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应用型本科教育体系下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应用型本科教育体系下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的体育教育主要承担为民族地区培养应用型体育人才的任务。本文在深入探讨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研究与人才培养教育教学实践关系的基础上,提出构建集教学、科研和训练于一体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研究与训练平台,以田野作业、民族休闲体育的研发与推广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为抓手,使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民族体育研究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发展思路。

[关键词] 应用型人才 新建本科院校 民族体育研究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格局发生重大改变,一大批新建本科院校蓬勃涌现,成为高等教育的一支生力军。纵观全国近300所新建本科院校,具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在专业设置上,多数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升格而成,学科专业结构具有一定的趋同性,包括体育教育等师范类专业普遍开设;二是在区域分布上,不少学校的办学地为非中心城市的地级市。这就意味着大多数少数民族地区拥有了自己的本科院校。因此,研究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体育教育的办学定位、办学特色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的新建本科院校科研工作特点

新建本科院校是我国高教领域的一支新军,其办学规律及办学特点成为当前高等教育研究的重要内容。综合办学历史、办学条件以及区域布局等因素考虑,研究者普遍认为,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应该是应用型本科教育。应用型本科教育是介于传统的学术性、研究型本科教育与职业性、技能型高职高专教育之间的一种本科教育类型。其主要特征是:在服务面向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主要为区域(地方)或行业的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培养下的留得住、用得上的应用型高级人才;在培养模式上,突出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组织上,按学科设置基础理论课程,按实践设置专业技术课程。按实践设置的专业技术课程,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通过实习、实训基地进行教学。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应用型本科教育需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高强的专业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应用型本科教育体系下的科学研究以社会需求和教育教学需求为动力,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需求服务,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和教学实际服务。新建本科院校的科研工作主要是应用性研究和适用技术研发,不强调基础理论、基础知识的原始创新。发挥重心低、接近地方经济发展的最前沿的特点。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难题是新建本科院校科研工作的着力点之一。但围绕人才培养目标,研究、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更是重要着力点。这就意味着,新建本科院校科研工作的目的,是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服务,为提高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服务,而不追求高深学问。

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一般充当着该地区或区域最高学府的角色,主要任务是为民族地区培养包括中小学教师在内的各种体育人才。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是为人才培养服务。教师为解决社会需要开展应用性研究,提高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也是提高应用型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只有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才能培养出高水平的应用型人才,从而实现科研促进教学、教学推动科研的良性循环。从这个意义上讲,地方本科院校科研工作的目的主要围绕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而展开,在很大程度上是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的。

二、地方性、民族性是民族地区高校体育教育的办学特色和生命力所在

从另一个角度看,民族地区高校的体育教育只有突出地方性和民族性才能办出特色,才能在人才培养、体育竞技方面具有生命力。这是由民族地区高校,特别是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历史、办学积淀、办学优势以及区位优势所决定的。

办学特色是一个学校的标识和招牌。它是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集天时、地利、人和等诸多因素,在办学的某些环节或某些方面体现出与众不同的特质。它必须是在办学过程中逐步培育、凝炼而成,需要历史的厚度和积淀。一个学校的办学特色应与这个学校的办学定位、办学历史、办学优势和社会地位浑然天成。民族地区高校长期在少数民族地区办学,地方各种优势资源、少数民族优秀的思想和文化精髓无疑是其办学特色的重要源泉。同样,民族地区高校的体育教育理所当然地应该立足地方,扎根少数民族体育的沃土,在遵循体育教育规律的前提下,走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培育自己的办学特色,最大限度地培养满足当地少数民族体育发展的人才需求。这不仅是新建院校培育办学特色的需要,更是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特色发展就是错位发展。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充分发挥自身办学优势和区位优势发展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体育教育,是一种理性的选择。假如地处民族地区高校的体育教育脱离自身办学环境于不顾,把办学定位与地处发达地区或大都市的大学趋同一致,抑或与具有较长办学历史的高水平大学竞争基础性、理论性研究,即使付出很大努力,结果都不会理想。只有错位发展,你无我有,才能在高教领域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只有特色发展,扬长避短,才能彰显自己的办学“巧实力”(“巧实力”:美国对外政策理论的学者约瑟夫•奈最早将其引入美国对外政策理论。意即将“软实力”与“硬实力”手段结合起来,达到自己的外交目标,便是“巧实力”。“巧实力”既不是单纯的硬实力,也不是单纯的软实力,不走软硬两者的极端,而是两者的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在特色办学、科学发展的探索中,科学研究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应用型本科教育体系下的少数民族体育研究

