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成渝经济区中职教育集团化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成渝经济区中职教育集团化发展的探索与实践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成渝两地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为区域内职业教育发展带来新的契机,但由于中职教育发展中的历史惯性和旧有集团化人才培养模式先天性硬伤,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两地中职教育的跨越发展。两地中职教育应当在确保集团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常态化基础上,平衡内部成员的权利与义务,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合纵连横,在推进产教深度融合的理念指引下促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寻求职业教育促进功能向引导功能转化,以职业教育生态位的构建推进产业的空间布局。

关键词:成渝经济区中职教育集团化;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7)01-0032-05

近年来,成渝经济区的中职教育得到较快发展,为成渝经济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培养了大批技能型人才。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上,成渝两地的中职学校都将中职教育集团作为推动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路径选择。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一种教育形态,需要其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不断创新。以促进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的提档升级。

一、和而不同的几种人才培养模式观

任何类型的学校教育形态都离不开人才培养模式这个话题。中职教育集团要提高与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契合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其在走内涵式发展过程中不可回避的话题。教育学界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义本身也是见仁见智。

有研究者认为,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过程,即人才培养素质要求和培养目标实施的综合过程;也有研究者认为,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制度、培养目标、培养方案、教学过程等各种要素而形成的一种系统结构:还有研究者认为,人才培养模式是人才培养系统的各种要素的有机构成方式和运作流程的方式,培养模式的本质是组织方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指导下,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样式和运行方式。”还有的学者从教育教学过程的角度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界定,认为人才培养模式在本质上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和运动方式,或是某种人才培养的标准构造样式,或者它就是教学方式。我们将这些观点归结为方式说。其本质相同,所不同者在于各自对方式的选择不同。

无论是过程说、方式说、方案说、要素说,还是机制说,均包含以下要素:一定的教育思想与观念、培养目标及规格、整个教育过程及与之匹配的教学方式方法与手段。我们认同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观:一定教育理论与思想指导下,按照某种特定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某种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过程的总和,它由目标、培养、制度、评价等方面要素组成,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

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要激发职业教育办学活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尽管《决定》并没有明确提出要开展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等明确措施,但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可以看作是校企的深度融合,是与《决定》提出的坚持工学结合,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职业教育教学活动并行不悖的。

二、成渝经济区中职教育集团化人才培养模式扫描

(一)成渝经济区发展背景

成渝经济区工业门类齐全,已形成了以装备制造、汽车摩托车、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能源化工、冶金建材、轻纺食品、航空航天等为主导的工业体系,是西部地区重要的物流、商贸、金融中心和全国重要的旅游目的地。成渝经济区城镇分布密集,城镇化率高,人口近亿人,拥有职业技术学校近800所,在校学生100多万人。

2011年5月,国务院《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对成渝经济区的总体布局是统筹城乡发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水利基础、能源基础、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的出台为成渝两地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成渝经济区的定位和发展目标,对成渝两地教育结构与发展、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提出了现实而紧迫的要求,需要两地政府谋划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教育方略,构建有地域特色的现代教育体系,培养数量充足、适应需要的各类高素质创新人才。在此,担当为两地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培训实用型人才任务的职业院校自是应当进一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两地经济发展提速提供人力资源支持。为成渝经济区发展目标的实现推波助澜。

(二)成渝经济区中职教育集团人才培养现状

成渝经济区现有中职集团16个,在推进成渝经济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培养了数以万计的应用型人才,积累了采用多渠道、多机制和多模式发展中职教育的办学经验。

为深入推进统筹城乡成都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成都市建立了由重点职业院校牵头,一般职业学校及企事业单位参与,以专业为纽带、以校企合作为重点、以提高学生培养质量为目的的职业教育发展机制,组建了现代物流、电子信息、财经商贸、计算机、汽车、旅游、美容美发、机械制造等8大专业职教集团,覆盖全市远郊区县全部中职学校和三分之一的民办中职学校:集团所属学生人数达7万多人,加入集团的企业145家,有31家企业的产值上亿,学生中农村学生占51%。

重庆市中职教育集团起步较晚,最早建立的是2009年5月成立的重庆职教基地现代机电技术职教集团和财贸职教集团。随着重庆经济的快速发展,中职教育也得到了较快发展,陆续建立了重庆工商职教集团、重庆旅游职教集团、美容美发职教集团、技工教育集团,以及重庆职教基地农民工培训职教集团。

成渝中职教育集团在发展过程中以制度建设为起点,探索校地、校园、校企的互动,力求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突破惯性,寻求集团的跨越式发展。

