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回揉”八面风 桃李更相宜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修订版课程标准把语文课程标准聚焦在“语言文字运用”上,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需进一步强化语言训练习题,加强题目运用的功能,规范、准确、灵动地进行语言运用训练。一篇课文、一个主题、一组课文的课堂练习,应该有一个向心点,使一篇课文中或整组的每篇课文之间的练习有机的、系统的融合起来。笔者近年尝试设计运用作业有目的地向课文、主题或整组进行规范性、实践性、综合性的“回揉”语言训练,获益匪浅。
关键词:小学语文;单元整组;“回揉性”练习;实践
每每批改学生的作文,如果能看到学生能将学过的文章中的词、句子或古诗句恰当、巧妙地呈现在自己的作文中,你会眼前一亮,倍感欣慰。然而,这样的欣慰难得少见。每篇课文都是精挑细选入课本的,文章中妙词佳句比比皆是,然而,学生往往还是不知所云,不知所用。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现象呢?我想,也许还是那一份缺少,缺少再运用,再练习吧。
“揉”是擦、搓的意思,所谓“回揉”,就是巧架支点,巧设形式,回头反复搓擦,融会贯通运用的意思。“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包含准确、规范、精炼,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强,语言积累丰富,语感好等等。本着这一理念,近两年来,笔者探索对一篇课文或一个主题或单元整组进行整体“回揉性”的练习。
一、指向规范表达,活用作业题,向课文灵动性“回揉”
四(下)第一组第三课《记金华的双龙洞》的课堂作业中有这样的一道题:
照样子,用带点的词写句子。
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经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初看这个句子并不难,但是,作业交上来了,50多本作业没几个句子是让我满意的。现摘录如下:
生:即使明天下雨,我也要出去玩。
生:即使我考得不好,妈妈也不会责怪我。
翻看了同年级其他班级的作业批改,发现学生的作业水平差不多,但老师打的都是大大的“√”,这样的作业做对了吗?有质量吗?达到真正的语言训练的目的了吗?这真是“隔岸红尘忙似火,当轩青嶂冷如冰”。教学中,“意贵透彻,不可隔靴搔痒。”那么如何引领学生进行规范仿句训练?
我灵机一动,文章中存在着大量的可以迁移运用的内容,何不到文章中去找资源:
师(指引学生看课文第二自然段)示范:这里的沙土呈粉红色,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即使你一身疲劳,看了也会眼前一亮。
学生是聪明的,一点就灵,纷纷投入到“寻找套用式的创作”中去。小手举了起来:
生(从课文第二自然段中找出并活用):山上开满了映山红,再加上无论花朵还是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有精神,即使你不舍得摘下一朵,凑上去闻闻也很满足了。
生(从课文第三自然段中找出并活用):一路迎着溪流,再加上溪声时时变换调子,时而急,时而缓,时而轻,时而响,即使不是什么交响乐,也仿佛进入美妙的乐曲中畅游。
“多好的句子!你们个个都成‘小叶作家’了。”孩子们找得更开心了。瞧,有些孩子还找到其他课文去了。
生(活用《桂林山水》中的句子):桂林的山围绕着桂林的水,桂林的水倒映着桂林的山,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红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即使不是什么仙境,也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