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体育教育担当着为民族地区输送大批应用型体育人才的重任,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少数民族体育研究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要环节。换言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研究是民族地区高校体育教育实现其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和内容。

首先,有利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有利于高校自身发展和特色的形成。民族地区蕴藏着十分丰富的体育资源,是绚烂多彩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民族学、人类学、体育学的角度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具有特殊的意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作为社会文化生活的浓缩点,可折射出各民族发展轨迹。用积极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加以整理和研究,从本质上理解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内涵,并为其理论研究、技术方法、竞赛或表演工作的规范和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是民族地区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将地方特色的民族体育资源引入高校体育教育教学中,让学生在思想上树立开发、保护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的意识,在实践上掌握一些项目的竞技技能,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和推广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在服务地方体育文化发展中培育学校自己的科研特色和办学特色,构建自身的办学优势。

其次,有利于满足高校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是课程建设的重要途径。民族地区高校应依托其民族背景和优势资源进行办学,积极构建特色课程,推动体育教育的教学改革。依据民族性和地域性非物质文化的厚实基础,挖掘课程资源,边行动、边实践、边研究、边提高。在丰富的少数民族体育资源中,有选择地对一些有代表性的项目进行整合、改造,将其引入高校体育教学中,开发民族体育课程,构建应用型课程体系。可以丰富高校的体育教学内容,使高校体育教学内容更加多样化、个性化、灵活化、特色化和乡土化,更加突出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特点。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民族体育教育,提高实践技能,增强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第三,有利于实现学生个性化教育、满足多元体育需求的素质教育。“以人为本”已经成为近年来高教界的共同理念。这就要求高校的体育教学开展个性化教育,以满足不同个体对体育的不同需求;同时,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为不同的学生提供适合自身发展的教育。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内涵丰富,对学生吸引力巨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众多、形式多样,可供利用的教学资源丰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对场地器材的要求相对简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纳入高校体育课程资源体系,无疑为素质教育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

四、构建高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育“学、研、训”平台

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融入民族地区高校体育教育教学体系中,必须着力构建集教学、研究和训练于一体的平台,这也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地方政府与高校共同建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研究基地已经成为一些地区的有益尝试。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等省区都迈出了地方政府与当地的大学共同建设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研究与开发训练基地的实质性步伐。校地联手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人才培养、课题研究以及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训练、参赛等方面合作,一方面,发掘、整理、保护、传承和推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推动全民健身活动的深入开展,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促进区域经济建设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满足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是一件优势互补、互惠双赢的好事。从组织学的角度看,“学、研、训”平台的构建,还具有以下特点:

1.地方与学校整合力量、联合开展课题研究,可以争取到高层次的研究课题、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同时也可适当弥补少数民族地区长期存在的研究、开发经费不足的问题。

2.由于基地属非官方、非赢利性质,更有利于整合分散在各地、各部门的资源,特别可以解决由于管理上存在的条块分割带来的资源分散、不易整合的问题。

3.学校教学、科研工作的日常持续性特点与政府工作阶段性特点的结合,可以防止研究、训练等工作可能出现的忽冷忽热、一阵风的现象,确保持续进行。 发挥这些特点的作用,“学、研、训”平台就能够沿着正确的轨道健康发展。

五、新建本科院校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的三个抓手

在办学定位和平台构建问题解决后,新建本科院校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研究,必须选择适合自己的抓手,才能取得成效。

