有目共睹的,也不是几个“鉴宝”栏目可以比拟的。应该思考的是,仅央视“鉴宝”栏目,人员编制远不及中小型博物馆,无一件馆藏文物,却利用媒体优势,整合了文博系统资源,达到了许多大型博物馆难以达到的影响。这既是挑战,也是新课题。

文博系统应努力改善固有的观念,走出象牙塔,走到民众中去。“鉴宝”栏目的方式不可照搬,但它是一种联系民众的方式,它展示了文物艺术品保护与利用的广阔空间。作为公立收藏机构,文博系统有责任有能力做得更好,以不负纳税人的期望。对于民众热烈参与的“鉴宝”活动及日益活跃的“鉴宝”市场,各地文博单位应该完全有能力参与并引导其健康发展,让“鉴宝”活动成为宣传文物保护的日常工作。

毋庸置疑的是,媒体鉴宝活动的出现及成功运作,有值得文博机构学习借鉴之处。首先,媒体中出现的“宝物”绝大多数为私人收藏,无论珍罕、普通,还是珍物、赝品,都能极大的调动起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反观某些文博系统,所藏文物不仅珍贵且部分藏品还属于“国宝”,但长期密藏库房,让普通民众难得一见,动辄投资巨大的展览却观者寥寥并非鲜见,更有展陈几年十几年不变的例证,岁月累积的尘土,可曾有人擦拭?但是,这些单位的研究人员倒成了某些媒体中的明星“专家”,个中的缘由令人思索。

“鉴宝”考问专家的良心道德

经常在媒体上的鉴定专家鱼龙混杂,当出现在公众面前时,不能不考虑他们所代表的机构的形象。

文博系统的工作人员不是神仙,他们和所有人一样,从工作的第一天起,便学如积薪般的积累,从小到大发展到今日,这里面不光有个人努力的因素,更还有许多团队般的配合。但随着“鉴宝”活动的兴起,暴露出的问题也越来越多,问题的核心,集中起来就是一个“钱”字。

如果说,数年前有关学者《溪岸图》真伪之争只是因为文化背景的不同而引起的学术争论,那么,文物艺术品鉴定领域利诱导致的乱象就不是一个简单的学术问题所能概括的。在我们身边,许多文博行业的学者,甚至是退休官员,因“市场经济”的诱惑走进相关“鉴宝”活动。种种“与国际惯例接轨,文博专家参与社会活动,弘扬民族文化,社会公益的免费行为,为生计所迫”等等说辞,皆不能掩饰为钱而来的实质。

在似乎不可阻挡的潮流面前,绝对有例外者。他们不为物欲所惑,不为美色所诱,孜孜以求的是对事业的追求,耿耿于怀的是对文物保护能否千秋万代传给子孙的大计,这些人并不遥远,就在我们身边,像谢辰生、傅熹年、耿宝昌、孙机等以其自身的言与行,为文博行业工作者们树立了标尺。

谢辰生幼承家学,在文博行业数十年的浸淫,尤其身历国家文物局古代书画专家鉴定组在大陆境内历时8年的鉴定工作,这种经历和机会是现时许多“专家”无法得到的。以他的声望,完全可以按照现行的所谓“规则”,获取丰厚的“回报”,他完全可以给需要者开证书、写题跋等等借助名声获取利益,但至今我们并没有看到。

傅熹年,收藏世家的渊源使现时的“专家”很难有他当年那样耳闻目睹过许多极有价值的文物和聆听大师教诲的机会,兼之自身的学养和修为,使其有着极为扎实的鉴定知识,在新一届国家鉴定委员会中,他被选为主任委员,这样的声望和地位,我们也没看到他参与任何带有商业色彩的鉴定活动。

耿宝昌,仅凭一本《明清瓷器鉴定》就足以在古陶瓷界奠定大师地位,在今天藏瓷界,《明清瓷器鉴定》是当之无愧的宝典。耿先生谦虚、低调,当藏瓷界为某一个问题、观点商榷、争论的时候,往往都想听听耿先生的意见,更遑论“鉴宝会”上了!但是,我们并没看到耿先生的身影出现在这类活动中。

孙机,国家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几十年来的实践和研究,业内颇有口碑。但是,我们也没看到他参加什么“鉴宝”活动。

2007年2月9日,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在“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在京委员迎春团拜会”上强调,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是国家授予的崇高荣誉,希望各位委员自觉珍惜委员的荣誉,维护国家鉴定委员会的权威性。各位委员在今后从事社会活动时,严格区分个人行为和国家鉴定委员会委员行为,继续坚持学术正义和道德良知,珍惜和维护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及委员的荣誉和威信。

我们经常扪心自问良心是什么。不同的时期不同的阶层都有着不同的认识,但是,任何民族和国家的人不会将良心拴在钱上!“鉴宝”专家不要自己将世俗化的“鉴宝”与“百家讲坛”相比。“百家讲坛”争议颇多,多是学术应用形式的探讨,从没有听到阎崇年将康熙帝请进明朝、易中天调侃关云长战秦琼、于丹让孔子骑青牛出关。相形之下,“鉴宝”专家尚需努力,与广告中所说的某男装一样,走向世界的路还很长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