生(结合实际创作):家乡环境优美,再加上空气新清,即使不在这长住,能旅游观光一番也很好。
这样一来,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进行了一次快乐的选择性的学习。不仅如此,他们还能结合生活、身边的事物写出符合题目要求的、规范的、高水平的句子。“好舵手能使八面风。”教学是一个灵动的过程,老师们一定要善于运用各种有益的方法,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吸收文本中优秀的语言加以灵活运用,让孩子们将这些语言装进自己的“语言资源库”,变成自己真正的语言。
二、指向有序表达,活用经典语句,向主题深化性“回揉”
前不久,听一位老师教学三(上)《花钟》写话主题训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教学第一自然段时,这位老师是这样处理的:“这个自然段后面有六个小圆点,这叫‘省略号’,它告诉我们还有很多花在不同的时间开放。你能模仿上面的文字说说其他的花儿开放的时间和开放的样子吗?”由于有前面教学作铺垫,使学生对于最后省略号的想象游刃有余。
如:麻花在凌晨3时左右从梦中醒来;清晨4时,羊须草睁开了蒙的睡眼;清晨6时左右龙葵花悄然开放;蒲公英则在早晨7时左右开放;到了中午12时,太阳花向着太阳绽开了笑脸;下午5时多,紫茉莉欣然怒放;月亮升上了天空,晚香玉在夜色中吐露着芬芳……
在即兴想象中,学生不仅一步一步地深化了主题,而且通过反复回揉,依照经典语句,从模仿到迁移、创造,较好地提升了语言运用能力。这不失为一次有序性语言锤炼训练的美丽历程。
三、指向背诵内化,巧设填补题,向单元整组回归性“回揉”
四(下)第一组课文《古诗词三首》、《桂林山水》《记金华的双龙洞》《七月的天山》,是一组奇巧瑰丽,气势恢宏的好文章,要求学生去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并体会作者是怎样用优美词句表情达意的。上完了整组课文,总觉得缺少点什么。是呀,这组文章真可谓“字字珠玑,句句瑰丽”,何不模仿第三课的课堂作业中的小练笔自拟一个题目让学生回揉复习呢?
文中的作业题是:
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下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我拟出的题目是:
怎样的一幅画呢?_________是这样的一幅画。
我引导学生活用整组课文中的片段或句子说话,由于是复习课,不许看课文,只能靠记忆活用文中的句子。不一会儿,小手如林:
生(出自《桂林山水》):怎样的一幅画呢?江里的水很静,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江里的水很清,清得可以看到江底的沙石;江里的水很绿,绿得仿佛那量块无瑕的翡翠。是这样的一幅画。
生(出自《忆江南》):怎样的一幅画呢?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是这样的一幅画。
生(出自《七月的天山》):怎样的一幅画呢?密密的塔松像撑开的巨伞,重重叠叠的枝丫,漏下斑斑点点红碎的日影,是这样的一幅画。
……
我敢说,孩子们在讲这些句子的时候,头脑中肯定播放着一幅幅精美的画图。
学生们兴致很高,仿照文本的语言,结合自己的感受,“辞以情发”,诉诸文字,既有“仿”的痕迹,又有心灵的折射。这种仿中有创的练笔,从最大程度上展现了形象,开掘了文本的潜在资源,创生了文本的再生资源。这正是语段体悟上绽放的活力显示的无穷魅力。
四、指向综合学习,丰富实践题,向单元整组拓展性“回揉”
最近读了《小学文教师》2013.03期,其中冷玉斌老师的论文《追寻有智慧的阅读》一文中提到美国出版社所出小学三年级文学读本《花木兰》选文后的题目,引录于此:
(一)思考问题。
1.为什么花木兰一得知了战争的消息就告诉了母亲?
2.如果花木兰以女性的身份申请出征,可能会发生什么事?
3.士兵为何如此惊讶木兰是女性,请列出不少于一个理由。
4.木兰的行为让你对“勇气”有了什么理解?
5.人们为什么如此喜爱这个故事?