1.以互惠互利为前提,力求用完善的管理制度规范集团发展

任何组织的良性发展都离不开制度的规范。职业集团发展模式的探索尽管已经走过了10年的时间,但总体上来说,其发展仍然还不成熟。成渝经济区各专业职教集团成立初期,成员均保持着自身在单位性质、人事关系等各方面的原有状态,视集团运行情况进行深度战略合作。集团以专业为纽带,实施“1+1+n”组建方式,即一所高职或示范性骨干中职学校加一个公共实训基地加n个开设有同类专业的中职学校和企业,成员单位之间以互惠互利为前提,实行教育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形成人才培养的集团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与市场的综合效益。如重庆工商职教集团按照“市场运行、龙头带动、多校一体、校企结合”的指导思想,以重庆工商学校为依托,拥有渝西、黔北、川南、滇东等西部地区中职院校30所,在校学生6万余人,近50家企业加盟其中,发挥中集团的规模优势和组合效益来培养行业企业所需的专业技术人才。成都市美容美发专业职教集团以成都市现代职业技术学校与成都市美容美发协会为龙头。联合组建了25个美容美发成员单位的“大家庭”。依托省、市行业协会。从组织结构上发挥校企合作的聚集效应。

2.以集团为载体,围绕市场需求开展人才培养

成渝经济区内各中职教育集团,以职业院校的骨干专业为纽带,将行业协会、企业和科研院所、开设相同专业的职业院校吸纳进职教集团,根据市场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实行“1+1+1”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第一年在原学校学习基础知识,第二年在具备实训教学资质的学校学习专业技能,第三年进行顶岗实习,着力构建以专业为纽带的“社会复合体”,构建起集团成员互利多赢的职业教育发展新局面。

成都旅游职教集团涵盖成都市部分开设旅游专业的职业院校和酒店、旅行社等主要旅游产业部门,在人才培养和产销衔接上力求实现四大突破:突破区域限制,立足“全域成都”,实现城乡统筹、全域覆盖;以现代化、国际化合作为目标,突破常规思维,体现集团运行的高起点、高标准:以旅游市场研究、品牌开发为核心竞争力,突破传统的合作模式,实现集约式发展:以基地为平台,以项目为载体,突破以往衔接松散的瓶颈。真正实现“一体化”发展。集团建立了成都旅游职教集团共享型实训基地、就业信息网络平台、产业科技成果转化研发中心、培训鉴定中心和产销衔接项目与实习员工调配中心,实现了资源的共建共享和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无缝对接。

3.抱团发展,追求集团发展的聚变效应

职教集团成员间抱团发展,能有效抵御发展过程的市场风险,并产生聚变效应。成渝经济区的中职教育集团本着“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到企业充分实践,根据市场需求培养最实用的人才。职教集团建立后,从最初的外延扩展到逐步过渡到内涵建设,在促进学校办学实力提升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集团实施产学研结合,形成跨地区、多功能、多层次的“自由联合体”,同时又是分工明确和资源互补的“利益共同体”。集团成员在运行过程中。一手牵着学校,一手拉着行业企业,准确把握市场脉搏,掌握企业发展趋势和用人需求信息,聚变效应明显。

成渝经济区的中职教育集团以创设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主线。带动了内部学校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相同或相近专业的整合、课程体系及内容重构、实训基地建设等。成渝经济区内的中职教育集团通过市场运作和龙头带动,已形成了校际联合、行业企业多方参与的运作模式,极大满足了企业对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走出了一条职业教育向规模化、集约化、连锁化方向发展的成功之路。成都市美容美发职教集团内由美发单位的教师担任学校专业比赛评委和客座教师,同时派出专业教师到行业授课,极大缩短了毕业生的社会适应期。集团内校企合作培养的选手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多项大奖。重庆市技工教育联合体聘请行业、企业的高级管理、工程技术人员等参与专业设置与培训计划的制定与实施,企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牢牢盯住经济发展走向和行业发展趋势,在专业设置中不断充实新门类、新工艺、新技术。在教学中强调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努力营造真实的职业工作环境,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在亲身体验中提升综合职业能力。突出就业指导课和技能创新,狠抓心理健康教育,使毕业生以健康的心理、积极的心态走向社会。集团式职教人才培养模式改变了过去学校与企业互不搭界、校校之间恶性竞争、专业与课程设置闭门造车、教学方式单调落后的局面,学生与企业“零距离”就业的通道逐步形成,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催生了集团发展的聚变效应。

三、中职教育集团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构想

成渝经济区中职教育集团学校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总体上是成功的,但由于职业教育发展中的历史惯性,中职教育集团人才培养模式还存在诸多缺陷,具体表现为外部环境对内部结构的支撑度不够,集团内部之间的权利义务不对等,人才培养过程中以人为本思想贯彻不彻底,在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都还存在一些偏差。解决这些问题,将有利于成渝地区中职教育集团的健康发展,为成渝地区社会经济建设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