1.抓田野作业

我国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多属于老、少、边、山、穷地区,由于受自然地理环境和历史的原因,经济相对落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和传播受到制约,许多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濒临着消亡的危机。运用田野作业的方式,深入乡镇村落广泛挖掘、收集散落在民间的传统体育资源是第一步也是必不可少的程序。然后再运用科学的方法对这些资源加以整理和研究,从中归类、梳理出项目,制定其技术要求和竞赛(或表演)规则,从而完成整个开发过程。重视并抓好田野作业是项目挖掘、整理、开发的前提。

2.抓民族休闲体育的研究与推广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推进,广大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人们在解决了衣食住行等生活第一需求外,对身体健康的追求和对高质量生活的渴望,使得人们在闲暇之余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于是,休闲体育便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有力地丰富、点缀了人民群众的业余生活。但遗憾的是,在少数民族地区具有民族特色的休闲体育项目却鲜有出现,即使有项目也由于缺乏有效推广而没有融入广场文化、节日文化中。大江南北,不分地域、不分民族都听到的是一样的锣鼓声,都跳得是一样的大秧歌。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的第二个抓手,就应该是民族休闲体育的研究与推广。

民族休闲体育是指人们在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里自愿参与,自主选择的多在民族节日和余暇时间开展的各种休闲、娱乐性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项目,以恢复体力和精力,缓解压力,愉悦身心,调节情绪,修身养性为主要目的,同时也是实现自我和完善自我而进行的一种体育活动。它具有强身健体与愉悦身心的健身娱乐功能,丰富生活的文化功能,融洽和睦的社会功能和体育旅游开发价值功能。也最容易让大众百姓接受。高校研究与开发民族休闲体育,既可作为校本课程纳入学校体育教学体系中,更重要的是要承担起推广的重任。可以发挥学校学生数量众多且好学、爱动的特点,发挥民族休闲体育群众喜闻乐见的优势,通过“周末广场文化活动”、“节假日游园”等机会进行宣传推广,也可通过免费辅导等形式推广。总之,研究是为了传承,推广更是发扬光大。“体育发展的终极目的在于趋乐避苦”。让民族休闲体育真正成为普通百姓优质生活的一部分,就抓住了民族体育研究的终极目标。

3.抓校本课程的开发

众所周知,教学计划是大学人才培养的设计蓝图,课程体系则是人才培养的施工蓝图。人才培养的目标、规格、类型和特色,通过课程体系来实现。因此,为民族地区培养应用型体育人才,新建本科院校重要的一环是要抓好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

课程开发是课程范畴的学校实践活动,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开发属于学校自己开发新的课程项目的课程创新,因此必须建立在深入系统的科学研究的基础上。校本课程开发,是一所高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科研成果和办学实践经验的集成,能够充分显现体育教育教学的独有特色。正是因为有了自己独特的校本课程体系,学校的办学特色才能体现出来。也正是因为要形成特色,学校才要抓课程开发,努力开发出自己的校本课程。

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的体育教育主要承担为民族地区培养应用型体育人才的任务。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研究,是培养人才教育教学实践的需要,也是培育办学特色的需要。与地方政府共同构建集教学、科研和训练于一体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研究与训练平台,以田野作业为基础,挖掘、整理和传承民族传统体育;以民族休闲体育的研发与推广为突破口,让民族体育走进大众百姓的生活,使其在传承中发扬光大;重视并努力开发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使民族体育研究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互促互进,相得益彰。

参考文献:

[1]魏饴.新建本科院校应突出教学应用型特点[J].中国高等教育,2004,(9):30-31.

[2]课题组.做强地方本科院校――地方本科院校的定位与特征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9,(12):15-18.

[3]吉斌,禹文.从体育的终极目的看和谐体育的构建[J].体育文化导刊,2006,(4):47-50.

[4]吴志玮.高校校本课程开发的人本化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2008.

基金项目: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科研项目:“高校人文社会学科服务地方文化软实力提高的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0911MS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