(二)表达。
代花木兰给父亲写一封信。
(三)社会学习。
制作一份领导者奖状,颁发给木兰。
(四)观点。
文本与电影《花木兰》的比较(列图表,小组讨论)。
(五)上网发表评论。
讲述读完《花木兰》之后的感想,针对故事写一篇评论,在网上发表。(附网址)
同样关于花木兰,国内某版教材二年级下册有《花木兰从军》一课,课后习题除了常规的识字写字之外,只有一题“展开想象,说说木兰是怎样说服家人的,然后用几句话写下来。”两相比较,习题里的阅读品质、阅读方法、思维广度、实践内涵等方面有非常大的差距。
反观我们的课堂,学生也很少去构建属于自己的文本意义,与作者对话,与编者对话,与同伴对话,对文本本来就缺乏多元思考,深度认识,如此一来,语言积累不丰厚,思想深入不下去,整个课堂,更是少有意义的发生、智慧的积淀,长期发此,对“阅读”这件事的理解自然窄化而贫乏。
冷老师的阐述触动了我,在一组相似课文的学习之后,也可以设计一组拓展性的题目,让学生进行“拓展性地回揉”复习。
于是在四(下)第四组课文学习之后,结合园地的学习我设计了如下题目:
(一)思考问题。
1.你喜欢故事主人公吗?请列出不少于一个理由。
2.为什么小夜莺、小雨来能自觉地与敌人斗争?为什么小“雷利”能自觉地发出对和平的呼唤?
3.小夜莺、小雨来的行为让你对“勇气”有了什么理解?
4.人们为什么如此喜爱这几个故事?
(二)表达。
给小夜莺、小雨来或小“雷利”写一封信。
(三)社会学习。
收集近年来世界各地还存在的战争。
(四)观点。
《夜莺的歌声》与《小英雄雨来》的比较(列图表,小组讨论)。
(五)上网发表评论。
讲述读完《夜莺的歌声》、《小英雄雨来》《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之后的感想,针对故事写一篇评论,在网上发表。(附网址)
用冷玉斌老师的话说就是:语文教育不单是一种单纯的沟通技术教育,也不只是一种孤立的审美教育,而是整体生活文化的一个总反应。我们能有多少工具、多少能力、多少方法去反省和解释我们的生活,我们就能够维持多么丰富、深厚以及有创意的语文教育。
五、指向习作表达,进行作文“回揉”性训练
四(下)第二单元的习作是“敞开心扉,把自己最想说的心里话,在习作里向对方说一说。”学生写的片段思路狭窄,话题单一,语言贫乏,于是,我开始认真思考、收集、整理、分析。
其实引起学生烦恼的原因大致如下:
1.父母不民主,不能理解孩子,致使合理要求被拒绝,自己的愿望达不到。
2.学习成绩不好或者做错了事情而被父母或老师批评。
3.与伙伴发生矛盾或被别人冤枉。
4.失去自己喜欢的人或者物。
5.因失败而懊恼。
6.做错事说错话而后悔不已。
7.因自身的缺陷而烦恼。
由于现在独生子女较多,他们在考虑问题时,习惯以自己为中心,宽容和谦让的态度都非常欠缺,所以,学生的烦恼大多来自人际交往。整理好后,将这些原因逐条出示以唤醒学生,重新让学生回忆自己生活中的烦恼、心中的委屈、愤怒、无奈等糟糕的心情,通过交流点拨,思路顿感开阔,加上细节活化,孩子们的心里话如泉涌出,娓娓道来。
总之,笔者认为,我们在教学中需进一步强化语言训练习题,加强题目运用的功能,围绕一个向心点,规范、准确、灵动地进行语言运用训练,使一篇课文中或整组的每篇课文之间的练习有机的、系统的融合起来。通过设计运用作业有目的地向课文、主题或整组进行规范性、实践性、综合性的“回揉”语言训练。如果可以,我想建议在配套课堂作业中能构建更多体现学段目标、教材特点等的整合优化,回揉性的练习。这样的做法,语言训练变活了,语文教学获得了新生,这样的做法赋予语文鲜活的生命。
参考文献:
1.冷玉斌.“追寻有智慧的阅读”[J].小学语文教师,2013,3.
2.崔云宏.“语言文字训练‘过期’了吗”[J].小学语文教学,2009,2.
3.何国华.陶行知教育学[M].北京教育出版社,2006.
4.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作者单位:浙江省庆元县江滨小学)