(一)寻求外部资源支持,确保集团人才培养模式的常态化

事物发展过程中内因决定发展方向,外因的加速或延缓作用也不可低估。在成渝经济区的中职教育集团化人才培养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理所当然是中职集团本身。当前,各地的职教集团是多头管理,主管部门对教育集团发展的支持往往限于口头上而缺乏实际行动。2015年11月底在成都召开的第十届职教集团会议上,专家学者对职教集团发展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一些经济较发达地区的职教集团也进行了经验交流。但总体来看,外部环境的支持力度并不大。集团内企业接受中职学生实习实训,既是为集团的发展。也是为社会做贡献。企业作为经济实体,追求经济利益是其本性,政府应给予中职教育集团政策扶持,对参与中职教育集团发展的企业给予税收减免,提升集团发展中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从而更主动地为中职学生实训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助推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进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促进功能的发挥,继而向引导功能转化。

(二)平衡内部权利义务,提高内部成员的积极性

成渝经济区中职教育集团的合作模式几乎都是以一家职业学校牵头,联合其他职业院校、企业及行业协会组建的中职教育集团。尽管所有的集团都制定了集团章程,明确规定所有单位须参与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但企业在其中的话语权却非常有限。在接纳中职生实训环节,企业为学校提供场所,尽管学生在教师或师傅的指导下能够生产出一些合格产品,但效率毕竟不如熟练工高。而且还要浪费相当一部分原材料,企业得不到有效补偿,难免会影响经济效益。还有些职教集团要求企业接受一定数量的中职生到企业就业。但当企业积极支持学生到所在企业实训后,学生又离开企业,企业落得人财两空的境地,积极性受到很大挫伤。人才培养聚变效应的真正产生,是集团内部各成员间权利义务的均衡,同等的付出得到相同的回报。一个有效的方法是:在企业对中职生提供岗位实训时,直接与学校、学生签订三方合同,ρ生进行员工和学生的双重身份管理,一定比例的学生毕业时自动转为企业的正式员工,把企业对集团内部中职生免费提供的实训场地和设施转化为对自己员工的培训,实现学校人才培养、学生就业和企业获取人力资源的三赢。

(三)深化以人为本思想,着眼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纵观成渝经济区的中职教育集团,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对学生技能关注多,对文化素质关注少,对优生关注多,对学习困难者关注不够等现象。职业教育不应将学生工具化,应关注所有学生的全面发展,避免其在未来社会生活中成为只懂技能的单向度的人。人才培养不可短视,教育的功利取向必将以牺牲人的本真为代价,人文社科方面的课程开设仍需加强。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无论是学校、企业抑或行业协会,都要肩负起学生智力与体力、品德与修养全面发展的重任。以人为本的另一个维度是关注学习困难者的发展。进人中职学校的学生在入学前的成绩通常都不理想,其主要原因可能是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不够端正,也可能是没有较强的学习能力。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制约中职生进一步学习和发展:缺乏学习动力和明确的目标,会导致学习态度不端正,缺乏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没有较强的学习能力限制了他们学习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对这部分学生的一个很好的方式是实行分层教学,帮助其制定指向性较强的个人生涯发展规划,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来之能学、学有所成。

(四)合纵连横交错发展。搭建学生成才的立交桥

成渝经济区的中职教育集团在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过程中,大多没有将高职院校对中职生的需求纳入视野。忽视了中职学生是高职院校重要生源的事实。中职教育集团在人才培育过程中要加大与高职学院的联合办学力度,多维度探索提升学校专业的办学水平,搭建中高职协调发展的立交桥,实现中职相关专业与高职院校品牌专业的对接,提升职业教育集团的核心价值。学校与企业开展多层次的交流互动,便于师生一起了解企业文化和行业动态。集团成员单位开放教育资源,企业为学校学生提供实习实践机会,学校协助企业做好职工培训,提高企业员工的综合素养。组织开展师生、技师联合送教送技术活动,发挥职教集团的社会效益,提升中职教育集团的社会影响,为满足城乡统筹和教育均衡发展的人才需求做贡献。

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过程中,中职教育仍然是基础环节。中职教育集团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就是要在明确的培养目标指引下,在培养过程与培养制度上突破原有藩篱的桎梏,以新视角对中职教育的人才培养作出评价。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深化产教融合。集团化人才培养的终级目标是资源配置的优化,以集约化发展方式全面替代粗放式发展方式,促进职业教育的适应功能向引导功能转变,并以业教育生态位的构建推进产业的空间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